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探析

2018-03-31李东清

社科纵横 2018年8期
关键词:枣庄思政课思政

李东清

(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

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党和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为我国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讲话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又给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我校多年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发现,把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构建密切结合地方特色资源的实践教学模式,既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高校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特殊渠道和有效载体。

一、地方特色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我国各高校均坐落在一定地域环境的客观事实,注定了各高校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得不置身于地方特色资源的包围之中,这是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关于地方特色资源,董海龙认为,“地方特色资源是指能有效促进高校德育实践教学开展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自然和发展资源的总和。”[1]这一概念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分类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以此为基本分类标准,以枣庄学院所在地——枣庄地区为例,可把地方特色资源划分为以下基本类型:

第一,物质形态的地方特色社会地理资源。作为调研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枣庄地区,这类资源主要包括:一是地方特色农村资源。如枣庄市辖区内以乡镇企业闻名的滕州市的大宗村,以伏里土陶驰名的山亭区的伏里村,以种植石榴闻名于世的驿城区的匡谈村等。这样的实地调研不仅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的新气象、新变化,也使他们有机会发现当前农村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当地政府解决“四农”(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民工)问题寻根把脉。二是地方特色城市资源。作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枣庄老城区既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也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下岗职工的普遍性、城中村改造的普遍性、复杂性等。通过对城区的调查分析,既可以了解广大市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了解他们对城市发展的相关看法。三是地方特色企业资源,如枣庄市的煤矿企业、水泥企业和棉纺织类等相关企业。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企业的前世今生,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四是地方特殊关爱群体资源,如市辖区内的山亭区北庄镇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台儿庄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枣庄银光福源养老中心、枣庄市中区南龙头老年公寓等。这类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多样渠道或特殊窗口,有助于加深社会认知以增强社会使命感。

第二,观念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这类资源既是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也是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载体。在枣庄地区,这类资源主要包括:一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7300年的始祖文化(在枣庄地区的典型代表为“北辛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和130年的工业文化。二是地方历史遗迹资源,如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遗址、古薛国遗址、孟尝君父子墓和众多的汉墓及明永乐皇帝妃子权妃墓、全国汉画像石陈列之最的汉画像石等。三是地方历史名人资源,如中华造车始祖奚仲、商代名相仲虺、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者滕文公、养士三千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做过18年兰陵令的荀子、为汉高祖制定朝廷礼仪的叔孙通、明代“博学宏词”的大文学家贾三近等。四是地方红色文化及红色场馆文化资源,如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及由此梳理的抗战文化,讲授扎根枣庄、享誉全国、厚重而传奇的铁道游击队文化、运河支队的抗日文化,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的抱犊崮山区革命根据地文化等;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铁道游击队影视城、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八路军115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李宗仁史料馆等红色场馆。五是地方民间文化资源,如枣庄地区的柳琴文化、台儿庄运河文化,以及由台儿庄运河文化发展而来的商旅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纤夫文化、尚勇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当代发展。

二、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是把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体现出浓郁地方特色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特色地方资源以适当的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这既是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政策性、理论性与现实社会性有效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思政课“三贴近”的体现,更是增强其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求并结合教育部对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把地方特色资源以如下基本形式融入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

第一,以社会服务形式融入。学生在由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引导他们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一系列人生课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最基本任务,而适当的实践教学则是促进任务完成的有效手段。为引导学生实现转变,我们在新生入校后除定期组织他们到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老年关爱中心和社会福利院等特殊场所进行义务支教、义务帮扶和关爱老年人外,还积极配合校团委、学生处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三下乡”、义务献血等相关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撰写一篇2000左右的深刻体会,并按照学校要求折合为成绩以适当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中。通过这类实践教学,既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为社会奉献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对于他们认识和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方面的关系也不无益处。

第二,以参观考察形式融入,即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枣庄市及周边地区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革命场馆后,撰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组织演讲比赛等多样方式,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完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参观北辛文化遗址、古滕国遗址、古薛国遗址、滕州汉画像馆、滕州墨子馆、运河文化馆等历史性场馆,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及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优越感;通过拜谒中华造车始祖奚仲、商代名相仲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工匠祖师鲁班及明代“博学宏词”的大文学家贾三近等鲁南先贤,可使学生对枣庄地区的过去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强其责任感;通过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八路军115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李宗仁史料馆和淮海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可帮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以调研场所形式融入。为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我们以地方特色农村资源、地方特色城市社区资源、地方特色工矿企业等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调研场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如寒暑假、节假日或周末)深入农村、社区和工矿企业等基层单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职工、走访家庭等相关方式,并运用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疑点等实际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各小组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准备阶段,我们除提供调研选题(学生也可自选题目)、规范调研报告格式外,还要求指导教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培训和全程指导。这既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安全,也增强了学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一般而言,这类教学形式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第四,以微电影形式融入,即为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鼓励支持传媒、计算机等相关学院学生或其他学院有特殊想法的学生在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借助摄像机等先进机器设备,通过对枣庄地区的历史先贤的优秀事迹、经典名言,枣庄地区的柳琴文化、台儿庄运河文化、商旅文化、建筑文化、纤夫文化、尚勇文化等的现代解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契合起来;通过对参加过革命的老军人、老革命家、各界道德模范及致富能人的专访,让他们的事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传播开来;通过对城市下岗职工、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注,使他们受到社会的更多关爱与支持。通过浓缩化的电影形式全方位的展现枣庄辉煌的过去,激发起学生作为“枣庄人”的自豪感与荣耀感;通过多样的镜头记录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有教育或警示意义的事件,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际上,这种尝试也对今后实施微电影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有助于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三、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通过社会服务、参观考察、调研场所和微电影等形式把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生不仅有机会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他们还以写作观后感、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把发现的问题通过独特的视角以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的方式汇报给学校,为政府部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因此,把地方特色资源以适当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具有客观必要性。

第一,是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能提升思政课的渗透力。把地方特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感悟社会来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继而达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能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但由于理论性较强,教学形式单一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和热情。通过开展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与现实社会实现“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从而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其时代价值,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最后,能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既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了走向社会、观察社会、解读社会的机会,也提供了与学生亲密接触多样互动的机会。通过实践教学,老师们能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有亲身体会,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讲授课程内容,更能深深地感动学生。

第二,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需要。“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2](P124)作为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之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政治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并在具体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内涵、外延,激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政治理论知识→理性思考→具体运用→实践能力的良性运转,实现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也给他们提供了再次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机遇,从而激发其继续奋斗的欲望,有利于他们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有效统一起来。

第三,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的需要。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十分重要,它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3]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系统的规划,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把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地方特色资源以适当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中,既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社会发展等相关情况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运用和检验证明,也给其提供了根据自身实际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培养个人兴趣、发展自我个性和增进同学交往的机会,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总之,党的十九大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和国家的相关会议精神为指导,强化对地方特色资源问题的研究,探索地方特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式、新途径,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枣庄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枣庄学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