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福建省重要猪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控措施

2018-03-3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350013

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3期
关键词:耳病圆环狂犬病

江 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州 350013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养猪场环保门槛的提高,福建省养猪场的生猪存栏数与出栏数均出现大幅度下降,但猪场的猪病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猪病毒性传染病仍然困扰着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呈现出一些新的流行特点。本文通过福建省农科院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近几年来的门诊猪病病例统计分析,总结和分析几年来我省重要猪传染病(猪伪狂犬病、流行性腹泻、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猪瘟)的流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对我省猪场主要猪病的防控有所帮助。

1 猪伪狂犬病

1.1 流行特点 2014-2017年共接诊各类猪病9 813例,其中猪伪狂犬病病例累计641例,占门诊总病例数的6.5%。通过病例分析,我省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各日龄猪(母猪、仔猪、保育猪、中大猪)均有发生,其中以中大猪发病率最高,是造成中大猪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分析原因主要与猪场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关系最大。目前多数猪场的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方案是母猪(或种猪)采用“一刀切”,每年免疫3~4次;仔猪出生时滴鼻首免,40日龄左右肌注二免,在这种免疫程序下,100日龄以上的肉猪伪狂犬病免疫抗体都比较低,易造成猪伪狂犬病的暴发。(2)猪场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严重。据调查,近几年来猪场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的阳性率总体在30%~40%,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部分猪场中母猪的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阳性率近100%,分析原因主要与猪场的不慎引种关系最大。为了保证猪群正常生产,猪场需要不断引进后备母猪和公猪(或精液),若引进的后备母猪携带伪狂犬病野毒,这些野毒将会在母猪体内持续隐性感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也可通过乳汁将野毒传染给哺乳仔猪;引进的公猪通过本交或人工授精,将野毒传播给所有受配的母猪。隐性带毒的伪狂犬病病毒会潜伏存在于猪扁桃体或三叉神经内,当养殖环境变化时(如温差、淋雨应激等),潜伏的病毒会被激活而产生致病性,从而出现伪狂犬病暴发。此外,猪场的生物安全没有做好,存在犬、猫、鼠等传播媒介,也会增加伪狂犬病野毒传播的风险。(3)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变异的程度不是很大,均在10%以内,与经典毒株一样仍属于同一个血清型。造成病毒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最大的可能与猪场内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基因缺失活疫苗有关。

1.2 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1.2.1 加强疫苗免疫 尽管目前伪狂犬病病毒出现一些变异,但现有的经典毒株疫苗仍然可以为猪场提供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猪场的伪狂犬病疫苗可选用Bartha株,也可选用变异株,但只能选其中一种,不能交叉或混合使用。具体免疫方案:种猪每年“一刀切”免疫4次(在野毒感染严重的猪场,一年可安排6次,即每2个月1次);肉猪在10日龄内滴鼻活疫苗首免,40~60日龄肌注活疫苗二免,100~120日龄肌注活疫苗三免。此外,也可采用在10日龄内滴鼻活疫苗首免,40~60日龄肌注活疫苗二免的同时,再肌肉注射基因缺失灭活疫苗。若有条件,可根据母猪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更科学的免疫程序。

1.2.2 猪群野毒净化 首先对母猪群和公猪按10%比例抽血进行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检测,若发现有gE抗体阳性,则要对所有母猪和公猪进行抽血化验,并根据gE抗体阳性率高低进行分类处理。对gE抗体阳性率低于15%的猪场,直接淘汰阳性母猪和公猪;对gE抗体阳性率大于15%的猪场,要采取管理免疫法,不断加强伪狂犬病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并通过反复检测和淘汰,逐步降低阳性率。

1.2.3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 做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和生物安全措施。

1.2.4 发病场处理 采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紧急免疫,免疫剂量要适当加大些,免疫后4~5 d可控制病情。

