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在警察武力使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31廖泽安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力教官民警

廖泽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上海 100038)

一、引言

执法冲突与对抗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是秩序与自由对立的结果。[1]由于执法冲突与对抗的多样性、随机性和突变性,导致警察随时可能要面对危险。为依法履行职务,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警察必须依法、合理和有效地使用武力,到达目的后,必须立即停止使用。但是公安民警违法使用武力,使用武力不当的情况偶有发生,给人民警察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训练模式陈旧、训练手段单一是警察不敢使用武力、违法使用武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将具有3I特性的“VR”技术运用到警察武力使用训练,对提高警察使用武力的能力和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VR”技术概述

(一)“VR”技术概念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2]VR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对于人——视、听、嗅、触等感觉的逼真场景,使用者通过VR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 “VR”技术的特点

二十世纪末,美国科学家指出虚拟现实的“3I”特性,即交互性(Interaction)、沉浸感(Immersion)和想象感(Imagination)。

交互性:指用户与各种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在虚拟环境中,各种对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影响用户或者被用户影响,强调人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

沉浸感:由于人类75%的信息都来自视觉,通过把用户置身于计算机创造的虚拟世界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模拟体验,让人置身于无限接近真实的环境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性:用户在虚拟现实中,根据环境中传递的信息,以及自身沉浸在系统的行为,通过自己的逻辑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去想象虚拟现实系统中并未直接呈现的画面和信息。

(三)“VR”技术在军事训练中的运用

军事是“VR”技术应用最早、最多的一个领域。美国国防部将“VR”技术列为21世纪保证美军优势地位的七大关键技术之一。[3]美军于二十世纪开始将模拟训练设备运用于部队训练,战争打响之前,就构建逼真的虚拟战场环境,模拟戈壁滩、热带雨林、草原荒漠以及人行街道等各种不同的环境,并通过设计对方士兵角色的方法进行双方模拟作战。利用VR技术制造一种险象环生、贴近实战的立体战场环境,使军人“真正”进入环境逼真的战场。军人通过穿戴数据手套、运动捕捉以及其他手控输入设备,根据不同的军情,选择不同的小组执行不同的处置方案,感受不同处置方案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增强军人的临场适应能力,提高训练质量。与传统的训练方式相比较,利用“VR”技术进行训练具有环境逼真、场景多变、针对性突出等特点,符合军事训练减少人员受伤、减少装备损耗的目的。

三、当前警察武力使用训练的困境

(一) 实战意识薄弱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观点,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E代表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4]这个公式表明,个体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警察自身的思想准备是“警察防弹背心”的重要组成部分。[5]由于职业特点所决定,警察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但是不少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养成了懈怠的习惯性思维,这种习惯性心理导致其从心理上漠视警察武力使用训练,把训练当休假,训练纪律松散,训练效果差。对三个省份基层公安机关六十位民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以上警龄没有参加过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占21.4%,每年县级公安机关组织警务实战训练的人数仅占35.7%。[6]

(二) 训练水平失衡

二十一世纪初,公安部推出了切实把公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全国掀起了警察训练的热潮,加快了公安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警察武力使用训练的水平以及警察武力使用规范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内陆和沿海地区之间以及省内各地区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不平衡以及教官的数量和素质差距明显,导致警察武力使用训练水平失衡。以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广东省为例,全省五百多名专职教官中,珠三角地区专职教官占总数的74.5%,汕头、阳江、潮州、云浮四市(区)专职教官与警力数比例低于0.1%,阳江甚至只有一名专职教官。

(三) 武力使用选择模糊

警察执法对象、执法任务、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执法冲突与对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从执法对象来看可分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人数、不同背景、不同地区等,这些不同情况所表现出来的冲突与对抗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各具特色。从执法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心理抵抗、语言冲突、肢体对抗、持器械对抗和持武器对抗等。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参考香港的警察武力层级,有学者制定出“武力使用等级表”(如表一所示)。但是,法律规定、装备保障、情景差异、警察个体差异和嫌疑人差异等影响警察武力使用的众多因素导致警察在武力使用过程中选择模糊。这也是警察武力使用训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 训练与实际情况偏离

1. 针对性训练不足。警察武力使用分为口头制止、徒手制止、警械制止和武器制止,由于警察自身技战术能力的薄弱,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追求类似“抱膝顶摔”等“一招制敌”的控制技术,忽视了口头制止和徒手制止的训练,导致警察在实际执法执勤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警棍和武器的使用,出现突发情况就“鸣枪示警”。目前,警察使用武力训练的模式为“基本训练→判定训练→战术训练”的三段式模式,风险评估判定是警察使用武力的前提。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由于训练搭档都是熟人,场景也是教官先行设定,往往忽略评估判定这一重要环节的训练,使民警执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防控体系”出现了短板。

2. 训练方式落后,缺乏培训长效机制。长期以来,民警训练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束缚于传统观念,以教官“示范”“讲解”,学员被动的“听”和“做”的教学模式为主。由于课时任务重,有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经历或体验真正的警匪“枪战”,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性和基础性,套用部队的老条令、老教材,射击教学仍然停留在25米、15米的精度射击训练中,针对当前警务实战“快速、运动”特点的应用射击内容极少,忽略了应急训练和对抗训练。警察武力使用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武力使用训练的效果,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整体的规划。由于警力少、任务重,一般都进行简短的集训,忽略警员的个体差异性,领导和普通民警之间、不同年龄阶段的民警之间以及不同基础的民警之间训练大纲相同,存在重复训练现象,缺乏培训长效机制。

