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018-03-31李建芳

上海工运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师双师

李建芳

中央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国家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下文简称“分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要求,成立了以上海市首席技师王竹君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工匠李建伟技能大师工作室、陈柳锋技师创新工作室等为代表的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更好发挥其在技能攻关、工艺革新、带徒传艺、绝技绝活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关键性人才。

一、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高技能尖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结合企业发展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分公司通过整合资源、加强组织、细化管理等形式健全完善各项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将工作室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团队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工作室高技能人才领军作用,分公司工会牵头,成立了由总工室、人事科、团总支、总装车间、金工车间等部门组成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小组。工作小组配合技能大师工作室做好日常管理和调配工作,并负责绩效考核和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审查,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创建确立了完备的组织机制。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将分公司相关专业设备、优秀人才调入工作室,形成团队合力。在人员配置方面,分公司选拔出各个领域的高级技师、技师和微领域杰出技能骨干,集中了机械、电气、数控、电焊等各工种精锐力量,打造出一支专业性强、综合性高、涵盖范围广的精英队伍,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高、精、尖”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团队优势。

2.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精细管理

企业围绕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制定了《技能大师工作室考核规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和管理搭建了全新的框架结构。当前,企业把工作要点放在加强制度与实际运作间的联系与对接上,对制度间的职能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效能的充分发挥以及效用的最大化。

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工作机制,其考核管理严格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规定执行,内部监督管理由企业工作小组负责。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小组对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每年一次的内部过程性评价和工作周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此外,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双师培养和每年最少4次的公开课,全力培训技能型人才,进行绝技绝活的传授。在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方面,通合理化建议,发掘工作室成员和其他员工的创造力,提炼整合行业各个领域的经验,促进企业安全意识、产品质量、工艺革新、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技术引领,立足发展推动创新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秉承了企业“只进不退”的盾构精神,在地下施工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地攀登高峰,为国产盾构的制造和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设赋予全新的理念。

1.聚焦重点项目,加快创新步伐

分公司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将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技术难题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平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

随着国产盾构不断升级换代,上海隧道自主研发了类矩形盾构,将圆形改成矩形,通过一次推进达到同步建设二条地铁隧道的目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中探索出6项刀盘安装制造新工艺,先后完成的拼装系统室内模拟试验、铰接密封试验等,有效解决了类矩形管片拼装难题,使世界首台全断面大直径11.83m×7.27m软土类矩形盾构得以研制成功,实现了由“制造”到“创造”的重大飞跃。

2.工艺推陈出新,破解疑难杂症

前几年,作为中国第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地下工程领域施工企业,上海隧道成功斩获数台出口新加坡的盾构掘进机订单。在新加坡地铁工程某项目中,技能大师工作室设计出多套拆卸方案,对面临的难点进行缜密的预判,并做了大量的模拟实验。通过反复调试优化、总结归纳,整理出一套符合现场施工情况的“轨道运输法工艺”,将机械手操作平台和稳固装置相结合,在安全高效的基础上,使施工周期从32天减少到25天,确保了新加坡地铁隧道建设任务顺利开展,为后来再次承接11台新加坡盾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培育“匠心”,带徒传艺锻造人才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是国家对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通过师徒带教、专项培训、双师培养、匠心培育等途径,为企业打造出一批专业技能优良、综合素质过硬的精英力量。

1.师徒带教,打造技能人才“生产线”

企业积极推广“师徒带教”活动,鼓励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各领域专家培养各自领域的接班人。通过师傅的传、帮、授、带,形成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的递延式培养模式,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培养效果,使青年的职业道德、岗位技能有所提高。

针对青年需求,以岗位为核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因人制宜地设计开展各类学习培训,缩短人才成长周期。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将生产与员工发展有机结合,促进职工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化成长,先后培养出高级技师22名,技师35名,高级工64名,为企业发展和工作室的建设储备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力量。企业还定期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中的能工巧匠、金牌技师、经验丰富的专家能手开办讲座或分享会。

在培训的基础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带教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分析和潜能评估,根据分析结果,为其匹配出契合度最高的导师进行带教。同时根据学徒的岗位需要及个人发展意愿,为其量身定制培养目标和计划,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师徒带教过程中,导师通过课堂教学及项目指导等方式,一手抓理论,一手抓操作,使学徒在打牢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步提高。此外,技能大师工作室还依托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技协举办的各类电工比武、二维工程识图竞赛、数字化竞赛等比赛,组织学徒参加实战磨砺。他们在各类比武中屡获佳绩,激发了学技术、比才能的热情。

2.双师培养,铸就复合人才“梦工厂”

技能大师工作室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工程师+技师”的双师人才培养计划。所谓“双师”培养,就是指把被培养人同时往工程师与技师的双重方向进行导航,使其成为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多领域地发挥才能与本领,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采用“2+2”模式进行“双师”培养,即2年的技师培养再过渡到2年的工程师培养。同时,根据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复合型不同人才需求,形成了“技师+工程师”、“技师 +技师”、“工程师 +经济师”的“双师”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落实,一大批青年职工在岗位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逐步实现了技术工人向高技能人才的蜕变:31名一线职工通过“名师育高徒”活动考取了技师、高级技师,形成占企业职工总人数58%的技术密集型人才队伍。

3.“匠心”锻造,凝聚创新人才“强磁场”

企业将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高精尖人才成长孵化器,依托上海工匠李建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筑行业工匠张智勇技能大师工作室、隧道股份工匠韩剑权技能大师工作室、陈柳锋技师创新工作室等,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匠心锻造、创新引领、人才凝聚、岗位骨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大师工作室从生产实际出发,通过解决技术问题,带动企业一大批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为高端技术精英。2017年,技能大师工作室又有2名职工被评为上海市“首席技师”。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出上海首席技师7名,为企业创新发展构建起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体系,成为推动国产盾构产业基地建设、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牢牢把握“人才强国,人才强企”的战略方针,把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成助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储备库,使其“建设于有形,作用于无形”的力量得到最大化的施展,为国产盾构掘进机的创新制造,打造出更多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师双师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空中杂技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