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长征精神的运用探析*①
2018-03-31李东明
李东明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在过去80余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作为历史事件、意识形态或精神符号,长征及长征精神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时至今日,长征已不简单的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代表了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对于长征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作过精辟论述,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表述,在诸多论述和表述中,基本的共识是,长征精神所表现出的理想、信念、品格、作风和气派等基本元素,是中华民族后世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同样,长征精神也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信仰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但问题是,怎样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长征精神,如何将长征精神和高校思政课无缝对接、协调统一,形成相互支撑,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的必要性
充分发挥长征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既是高校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在要求。虽然长征作为历史事件离我们已比较遥远,但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却影响深远。有人说,长征精神是现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基础,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就无法同中国人民进行充分的交流。换言之,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不理解长征精神,亦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现代史,就不能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更无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当代大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激发爱国情怀,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1.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客观需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课题。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理应重视对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注重对他们的价值塑造和道德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就是教育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教育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具体形势,增强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而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艰苦奋斗、奉献牺牲、团结协作等革命风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民族品格,无疑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素材。
长征精神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时代价值,但其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教育塑造价值。长征精神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这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层面,也是长征精神最稳定、最牢固的部分。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已与长征时期迥然不同,长征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解读和价值阐释,但其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基底却始终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精神就是代表着以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塑造价值。一方面,长征精神体现出革命先辈对民族存亡、国家兴衰及百姓疾苦深切关怀的精神;另一方面,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人性光辉、高尚情操、生存智慧,契合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浓缩或最高体现,所表现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符号。正是由于长征精神具有如此丰富且深刻的内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教育塑造的重要价值。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想方法、行为操守等方面发生塑造教育的积极作用。长征精神所蕴含的家国情怀,能够大大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融通的精神品格,所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能够扩展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空间,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所呈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可以改变当代大学生看待问题和事物的方式方法,感染他们给人以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和严守纪律能够规范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操守,使他们更为遵守公序良俗、国法校纪。总之,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当然,可能也会有人疑惑:时代已然不同,我们无法像当年红军长征那样爬雪山、过草地,更无法复渡赤水、飞越天堑,经常将长征精神挂在嘴上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对“新的伟大长征精神”作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并进一步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1]
诚然,新时期的长征虽然没有雪山草地、赤水天堑,更没有战火硝烟,但却面临着全新的考验和危险,我们仍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并从中汲取营养。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复杂,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渗透,面对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面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导致的多元化思想的碰撞,特别是面对国内外的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作为易感群体的青年大学生毫无招架之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堪忧的思想教育现状,如精致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道德意志薄弱、家国情怀弱化、历史观颠倒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降低等。因此,长征精神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愈发重要。
2.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心理状况不相符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征精神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全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另外,长征精神所独具的深刻内涵、价值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也高度契合。因此,充分运用长征精神,将其纳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
首先,长征精神能够充实和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托,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和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说服力和引导力,更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选取优质的教学内容。将红军的经典事例运用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势必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应该指出,长征时期多数红军的年龄同当代大学生一样,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理想信仰的征途。这群年轻人,或放弃留洋的机会,或舍弃优越的生活,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在一起,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跋山涉水,为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长征途中演绎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创举。由于年龄相仿,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诸多事例及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资源、爱国主义资源、集体主义资源等,势必更容易触及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对他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比如,青年红军放弃良好机会和优越条件为民族大义而选择跋山涉水可以成为治愈青年学生道德危机和责任感弱化的良药;青年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精神可以成为治疗青年大学生思想消极、畏难情绪的妙方;青年红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成为破解青年大学生娇惯之气的利器;青年红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成为重塑当代青年大学生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的榜样等。高校思政课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长征精神有效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充实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其次,长征精神能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引导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明确指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就是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及心理特征较之以往有较大不同,一方面,新一代青年学生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并善于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更加自我,追新猎奇,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也更容易游弋。学习特征上,他们更愿意接受轻松的授课方式,更愿意接受生动的教学内容,对简单的知识说教较为排斥,对刻板的教学内容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毫不讳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或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当然就更不用奢谈思政课的实效性了!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优化教学的内容,改变传统居高临下“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长征事例、精神及其衍生品如革命纪念馆、陈列馆、革命旧址、遗迹、物品、革命文物、图片、资料等,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直观性、形象性、感染性等特点,更易于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同时,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长征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内容从刻板变得活泼,理论从抽象变得具体,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值得注意的问题