2 猪流行性腹泻

2.1 流行特点 2014-2017年经门诊诊断的猪流行性腹泻病例累计467例,占门诊总病例数的4.8%。通过病例分析,猪流行性腹泻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该病对规模化猪场危害严重,会造成产房哺乳仔猪大量死亡。尽管近年来该病的大面积流行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局部地区或某些猪场,病情仍然较严重,呈现地方流行性,日龄越小的仔猪,发病越严重,病死率也越高。仔猪出生3 d即出现发病死亡,发病率达100%,病死率达90%~100%;保育猪的发病率达40%~50%,但病死率较低,约为10%;育肥猪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但总体病症较轻微,病死率较低,一般在1周左右即能自愈;母猪的发病率约15%,很少出现死亡,但会出现不吃、乳水少,以及个别流产现象。有些猪场只看见哺乳仔猪腹泻死亡,而保育猪、育肥猪不发病。有些猪场会出现病情的反复发作,可持续3~4个月。总体来看,年轻母猪所生的仔猪发病情况比经产母猪所生的仔猪发病严重,有免疫过2~3次相应疫苗的母猪,所生的仔猪,其腹泻症状相对较轻。(2)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的冬季及气候多变的早春季节,发病比较严重。某些猪场会出现流行性腹泻的反复发作,分析原因与母猪带毒及气候骤变有关。(3)病毒出现变异。根据对分离株S1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目前绝大多数的流行性腹泻病毒分离株为变异株(属G2群,即Ⅱ型),与经典疫苗毒株(CV777)同源性只有87%,与韩国株同源性高达97%,传统毒株疫苗对该病的保护效果较差。

2.2 防控措施

2.2.1 疫苗免疫 重点免疫接种公猪和母猪,每年9~11月份,通过肌内或后海穴免疫注射猪病毒性腹泻二联或三联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各1次,妊娠母猪产前45 d和25 d,再加强免疫上述疫苗各1次。此外,在该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对刚出生的仔猪,也可选用喷鼻相关疫苗或口服活疫苗。所用疫苗尽可能选用含当前流行毒株的疫苗。

2.2.2 加强猪场饲养管理 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消毒和隔离工作,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尽量减少温差对分娩舍母猪和仔猪的不良应激。仔猪尽量改饲喂温水,保证哺乳母猪饲料品质。在该病流行季节,可在母猪产前、产后饲料中添加中药杨树花进行预防。

2.2.3 发病场处理 当猪群出现相应病例时,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尽可能封锁发病群体,以免疫情在猪场内愈演愈烈。在确诊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疫苗,对怀孕母猪及刚出生的仔猪进行紧急免疫。若缺乏针对性疫苗,也可考虑采用制作“自家灭活苗”免疫怀孕母猪或选择相关病料对怀孕母猪进行“返饲”处理。此外,对个别发病的仔猪,可采用口服杨树花口服液或相应的卵黄抗体,进行灌服治疗,同时采用注射干扰素或白细胞介素、在饮水中添加补液盐等措施,对治疗该病有一定的效果。

3 猪圆环病毒病

3.1 流行特点 2014-2017年经门诊诊断的猪圆环病毒病例数累计1 126例,占门诊总病例数的11.5%。通过病例分析,我省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近年来,该病临床病例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目前的圆环病毒病疫苗对预防该病有较好效果。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临床上以保育猪的断乳仔猪衰竭综合征和中大猪的皮炎肾病综合征较多见,此外还有呼吸道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肉芽肿性肠炎、渗出性皮炎、坏死性淋巴结炎等病症。该病的隐性感染率较高,据调查在猪群中猪圆环病毒的隐性感染率可高达40%~70%。(2)圆环病毒的传播途径以母猪的垂直传播为主,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母猪的疫苗免疫和净化工作。(3)从病原检测结果来看,目前圆环病毒仍以圆环病毒Ⅱ型为主,但也存在一些圆环病毒Ⅲ型的感染。圆环病毒Ⅲ型对母猪影响较大,可导致母猪出现多种繁殖问题,包括流产、产木乃伊胎以及影响受胎率等。在临床上可见一些圆环病毒Ⅱ型与圆环病毒Ⅲ型混合感染的情况,也有少数圆环病毒Ⅲ型单独感染、发病。(4)圆环病毒对猪体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不仅会干扰常规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会降低免疫力,继发或并发许多细菌性疾病或其它疾病 (如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3.2 防控措施

