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总说
2018-03-31西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一
文学是人类精神沃土上的花木,它不择时地而生,富贵不一定使之繁茂,贫穷并不会让它萎谢,只要精神的土壤不贫瘠,就有文学之花开放。
日本侵略军进犯我北平、天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师生历尽艰辛南集于长沙,又长途跋涉西迁到云南,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组成了名扬天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学生虽然吃的是“八宝饭”,穿的是“空前绝后”的鞋袜(西南联大学生戏称掺有多种杂物的米饭为“八宝饭”,前露脚、后露脚跟的鞋袜为“空前绝后”),却沉浸在知识的兴味中,而内心又时常被痛苦搅动:感时忧世、思亲念友是他们无法消除的隐痛。尽管岳麓山色、南湖风光和翠湖的美景抚慰着他们的心灵,但仍然难以让他们彻底“忘忧”。忧痛促进了他们对人生、社会、战争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有太多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需要表达,于是他们将其形诸文字、写就文章。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于是蔚为壮观。
文学创作的特点在于交流,在于寻求认同者,而“交流”与“寻求”的现代表现方式之一是发表。广为流传的书籍是最高形式的发表,其次是报纸杂志,再次是传单,而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是壁报。这些形式为西南联大所齐备。对于声名不具、衣食尚愁的学生来说,最便捷的发表方式是出壁报,于是西南联大的壁报大为兴盛。办壁报需要联合同志、组织力量,因而形成了社团。西南联大的大部分社团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也有先成立社团,再组织壁报(或刊物)的。但总的来说,社团和刊物是同时构思、难分彼此的——成立社团要出刊物,出刊物需要组织社团。至于成立了社团而不出刊物或出刊物而不称社团的情况也有,前者如教师的“十一学会”,后者如学生的《熔炉》壁报,但属于特例。西南联大社团众多与壁报兴盛很有关系。
西南联大的纯文学社团,有老师组成的,有学生组成的,也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而大多数是学生为成员、教师做指导。纯文学社团大多有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艺术旨趣,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文学成就。有的社团如文聚社,成果卓著,把它放在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几个文学社团之列也不会逊色。而西南联大文学社团作为学生的组织,功能之一是培养文学人才,从西南联大文学社团走出去,以文学作品或文学研究享誉文坛的不下数十人,有的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代表作家,如穆旦、汪曾祺,有的是文学研究的权威人物,如刘绶松、杨周翰。于是,形成了这样的逻辑: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不能不注意西南联大文学创作;研究西南联大文学,又不能不注意西南联大文学社团;而研究西南联大文学社团,则又不能不注意它的贡献、功能和影响。
二
西南联大从1937年开始,到1946年结束,共计九年。在这九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100多个与学术有关的民间组织——社团。这些社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出版物,或者是壁报,或者是报纸,或者是杂志,而最普通的是壁报,它们绝大多数以“社团”名之,有少数则以“壁报”名之,称“××壁报(社)”。这些社团,都由群众自愿组合而成,不带有任何官方的特点,合则聚,不合则散,没有严格的规约。以学科而论,这些社团涉及政治、法律、英文、历史、物理、文学、戏剧、音乐……也有生活方面的,属于纯文学的,只有十多个,它们是:南湖、高原、南荒、冬青、布谷、文聚、边风、耕耘、文艺、新诗、新河、十二月等。西南联大的文学作品(教师的除外),大多是这些社团的成员创作的。但一些不以“文学”(或“文艺”)名之的社团也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有的还成绩卓著、影响广泛,如侧重于政治的“战国策”派、属于戏剧的“剧艺社”等。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文学社团不能仅限于纯文学社团,而应以文学成就为标准,以文学社团为主要对象,兼及其他社团及其作品。
西南联大的历史分期,似乎没有定论,但从一般的论述看,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一是长沙临时大学时期(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二是“皖南事变”前期(1938年2月至1941年1月),三是“皖南事变”后期(1941年1月至1944年5月),四是爱国运动高潮期(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五是反内战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联大的文学活动与这种分期有关,但同时又有文学自身的特点。根据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历史及其他社团活动的起伏变化,我们把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1937年秋至1941年春),二是中期(1941年春至1943年秋),三是后期(1943年秋至1946年夏)。
从西南联大文艺社团活动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一个山谷形状:早期由南湖到高原再到南荒,和西南联大剧团及冬青一起形成一座高峰,中期经“皖南事变”出现低谷,后期由于文艺、新诗、剧艺以及冬青、文聚诸社团空前活跃再构成一座高峰。文学社团在各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总的特点是:早期起点高,中期质量好,后期作品多。在所有文艺社团中,南湖诗社成立最早,冬青文艺社活动时间最长,文聚社创作质量最高,联大剧团演出成绩最显,南荒社发表作品最丰,剧艺社社会影响最大,文艺社参加人数最多,新诗社校外成员最广。有的社团虽昙花一现,却奉献了灿烂的姿容,如高原社;有的社团源流不远,但独开河道、自成一派,如耕耘社。戏剧社团既有演出又有创作,二者不偏废。综合性社团的意义也许不全在其文学创作,更在于它们和其他社团一道营造了民主、自由、创造的氛围,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三
在西南联大的100多个社团中,文艺成就比较突出的,以成立时间而论,有以下这些:早期:群社、引擎社、“战国策”派等综合社团,联大剧团、青年剧社等戏剧社团,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边风文艺社等文学社团;中期:流火社、山泉社、野草社、红叶社、神曲社、春秋社等综合社团,国民剧社、怒潮剧社、山海云剧社等戏剧社团,布谷社、文聚社、新地社等文学社团;后期:生活社、现实社、南苑社、溪流社、春雷社、除夕社等综合社团,高声唱、剧艺社等音乐戏剧社团,耕耘社、文艺社、新诗社、新河文艺社、十二月文艺社等文学社团。
西南联大对文艺创作做出了贡献的社团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仅以纯文学社团而论,如火星文艺社、两周文艺社,还有今天尚不知名的文艺社,或者资料匮乏、或者成就不大,在此付缺。以上社团只是西南联大文艺创作比较突出的社团。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因它们的努力而辉煌,它们的成就为西南联大文艺增添了光彩。它们之中的一些社团,如南湖诗社、南荒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剧艺社,若以文学成就而论,完全可以书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而南荒社和文聚社则应列入中国现代最有成就的十几个社团之中。只因过去对它们缺乏深入的研究,故它们至今还“锁在深闺”。
此外,西南联大文艺性质以外的其他社团也创作文学作品,它们的刊物几乎都刊载文学作品。一些老师主办的著名杂志如《国文月刊》《时代评论》《自由论坛》等,一方面由于刊物太多不能一一介绍,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在它们那儿不居于主体地位,多少带有些点缀调剂或培养文学新人的意思,因此未能提及。一些学生办的刊物或壁报,如《微波》杂志、《燎原》壁报、《学习》壁报,一方面创作成就不高,另一方面资料欠缺,如壁报上发表过的作品,顶多只知道篇名或大致内容,见不到具体作品,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本文为《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一书之《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综论》一章的总述,至于各文学社团的理论追求、艺术旨趣、创作成就等,在此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