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探索和对策建议
2018-03-31中共云南省保山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中共云南省保山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生态城市并不等同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应该是在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内,既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又能保证自然永续发展,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高度契合,所有系统内的因子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用通俗的话来说,生态城市就是产业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居民生活方便、出行便捷,市风纯朴,整个城市和谐安宁、高效运转。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绿色生态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举措的背景下,云南省保山市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提出“生态立市”“城市生态化”的发展战略,2009年启动生态市创建行动,2016年实施“三个万亩”(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建设)生态廊道恢复工程,保山市中心城市正在实现城市面貌的华丽转身。
保山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生态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必选路径,日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保山市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按照《保山生态市建设规划》启动了市县(区)生态创建工作,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保山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的考核标准,把保山市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浓郁、和谐健康的现代化生态城市。2012年,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并将“生态立市”的理念作为保山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六大战略之一,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保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建设“生态保山”“绿色保山”“森林保山”的目标。“十三五”时期,保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城市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三个万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四创两争”同步推进,提出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决定按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统筹规划,重新建构融城市、生态、传统文化于一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两江托一坝、两山镇一城、一城拥一湖、一湖亮一城”的生态空间发展格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保山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色产业日益兴旺。
保山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2年保山生态市初步完成创建,2017年获国家卫生城市命名,2018年成功入列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山市中心城市因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生态城市建设也要适应本地的特点,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生态城市定位、规划与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城市功能定位,其次是城市规划,紧接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规划则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又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所以,保山市在进行生态城市定位、规划和建设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既符合自然、经济运行规律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生态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是息息相关、动态发展的。保山市生态城市的定位、规划与建设都要充分尊重这个系统的内在规律。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努力向国际标准看齐,但模式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整齐划一,毕竟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保山市要结合自身的城市特点及文化积淀,寻求多元的发展动力,建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市:职住均衡、小尺度的通勤距离、多元的文化设施、丰富的交流空间、完善的配套服务、优美的园区环境、舒适的慢行绿道、生活方便、出行便捷。二是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诉求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保山市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和影响力。随着“三个万亩”工程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居环境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及全部人的发展问题仍需关注和加强。三是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市民参与的全民共建格局。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保山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光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广大社会团体、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市民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担负起更多的职责,积极将城市建设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保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才有可能达成。因为,一个城市的改变不仅是布局形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人的理念和习惯的改变。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城市系统内各要素的生态发展。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优势发展永远作为优势而不会最后发展成为劣势。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更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系统因子的工业、农业、交通、社区、文化、管理等,只有沿着生态路径推进,整个城市系统才会朝着生态的方向前进。保山市“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保山市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同时,保山市“农业稳市”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生态农业建设依然是保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大力度优化农业的生态化建设。工业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保山市工业的主推方向,它可以缓解工业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有利于优化工业布局及产业转型升级。但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一对矛盾综合体,因此需要确保园区建设的工业生态化方向。对于保山市而言,生态交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后,应该逐步优化交通线路布局,发展生态交通工具,建立交通线路,绿化系统,完善交通管理机制。加大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让低碳出行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总之,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方面要朝着生态的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系统的生态发展,即在这个系统内,要确保产业是绿色的、资源是循环的,人们生活方便、出行便捷,整个系统是高效运转的。
用立法的方式和负责任的态度,保障生态城市有序依规建设。纵观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相应配套的、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目前,尽管国家和当地政府也有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出台,但总的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法律建设还是滞后于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因此,除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完善体系外,保山市也要尽快制定适合实际的生态城市发展的相关法规,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依法建设生态城市。通过法治建设,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明确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决策人员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保障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有序性、长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