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特性与当代价值
2018-03-31刘广浩
刘广浩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6)
红色文化是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功绩,蕴含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是共产党人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广义的红色文化意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狭义的红色文化仅指革命文化。本文拟在狭义的层面探讨红色文化。
一、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之中,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革命实践中有益结合,积淀和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概念清晰、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红色文化体系,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政治抱负。它反映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彰显了党的性质。具体来说,红色文化体系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
(一)物质层面,它是红色文化的载体
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过程中留下的革命遗迹、战斗遗址、伟人故居,建国后修建的以展现革命事迹为内容的革命陵园、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等,以及它们所展出的武器装备、服饰用具等革命纪念物。这些器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唤起人民的历史记忆、激励人民发扬革命精神,为我们追寻革命历史提供了物质依据。
由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和战斗遗址,是我们缅怀先烈,感受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革命中,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留下了大量的歌颂革命的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壮丽的篇章,是红色文化的载体。
(二)精神层面,它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是指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包含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核的红船精神。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为内核的长征精神。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延安精神。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内核的抗战精神。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开拓进取、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内核的西柏坡精神。
这些精神各有内涵、各具特色,是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智慧凝结和情感升华,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一个个珍珠,共同铸就了红色文化璀璨的项链,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己后人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这些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三)制度层面,它是红色文化的精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结胜利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集中智慧,不断的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政策和制度。涵盖政治制度、群众制度、经济制度等层面,成为红色文化丰硕的制度成果。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实际相结合,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国革命的理论制度文化逐步形成,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的精髓。
二、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多源头发生、多样化发展,气象万千、蔚为大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赋予革命时期塑造的文化形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进步、喜庆、庄重的红色冠名。红色文化体现着先进性、阶级性、革命性和阶段性。
(一)先进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先进性是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性。红色文化的先进性表现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建立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先进理论学说,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先进性。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的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作为党的根本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早期革命者的努力下,一批优秀的国际共产主义文化进入中国,激励中国人民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奋斗。
(二)阶级性
文化的阶级性突出体现为文化主体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文化代表不同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社会需要。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政治心理、政治品质和政治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人民是红色文化的主体,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传播者。
毛泽东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越阶级的民主,也没有超越阶级的文化。红色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的文化,人民性是红色文化的阶级标识。红色文化代表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
(三)革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是代表人民大众的新势力同代表三座大山的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其根本目的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也是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作为新事物的红色文化要取代旧事物的落后文化,必然会招致旧文化势力的疯狂反抗。红色文化只有摧毁旧的反动文化,才能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带领无产阶级“联合一起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2]。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
(四)阶段性
文化是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内容。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创造的先进文化,从总体上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高举马列主义大旗,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拥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富有阶段性、体现时代性。大革命时期,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价值取向;土地革命时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解放战争时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些同构同质而又各有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体系。
三、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作为先进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唤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它系统的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价值取向和远大的共产主义抱负,凝聚和感召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对党的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一)保持党的纯洁、建设先进政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本。坚持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全党,能够有效抵制各种异质文化侵蚀,有效化解长期执政带来的各种风险、积极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保持党的纯洁性。参观革命遗址、感悟革命精神是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同志考察西柏坡时曾深情的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
红色文化的传播能让党员受到教育,能够更加坚定党员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教科书,能让党员永远铭记党的奋斗史,保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怀。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清新剂,能够保持党的纯洁性。传承革命精神、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防腐拒变、抵御风险的有效法宝,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成为先进政党的重要表现。
(二)增强政治认同、坚守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彰显了共产党人无比忠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能够牢固树立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的信服和拥护,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相反,否定和放弃红色文化,必然导致人民群众思想混乱,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最终丧失前进的动力。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理,否定红色文化,就是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是动摇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攻击,从未停止过对人民群众的思想侵蚀。他们勾结国内的一小撮“慕洋”势力对红色文化彻底否定,他们发动水军借助互联网、微博、朋友圈等新兴手段,对共产党进行诋毁、谩骂、攻击。用历史虚无主义怀疑革命英雄,声称邱少云趴在火堆一动不动违反生理学常识,黄继光堵枪眼是捏造的虚假事实…,对于异质文化的侵蚀,一方面要大力打击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法分子,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争夺舆论话语权。发挥红色文化具有的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的价值。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先进文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4]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建国初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现代奥运精神、抗震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能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合力。坚持红色文化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构建核心价值、实现中国梦想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形成于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经受过炮火洗礼的红色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精神纽带[5]。承载着红色文化宝贵精神的战斗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器物、领导人故居,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和有效载体,它诠释了革命先辈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激励后人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指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激励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伟大的政治资产和巨大精神财富,作为政治优势,红色文化彰显着我们党优良的革命传统,承载了共产党人奋发图强、不怕牺牲的宝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夺人心魄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起了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文化丰碑”[6],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必须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他指出“与时俱进的发掘、传播红色文化,有利于我们党在社会意识纷繁复杂的时代培养公众的政治认同感,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就是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新高度。
[1][2][3]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697,708.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罗永宽,李燕.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1).
[6]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编写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