3. 轻视综合实战训练。分解训练法在警察武力使用训练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分解训练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在警察武力使用训练过程中,以警棍的教学为例,教官将伸缩警棍的训练分解为警棍的佩戴方式、戒备姿势、警棍的取放和击打练习等部分,由于时间、装备和安全性等原因的限制和考虑,往往仅停留在分解动作的练习和动作简单的模拟“比划”上,导致在实战过程中警棍打不开、击打部位不对以及持警棍不敢控制的现象频发。警察武力使用训练中的徒手控制、警械控制和武器控制内容是由不同教官进行教学,不同内容的授课教官只讲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其课堂讲授的方法进行制服和控制,内容缺乏整合,使整个武力训练难以运用于实战。由于轻视对抗训练、武力选择训练和防控综合训练,当民警处于应急处置过程中时产生疑惑,使用徒手、警械或者武器判定不明,导致民警流血牺牲、武力使用过当的案件时有发生。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当前,警察武力使用训练质量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民警教育管理部门与施训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不明,训练过程的部分性考核现象突出,开办的“武力使用专项培训班”“入职培训班”以及“警衔晋升培训班”的考核都是在所有培训内容结束后,教官选择一个技能和一个固定情形进行考核,参训民警早已熟悉考核情形,队友之间也相互熟悉,导致考核流于形式,由于考核占用时间长,使训练时间大大减少,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成为引起民警日后流血牺牲的隐患。

四、“VR”技术在警察武力使用训练中的应用

(一) 构建多元化暴力情景

“VR”技术早期运用在监狱审讯和心理治疗方面,因治疗恐惧症、PTSD闻名于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临场感。通过“VR”技术,利用3ds Max、Rayfire、FumeFx、Maya、Houdini和Nuke等特效软件构建警察在执法执勤中真实遇见的执法对象突然持刀袭击、驾车冲撞、纵火焚烧以及双方力量悬殊搏斗等不同情景,既可以模拟出已经发生的暴力袭击情形,也可以根据客观实际需要设计预期的处置情形,受训者通过穿戴立体头盔、数据服、数据手套或三维鼠标操作传感装置做出或选择相应的战术动作,输入不同的处置方案,体验不同的处置效果,进而像参加实战一样,提高警察使用武力水平、快速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民警在执法对抗中情绪状态的高度自控性,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能够保持适当的警觉状态,提高保护自己的安全意识,在面对执法的环境和对象时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二) 构建“一站式”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层级式”的培训模式相比,“VR”技术的引进打破了传统“部--省--市--基地”教官实地授课模式,减少了层级传递过程中的误差,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警察武力使用培训高级教官通过携戴三维跟踪定位设备、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鼠标等进行授课,系统会自动记录教官的肢体动作信息和语言并存储于云端。只要有需要,基层民警就可以佩戴头盔显示器,利用洞穴式立体显示装置等装备进行理论和技战术的学习,参训民警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的模拟体验,使自己以第一视角置身于无限接近真实的警务活动环境中,从而增强训练效果。

(三)设置武力快速重置功能

在使用不适当武力的情况下,如果程度太低,就会使警察或者其他人员置身于危险之中;如果程度太高,警察就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参训民警通过佩戴接受装置,进入由3D建模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世界,面对不同执法环境,一旦选择武力不当,系统将会启动自动报警系统并对执法活动暂停,系统将会对其错误使用武力的情况进行讲解,然后快速重置进入前面武力使用选择错误的情景,民警对处置再次进行评估、判断,直到成功选择合适武力进行处置为止。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而且让民警通过“闯关”的形式对各种不同处置场景有所熟悉,让民警的武力使用选择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完善综合训练长效机制

利用计算机云端系统将每位民警武力选择训练情况信息进行存储,根据每位民警训练的实际情况,找出武力使用的短板,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建立民警武力使用训练长效机制,不断变换教法,进行数据对比验证,根据民警的不同训练水平及时调整VR课程,使每位民警参与训练、热爱训练;通过大数据系统找出全体参训民警的共性问题,增加民警的武力使用情形判定训练、口头制止和徒手训练,利用VR技术让每位民警经常性地体验“枪战”情景,让参训民警在VR高压环境中进行近距离快掏枪连续射击、多目标射击和障碍排除等基础对抗训练或专项训练,切实补足短板;利用“VR”技术将体能、心理、技能、法律及公安勤务工作结合起来,进行防控综合训练,使民警将所有武力使用训练内容进行融合,构建当代警察的立体防控体系。

(五) 突出动态捕捉反馈优势

警察武力使用训练靠的是长效机制,而“临界反应”是使用武力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点,信息在教官和学员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体现出学员对训练的掌握情况和教官的教学水平。传统的先训练、后考核的“点对面”模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使教官不能对每位学员进行细致的讲评。将参训民警的动作进行量化,利用VR+全身动作捕捉设备从使用武力的空间位置、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人体惯性特征、动力特征和运动动量特征等多种维度分析,当学员武力使用错误时,系统将会暂停,自动将学员信息与多名教官模拟的信息进行实时比对,将复杂难度的表格、数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3D图像的形式进行显现,以便学员进行及时纠正。同时参训民警也可以利用VR设备观看自己的武力使用训练过程,后台将会记录信息并进行打分,训练结束考核也就结束。利用VR技术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考核有助于提高民警的参训积极性和执法规范化水平。

猜你喜欢

武力教官民警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动物入学也军训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教官之吼
尴尬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