3.2.1 疫苗免疫 目前用于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疫苗有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以及重组嵌合型灭活疫苗,上述3种疫苗对预防该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具体免疫程序:母猪1年免疫2次,仔猪在15日龄或15日龄、25日龄免疫1~2次。

3.2.2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规范引种,要到健康、无带毒种猪场引种;其次要加强猪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生物安全工作,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如温差、换料、打针),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功能性中药进行预防保健。

3.2.3 发病场处理 对断乳仔猪衰竭综合征,可采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替米考星、黄芪多糖等药物配伍使用进行治疗,每个疗程5~7 d,间隔15 d后再重复用药1次。对个别患猪可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以及氟苯尼考注射液或头孢噻呋钠进行对症治疗。对皮炎肾病综合征,可采用过硫酸氢钾或络合碘,对局部皮肤喷洒。此外全群猪采用阿莫西林预混剂、黄芪多糖、抗过敏药物(盐酸苯海拉明、扑感敏片)进行拌料治疗,个别患猪采用黄芪多糖、阿莫西林、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有一定效果。

4 猪蓝耳病

4.1 流行特点 2014-2017年经门诊诊断的猪蓝耳病病例总数为733例,占门诊病例总数的7.5%。近年来,猪蓝耳病病例的占比呈逐年上升。通过病例分析,我省猪蓝耳病的流行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各日龄段均可发病,对猪场危害较严重。母猪多在怀孕后期(怀孕80 d以上)出现发热、不吃、流产,流产的胎儿皮肤出血严重。分娩母猪产程延长,死胎率增加,产弱仔,仔猪整齐度不好,母猪产后体温偏高、缺乳,同窝的仔猪死亡率高,病死率可达80%,产后母猪不发情,断配时间延长,受胎率下降。哺乳仔猪或保育猪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咳嗽,呼吸困难,眼球突出,眼睑发青,腹泻,后肢瘫痪,最终衰竭死亡。严重的病例可见到眼结膜炎,耳部、腹部、腿部皮肤出现紫红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切面周边淤血或出血,病死率达30%~50%,病愈后的猪多变为僵猪。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炎,皮肤发红,尿赤红,粪干,病死率达10%~30%。(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此外,也可经过血液、精液传播以及妊娠母猪的垂直传播。猪群若感染蓝耳病后会长时间带毒和排毒,并形成蓝耳病的疫源地。目前总体发病情况以点状散发为主,大规模暴发流行比较少见,在临床上以亚临床和隐性感染较为普遍。(3)蓝耳病多种基因型并存。除了经典毒株 (如V2332株、CH-1R株)和高致病性毒株(如江西株、湖南株、天津株等)外,还有毒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新毒株(如NADC30株、QYYZ株)。蓝耳病病毒除了具有广泛性的变异性和毒株的多样性外,还有明显的抗体依赖增强作用,在相应抗体存在下,猪蓝耳病病毒可照常繁殖复制,而且生长繁殖更快。自然感染后或注射活疫苗后,猪体会出现长期带毒和排毒现象,不容易根除消灭。基于上述蓝耳病病毒的一些特性,在临床上使用蓝耳病疫苗时,还要注意几点:第一,谨慎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或活疫苗。第二,蓝耳病活疫苗对防控该病有效果,但在使用蓝耳病活疫苗时,要根据猪场所感染蓝耳病病毒血清型来选择针对性活疫苗,包括经典毒株疫苗、高致病性毒株疫苗。若猪场同时存在经典毒株和变异株,则应选用经典毒株。第三,正在暴发蓝耳病疫情的猪群,不提倡采取紧急免疫,否则会加重病情,增加死亡率。第四,蓝耳病阳性场,但无临床病例时,若接种蓝耳病活疫苗,有可能使猪场进一步演变成为蓝耳病不稳定猪场,此时可谨慎地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4)蓝耳病病毒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会干扰正常的疫苗免疫效果,在生产实践中,蓝耳病发生后往往还会并发或继发其它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使病情变成复杂化。

4.2 蓝耳病的防控

4.2.1 蓝耳病阴性场的防控 经检测为蓝耳病抗体和抗原双阴性的猪场,应采用闭群饲养,不从场外引种,自繁自养后备种猪。若确需引种,也只能到蓝耳病阴性场引种。此外要做好猪场的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特别强调做好猪场的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跟踪和监测蓝耳病抗原和抗体情况,不免疫各种蓝耳病疫苗。

