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三北五期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2018-03-31刘凤香
刘凤香
(海东市林业局,青海 海东 810699)
1 三北五期工程启动时工程区生态状况
海东市三北五期建设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该区属祁连山东缘,西靠日月山,北部和东部均以祁连山的支脉达坂山为界,达坂山与拉脊山由北向东南延伸展开,形成山前丘陵地带。南部为黄河切割。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达坂山和西倾山区之间的拉脊山为界,形成黄河和湟水两个山谷地带。属第四纪黄土地质结构,土壤质地疏松,风蚀和降水作用强烈,地形切割破碎。河湟谷地海拔1 650~2 600 m,为灌溉农业区,俗称川水地区,河谷两侧海拔2 400~2 800 m的丘陵山地因侵蚀强烈,沟壑纵横,俗称浅山区。由此向上,山体高大,称为脑山地区。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均降雨量310 mm,多集中在7—9月,蒸发量1 275.6~1 816 mm,无绝对无霜期。是青海省主要的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区。
2 建设技术
2.1 优化营造林结构。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原则,根据立地条件和现状,以及发展需求,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不同的营林手段。在人工造林中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发展优良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2.2 认真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生物固沙技术、封山(沙)育林(草)技术,加大ABT生根粉、生物吸水剂的应用。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的造林模式,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工程质量。
2.3 不断优化工程治理模式。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多种适合海东市立地条件的工程治理模式。有力推动海东市三北五期工程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建设成效
海东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五期工程建设五年来,全市落实工程建设营造林53 670 hm2,占规划任务的131%;2011—2014年完成营造林任务42 907 hm2,占规划任务的131%。新增加森林面积42 907 hm2。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8.3%,提高到2015年的32%,增加了 3.7个百分点,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五期的贡献率可达到40%。
在工程建设前,海东市植被稀少,荒山秃岭较多,被群众称为“拉羊皮不沾草”,森林生态功能非常低,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农村所需的木料、燃料、肥料、饲料十分缺乏。通过防护林建设,全市局部防护林体系逐步形成,川水地区已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化,河、湟谷地绿色走廊基本形成;国道、省道、县道得到初步绿化,河渠两岸护岸体系已全面形成,林拉脊山、青沙山封育区得到全面封育。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浅山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为促进农牧业生产发挥了显著效益。
4 效益评估
4.1 生态效益
林地面积的增加,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近年来全市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晚、早霜期提前和推迟10 d左右,延长了作物生长期。同时工程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5.25万hm2,工程区每年每公顷森林减少土壤流失30 t,每吨流失表土中含氮1.0 kg,磷0.7 kg,钾4 kg,折合人民币50元,据此计算,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57.5万t,可减少相当897.8万t氮、磷、钾肥料流失,价值44.9万元。
4.2 经济效益
据有关部门测定:农田全面林网化后,在同等条件下耕作收获,作物增产率可达13.1%。海东市80%的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平均单产由1984年的250 kg提高到目前的300 kg左右,扣除科学种田的其他因素,农防林增产效益一般占15%左右。同时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季节性就业岗位,有效缓解返乡农民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4.3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流域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增强了全民环保意识,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5 存在问题与不足
海东市完全没有实施治理的荒山荒地所剩不多,严格要求上的新造林地块缺乏,低产低效林分面积很大,急需改造提高。造林投入仍然不足,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项目支持力度不够,林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2006年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林业站并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乡镇林业工作开展短腿,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6 发展建议
6.1 加大退化林分修复力度
海东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实施,部分林分已经进入成熟期、过熟期,出现老化衰败现象。同时,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条件等因素所限,防护林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长不良等情况,导致防护功能下降,影响林业生态建设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现象,加大退化林分修复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造措施,优化防护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6.2 提高投资标准
根据青海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工程建设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不高的实际和海东市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影响,林木成活率、保存率低,自然灾害不可抗拒的现实,适度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项目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干旱浅山地区造林基础设施建设。
6.3 加大护林队伍建设
明确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公益属性,协调解决好身份编制问题。加快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改善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便民服务;提升林业机构队伍整体素质。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广泛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林业治理能力。加强林业职业教育,加快培训基层一线人才,鼓励人才到一线创业流动。
6.4 加大管护力度
加大《禁牧令》执行力度,建立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林业执法队伍、健全法制体系,对社会敏感度高、影响大的破坏林业资源资产案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联合行动”,提高震慑效果;全面普法,通过普法宣传将法治精神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用法治意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保护生态无形红线。
6.5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积极推广抗旱造林集成技术;积极开展科技知识、适用技术及管理技能等的培训,有效带动广大农民成为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
[1] 容玉祥.彭阳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79
[2] 金祖达,方国景.浙江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8-123
[3] 李建东.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思考[J].草业科学,2014(12):2195-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