毫无疑问,长征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资源,可以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由于长征精神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其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可信性和实效性。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但在肯定思政课教师这一积极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长征精神的运用要适度,切忌盲目开发和过度使用。明确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强调长征精神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在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用到长征精神。对于长征精神,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或淡然视之,也不能简单地、机械地重复使用。虽然长征精神对于学生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但可能与教学内容并无较大关联,因此不能不加思考地将其信手拈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将长征及长征精神穿插于平时的思政课教学当中,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学的大胆尝试,也是对革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但问题在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长征精神的利用要严格遵循“精”“准”的基本要求,过度与频繁使用可能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长征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喧宾夺主,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与魅力。
其次,将长征精神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切忌高喊口号和简单的说教。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或技术教育,而是改造受教育者主观世界并帮助其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传统的“授业”,即一般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需要引发学生的共鸣,对其进行道德培育和价值引导。其教学目标或教育目的实现与否,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能否较大满足受教育者的期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否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回应有很大关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实效,在于能否使青年大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启示,进而对所学内容形成一种逻辑认同、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准确揣摩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都是大班教学,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外表看似火爆,实则为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不少问题。由于所学专业、兴趣、知识面以及关注点的不同,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他们更愿意获取对自己实用的知识和生动有趣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在运用长征精神的时候,倘若没有生动的事例说明,倘若没有新颖和颇具说服力的知识讲解,就可能被学生认为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是简单地意识形态宣传,是既有常识和传统定论的“翻炒”和“重印”。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要么聊天、要么睡觉、要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是沉迷于玩手机和看课外书。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极容易变成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因此,将长征精神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切忌喊口号与空洞的说教,要做到贴合实际、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改变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再者,为了实现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缝对接,思政课教师要切忌只教不研。认真研究长征精神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和有效运用长征精神的前提。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P11)马克思主义对于世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其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不可比拟的深刻性,经得起推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同样,长征作为一个伟大历史事件,其对大学生的深刻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问题是,虽然当代大学生对长征及长征精神并不算陌生,但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只有从逻辑演绎和事实阐述两个层面向学生深刻说明长征及长征精神的深刻与伟大,做到事例生动、逻辑自洽、理论深刻,才能真正地打动和感染学生。试想,思政课教师在缺乏对长征精神研究的前提下盲目运用长征及长征精神教学,在理论上都无法说服自己,又怎样使得学生信服呢?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研究长征精神是内功的训练,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是发功的表现,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但事实上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习焉不察的错误理解和狭隘认识,简单认为只要对长征精神的基本知识有个大致了解,讲好长征故事引起学生关注就可以了,研究长征精神则无关紧要。久而久之,这些思政课老师缺乏对长征精神的理论性研究,缺乏对长征精神的理论阐述和逻辑论证,教学最终还是演变成对长征精神的生硬宣讲和空洞说教。
此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的时候,要切忌哗众取宠、丧失党性。思政课教师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教学当中,是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和学习特征展开教学,目的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本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的出发点是对学生道德启发和价值引领,并非是简单满足和刻意迎合学生的兴趣、价值取向,不是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鲜和热闹表象,不是不举旗帜和脱离教育底线的调侃、戏说,更不是不讲党性和政治立场的捏造、杜撰或歪曲事实。事实上,极个别思政课教师为了博学生眼球和简单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对长征过程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主观发挥和肆意解读,发表一些不实言论,严重违背了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初衷,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注重运用长征精神对学生进行生动教学的同时,要讲党性和政治立场,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避免仅从形式层面狭隘理解和机械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
切实做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开发利用长征精神的工作,避免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单枪匹马式的、分散式的、低效率运用长征精神的状况,必须坚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注重实效。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的原则。合理、协调地开发利用长征精神,就是要根据四门课程的内在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分门别类、互通协调,充分发挥长征及长征精神的功效。例如,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来加强教学,贯彻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从情景到思辨的教学思路,即可以先展示物资类资源,然后深开发出文化资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之所以重视物资类资源,在于使得教学更有“可信度”;之所以重视精神类资源,在于使其更具有“可用性”以达到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再比如,从特殊性和一般性两个层面进行教学。一方面,从特殊性的视角开发长征途径某地的文化资源,高度重视地方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等优势;另一方面,必须从全国性和一般性的视角对长征精神进行开发和利用,对长征精神进行一般性的理论解读和科学阐释,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另外,要根据四门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区别运用长征精神,使之与所授课程相匹配。
其次,要坚持科学利用的原则。科学设计和有效利用长征精神,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调整。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长征精神的前提是,要从整体上熟悉现有教材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架构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要解放思想,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将长征精神穿插到教学过程当中,甚至可以将长征精神作为若干个专题、案例进行讲授,实现从教材向教学的跨越性转变。另外,在穿插讲授长征精神的时候,要根据各门课程所独具的不同特点,找准穿插长征精神的侧重点和最佳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开设《认识论:长征的哲学思考》,通过遵义会议前党对革命形势的错误判断到遵义会议后党的战略变换,启发学生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可以开设《群众路线:长征途中党的群众工作》《长征:实事求是路线的生动案例》《政治信仰:青年红军的人生选择》等专题,使得当代青年学生增强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可以开设《历史的推动者:红军长征胜利的群众作用》《长征: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征程》等专题,使得学生加深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斗争史,深刻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可以设计《长征中的人性光辉》《长征中的革命友情》《七律·长征》等专题,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感悟革命前辈的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再者,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质,不是将教材中的内容逐字逐句念给学生,更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将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正处于思想塑造期的青年学生不可避免会受到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功能较强的课程,自然要有对社会思潮的问题意识和引导能力。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及时回应社会上的一些思潮,不能及时帮学生答疑解惑,就不能在对社会思潮的思辨批判中彰显长征精神的价值,就不能做到用先进的理论和事例去征服学生,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偏离了既定的定位和目标。因此,为了让学生认清事实,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在社会思潮风云激荡中保持清醒,在思想起伏中把握方向,提高大学生自我思辨和考察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长征精神,要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题、错误观点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辨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5]在答疑解惑中正本清源。比如在穿插讲授长征革命历史和长征精神的时候,要对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以及对造成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必要的讨论、剖析和批判,使得学生知道长征精神好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更要使得学生知道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到底错在哪里以及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对一好一坏、一正一邪的思潮进行比较分析、答疑解惑、积极引导,是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2]中央、国务院发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2004-10-14.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