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能力素质 增强“看家本领”

2018-03-31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看家本领舆论工作者

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特约编委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到政治敏锐、思想敏慧、新闻敏感、行动敏捷、作品敏秀,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任。

政治敏锐,提升鉴别力

新闻工作者,政治敏锐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中央的权威、巩固党的团结,坚定不移跟党走。必须把牢政治方向,牢牢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真正把政治方向、政治要求体现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各环节,不迷惑、不跟风、不偏航,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筑牢忠诚党、拥戴党、维护党的思想根基和理论基石。必须扛起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传播党的声音,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宣传党中央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守好意识形态、宣传思想、新闻舆论主阵地,时刻清醒认识肩负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用信心、用真情记录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力量,发挥新闻舆论“定音鼓”“风向标”“压舱石”作用。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政治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恪守党性原则上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敢于斗争,在各种诱惑面前态度坚决、立场坚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在关键时刻头脑清醒、方向正确,做到靠得住、信得过,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必须坚守政治属性,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任何时候都坚守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和属性,任何情况下都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履行职责使命,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

思想敏慧,提升思考力

思考的深度决定着思想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作品的温度。敏慧,是新闻工作者思考能力的重要标准。有思想高度的新闻作品,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可否认,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面对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移动麦克风的时代,“全民皆记者”已具备现实可能性,所谓的“独家报道”“独家新闻”已经很难做到。这就对新闻工作者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对一件新闻作品起着烛照和统领的作用。它往往隐含在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的报道背后,体现在对报道题材的选择上、对报道角度的选取上、对报道内容的甄别上、对文字表达的展示上。没有思想性的新闻作品,犹如白开水般寡淡无味。现在,每天都在产生并涌现海量的新闻素材信息,因此,做新闻舆论工作,我们缺的不是素材信息,而是缺乏对素材信息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新闻报道既是客观、真实的报道,也是“有思想”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只有对社会现实的报道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从共有的新闻资源中寻找到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体现相应的思想观点,用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读者、观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有思想”的优秀作品。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增强作品的思想性上下功夫,面对眼花缭乱的新闻素材,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面对如何提炼作品的思想观点,要多想几个“怎么写”“怎么说”,善于跳出“新闻”写新闻、带着思考来报道。

新闻敏感,提升洞察力

新闻敏感,就是新闻记者迅速准确地判断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洞察能力,是新闻记者的知识素养、所积累的新闻实践经验与现实的新闻事实之间发生碰撞产生的灵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必备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在现实中,虽然新闻时有发生,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察觉到的,即使面对同样一个新闻线索和新闻事件,大家对新闻的第一感觉可能差异很小,但最终呈现的新闻报道差异却会很大,而记者的职业特性恰恰在于新闻敏感性。如果记者的新闻敏感强,有较强的洞察力,就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敏捷、精准地识别新闻事实,在繁杂的素材中确定报道主题,找到最佳新闻角度,把最有价值的新闻从普通的新闻中“抢”出来加以报道,使之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从新闻产生的背景、对社会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去发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从那些表面看起来似乎毫无特殊意义的线索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越丰富,他的悟性就越高、兴奋点就越多,新闻敏感就越迅速灵敏。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出新出彩,就赢在专业上。有没有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专业性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做到对新闻的敏感,一方面,要靠新闻工作者的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丰富阅历,这是新闻敏感的基础;另一方面,新闻敏感性的培养,需要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大量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去磨练、去学习、去总结,通过长期的学习思考、丰厚的新闻实践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新闻敏感。

行动敏捷,提升反应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新闻传播出现以来,时效性作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新闻舆论工作讲求时、度、效,在网络发展极其迅速的时代,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就更高,特别是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既期望新闻报道真实可靠又要求快速及时,这就对新闻工作者行动敏捷、反应快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按照“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腿勤、眼勤、脑勤、手勤,才能做到耳聪目明、行动敏捷,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腿勤,就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辞辛苦、不怕劳累,迈开双腿、沾灰带泥,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要有“跑新闻”的意识,时刻保持时不我待、争分夺秒的新闻习惯,不能坐等新闻,不可守株待兔,发现新闻线索后能够快速反应、迅速行动,赶到第一现场,赢得“第一时间”,“抢”到“第一手资料”。眼勤,就要保持擦亮眼睛的状态,多读报纸、看电视、学文件,多浏览新媒体,及时了解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中知重点、明思路、找例子、寻素材,并及时捕捉、及时行动。脑勤,就要保持耳听四方的状态,经常听听党委、政府在关注什么,干部群众在关心什么,社会上在议论什么,起到启发、启示的作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随时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同频共振。手勤,就要保持经常练笔头的状态,新闻界的“笔杆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只有不厌其烦地写,日积月累,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写新闻作品外,要自加压力,从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感想体会、写评论文章、写文学作品等练起,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作品敏实,提升创新力

作品敏实,就是新闻作品要有感情、有风骨、有温度、有吸引力,做到内容美、语言美、格调美、品位美、形式美,从而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创新写作理念。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写出来的优秀新闻作品,在具备新闻作品的基本要素、熟练运用新闻语言的同时,又能够把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感染力融为一体,用文学的美感拓展新闻的审美视角、用语言符号的功能增强新闻作品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文学价值和审美追求,也才耐看,才会受到读者的喜爱。要创新写作方法。无论写人物通讯还是写事件通讯,都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才能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善于多用充满活力的动词,给人以新闻事实的动态感,力求新闻立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可闻、可触、可感;转变文风,不能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做到文字精练、文风朴实,讲求寓情于自然,让理论通过阐释通俗易懂,让政策通过新闻报道深入人心。要创新采访手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捕捉素材,用汗水书写作品,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群众生活中寻找鲜活素材,提高新闻作品的“自采率”,努力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和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看家本领舆论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本领恐慌”与“看家本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每类肉都有“看家本领”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看家本领”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