4.2.2 蓝耳病阳性但不活动场的防控 经检测,猪群的蓝耳病抗体阳性或带野毒,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各种生产指标也无明显的异常。这种猪场要采用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在猪群中可定期添加抗病毒药(如银翘散、黄芪多糖、寡聚糖等)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控制蓝耳病病毒的活动。谨慎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定期跟踪和监测蓝耳病病毒的活动动态,防止该病暴发。

4.2.3 蓝耳病阳性活动场的防控 经检测,猪场的蓝耳病抗体高低不均,且哺乳仔猪或保育猪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经PCR病原检测蓝耳病病毒呈阳性。这些猪场要采用药物防控和疫苗免疫相结合进行处理。发病猪群采用药物(如银翘散、替米考星)进行治疗,一个疗程5~7 d。无临床症状的母猪在怀孕2个月左右谨慎使用蓝耳病灭活疫苗或活疫苗;仔猪出生后7~10 d采用相应的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1次。在平时饲养管理过程中,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定期跟踪和监测蓝耳病病毒的活动动态。

4.2.4 蓝耳病发病场的防控 临床上,母猪出现流产和发热,小猪及中大猪出现高热不退、喘气、皮肤发红、死亡率高,经PCR病原检测确定为经典蓝耳病或变异蓝耳病猪场,要采用药物防治为主,如银翘散配合替米考星、黄芪多糖配合替米考星等,并注意做好并发症或继发感染处理措施。另外做好猪场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5 猪 瘟

5.1 流行特点 2014-2017年经门诊诊断的猪瘟病例总数为308例,占门诊病例总数的3.1%,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和低发病率趋势。具体分析呈现如下几个流行特点:(1)猪瘟的发生以无规律的点状散发为主,疫点明显减少,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多以隐性感染为主,只有通过PCR病原检测才能确诊。在临床上主要有3大病症:第一,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母猪表现吃食正常,但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出弱小或颤抖的仔猪,有的出生几天就死亡,有的仔猪长期患病毒血症,最终转归死亡。第二,仔猪或小猪出现顽固性腹泻,排出黄色稀粪、恶臭,体温略升高,精神萎顿,步态不稳,后期乏力,站立困难,有的皮肤(特别是耳尖、腹下)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皮,死亡率较高。第三,出现“无名高热”,表现体温上升到41℃,很少出现典型的皮肤和黏膜出血以及眼分泌物等,这类患猪病程长,到中后期会有个别患猪的耳部、尾部、四肢末端皮肤出现紫斑或坏死,也有部分患猪死亡。(2)猪瘟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眼结膜感染,怀孕母猪受低毒力毒株感染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出生的仔猪出现持续感染。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猪、病后带毒猪以及隐性带毒猪。(3)在消毒隔离措施不当的猪场,或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场,猪瘟更容易成为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疾病。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猪群在发生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后,能同时检出猪瘟病毒。

5.2 猪瘟的防控

5.2.1 猪瘟疫苗免疫 目前多数猪场的猪瘟免疫方案是种猪一年“一刀切”3~4次,或母猪产后25 d左右跟胎免疫1次;仔猪25日龄首免,65日龄二免。对于哺乳仔猪存在猪瘟感染的猪场,则在仔猪出生时采用超前免疫、30日龄二免、70日龄三免的免疫程序。

5.2.2 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 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同时认真做好猪场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防控工作。

5.2.3 发病场的处理措施 当猪场出现疑似猪瘟病例时,要立即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及时送检病料进行确诊,对已被污染的场所,要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对严重的患猪、死猪及其排泄物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对于确诊为猪瘟的发病猪群以及受威胁猪群,采用猪瘟脾淋苗进行紧急免疫,免疫的剂量要适当加大一些,一般免疫后7~10 d可以稳定猪群的病情。若病情仍得不到控制,要注意是否存在并发或继发感染其它疾病,以及是否出现误诊的情况。

猜你喜欢

耳病圆环狂犬病
加权全能量最小的圆环形变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一例鸭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打败狂犬病
圆环上的覆盖曲面不等式及其应用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