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8-03-31郑阳梅
本文系广西青年智库研究会2016年度课题《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编号:GXQNZKB-1604)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移动上网现状及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几点建议。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法制建设,广泛进行法规宣传;出台移动互联网监管制度,构建良好秩序;广泛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出青少年移动网络产品,实施移动网游防沉迷措施。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青少年;影响;对策
当前,互联网已经全面介入了青少年的工作生活,成为青少年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娱乐消费和健康发展影响深刻。而融合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特质的移动互联网,具备了随时、随地、随身、开放、共享、互动等特点,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活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早已突破最原始的通信功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1]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媒介,据CNNIC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达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不断强化。报告同时表明,青少年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较活跃的群体,也是移动互联网使用问题风险的易感人群。只有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才能有效发挥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青少年移动上网现状
青少年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和使用移动互联网,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手机从通信终端日益演变成信息终端,青少年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
1、移动上网时间碎片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周都上网的青少年占总体的86.4%,其中每天都上网的占34.8%。大多数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间隔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其中有约35%的人每天都会使用一次或多次,部分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现象。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间集中在:周末(占84.0%)、假期(占75.6%)和放学后(占47.8%),其他时段相对较少,小部分青少年在课间和课堂上或者路上等车、坐车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2]因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不同,总体来说,大学生和中学生之间、城市和乡村同学之间的上网时长存在差距。大学生移动上网有更高的自由度和依赖度,而多数高中生则是有节制地上网。[3]
2、移动上网地点随地化
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场所跟他们平常生活、學习与活动的场所以及有条件接触互联网的场所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居家为主,即在家里使用占89.7%,其次是学校30.7%。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在外出的路上、亲戚朋友家、公共消费娱乐场所等地方使用移动互联网。
3、移动上网需求多元化
一是青少年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休闲娱乐方面。在线流行音乐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陪伴;在手机游戏方面,休闲益智、动作冒险、棋牌游戏排名前三;在网络文学方面,校园文学、玄幻、言情、侦探等题材的网络小说人气较高;在网络视频方面,都市化、时尚化比较明显的青春偶像剧以及鼓励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美剧最获青睐。此外,网上购物等应用也是青少年接触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娱乐需求。二是交际和自我表现需求。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拥有很高的普及率和应用率。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应用对青少年线上线下的社会交往产生较大影响,通过网上交流不仅促进了现实朋友的互动,而且扩大了结交朋友的范围。三是移动互联网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掌中阅读正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信息源和求知方式,影响甚至超过传统的课堂和书本,他们的语言使用也呈现网络化倾向。
二、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日常学习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一是海量的网络信息构成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便于青少年获取新知、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养。二是虚拟多变、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更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三是青少年通过网络搜索寻找各学科知识点信息,发展了广大青少年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四是移动互联能增加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保持学习的连续性。五是可订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结成分享的虚拟学习社区。六是移动新媒体平台的私密性给面临激烈社会竞争和高考压力以及个性孤独内向的青少年敞开心扉的机会。通过移动社交软件邂逅陌生的温暖,可以获得某种心理平衡和情感补偿。
2、消极影响
尽管青少年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总体感受趋于积极,但消极影响不应忽视。一是容易产生思维惰性,养成网络依赖,自主学习不够深入。二是不利于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如今已经习惯使用QQ、微信等进行日常交流,而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事,有些甚至逃避社会成规,与现实社会群体产生隔阂。三是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由成长向成熟转变的关键时期,受知识构成和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制约,易受网络不良信息误导,出现心理、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理想信念弱化、伦理道德失范、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4]四是青少年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交际层面,即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和聊天占据了青少年大量业余时间。五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化和形象化易造成青少年思维的单一化和平面化,使其逐渐失去对文字深度阅读的兴趣。长此以往,青少年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将会下降。六是青少年过多使用和过度依赖移动互联网,有损身心健康。例如在生理健康方面,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不仅容易患上眼疾,还会引发颈椎病,腱鞘炎、腕管综合症,以及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现象。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些青少年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情绪低落。
三、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几点建议
青少年是思维活跃、需求多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判断力相对较差的年轻群体,青少年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或正确或不当的心理需求与使用行为,在当前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与格局中,对青少年进行适度监管和正面引导教育至关重要。
1、加强移动互联网法制建设,广泛进行法规宣传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時代背景之下,通过立法手段规范用网行为更显必需。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网络安全立法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立法机关可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实际及技术特点,加以借鉴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韩国等的成功经验,对现行法律条文尽快进行查漏补缺,有效防止青少年受到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欺凌等侵害。同时,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引导移动互联网管理者、从业者和使用者树立法律意识、依法依规从事移动互联网相关工作,共同建立绿色和谐、健康有序的移动网络环境。帮助青少年科学知网、安全上网、文明用网,从小争当“中国好网民”。
2、出台移动互联网监管制度,构建良好秩序
对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发布以及登载业务进行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对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作出明确、细化、量化规定。加大对可能引起青少年身心不健康发展的色情、暴力等信息的整治力度,对容易导致沉迷的移动网络游戏更要严格审查。还要积极倡导,并联合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提高责任意识,完善群众监督和举报机制。坚持构建良好秩序,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同时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
3、重视和广泛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1)家庭教育是基础。一是家长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子女树立健康正确的上网观念。二是对子女的媒介接触进行约束和监控,提高其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加强情感交流,并且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以及时掌握子女在校情况。
(2)学校教育是根本。学校是青少年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实施宣传教育的最佳平台。一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融入媒介素养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上网的各项基本原则,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规范的媒介使用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实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避免其长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三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交往,鼓励学生与同龄人交流,并在现实交流环境里展现自我风采。
(3)社会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教育、媒体等社会相关部门,搭建一个基础化、大众化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场所,通过媒介宣传、主题活动等形式来推广普及相关的媒介知识。媒体单位、共青团组织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青少年进行各式各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多渠道、多角度培养青少年具备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同时,还可以构建创新型、学习型网络空间,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移动互联网思维。
4、推出青少年移动网络产品,实施移动网游防沉迷措施
移动网络软件开发商、网络游戏运营商、网络内容提供商和通讯运营商等行业,要加强行为自律,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努力推出更多挖掘智慧潜力、激发学习兴趣、贴近青少年需求、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移动网络产品。同时,推进青少年移动网游防沉迷系统的开发部署和实施工作,对青少年提供特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 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及影响分析—基于全国8省市抽样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5.07.5-10.
[3] 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5-11.
[4] 吕楠.“互联网+”时代移动APP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探析[J].新西部,2016.36.153.
【作者简介】
郑阳梅(1978-)女,壮族,广西邕宁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团校教学科研部部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共青团建设、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