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方有成
2018-03-31云南省道德研究院研究员
云南省道德研究院研究员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荀子尝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认为国家兴盛,必然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国家的法度就得到了保存;韩愈曾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方能不偏离“道统”;苏轼也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强调礼乐教化、典章制度以及文学典籍等要后继有人,求学问的人要有老师的指导;李觏还说“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认为善良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师。
在中国文化当中,老师不仅仅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意味着,在人生的某一阶段,给我们教益、启发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老师”。那么,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中,亲人、朋友、领导、同事甚至同窗、恋人、学生、子女,都有可能扮演老师的角色。此外,儒家主张以圣贤为师,见贤思齐,故而,古圣先贤皆可成为老师。诸如,孟子与孔子虽然相隔近两百年,但他一生以孔子为师,“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曾坦言,“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尊重老师,意味着保持谦恭。谦恭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中国古人讲谦恭,完整的意思是说谦虚是外在的表现,恭敬是内心的状态,只有内心做到恭敬,才是真正的谦虚,否则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历史也反复证明,谦卑恭敬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拥戴和帮助,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正因如此,孔子告诫学生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自大而又贪鄙,那么其他方面也就不足观了。事实上,一个懂得尊重老师的人,内心必定是谦恭的、真诚的、敞开的,也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够接收到老师所传达的信息。
尊重老师,意味着懂得接受。接受是尊重的前提,若无接受,必无尊重。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中,什么阶段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能量状态。在中国古人看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易·系辞上》)。这就意味着,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感召来什么样的学生;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能量状态,就会接受什么样的老师。尊重老师,意味着懂得接受,不仅要接受现在的老师,也要接受过去的老师,这也是对自己精神发展历程的一种尊重。不必感慨自己未能遇到明师,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养、能力和修为,方能遇到更高层面的老师。否则,即便是圣人出现在面前,也将被错过。接受是一种能力,它意味着自身的能量顺应并流向自己的生命本质。只有一个懂得接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老师;也只有一个懂得接受的人,才能够真正活在当下,开启内在的智慧。
尊重老师,意味着懂得感恩。中国古人常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还说“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尊重老师,意味着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当中的大智慧。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的人,才会懂得宽容,懂得付出,懂得回报。2002年,罗伯特·A·埃蒙斯和同事合作完成了一项有关感恩的著名研究。这项研究表明:经常感恩的人大脑更活跃、更善于宽恕、助人和利他,同时也“倾向于拥有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埃蒙斯和同事认为,感恩的脑机制依赖于前额叶皮质,这是我们形成记忆的区域;因此这意味着感恩的人其实是在“训练”前额叶皮质,以保留生命中的积极体验、去除消极的信息。事实上,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布满了荆棘;一个懂得尊重老师的人,才有可能将这份尊重推广于其他人;一个懂得感恩老师的人,才有可能将这份感恩推广于其他人。因为心存感恩,一个人对生命的体验和见解将会更加深入。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尊重老师,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精神历程,尊重那个内在的自己。老师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个是外在的、有形的老师,一个是内在的、无形的老师。外在的、有形的老师只是为了启发并显现那个内在的、无形的老师。外在老师的教诲也许只是具体的、阶段性的,而内在老师的教导则是根本的、恒久的。倘若没有内在的老师,任凭外在的老师如何努力,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就此而言,尊重外在的老师,就是尊重那个内在的老师,尊重那个“我固有之”的本心。事实上,唯有懂得尊重老师的人,智慧之门才会真正向他(她)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