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都区产业结构转型与技能人才培育的思考

2018-03-31曾玉秋赵波云袁敬健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都区高技能产业结构

曾玉秋 赵波云 袁敬健

成都市新都区既是“北改”的重要区域,又为“中优”布局的关键一环,势必将迎来一个产业大发展、产业大转型的绝好契机。如何以技能人才培育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人社部门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技能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

新都区多年来形成的机电装备、家具、食品、医药、物流五大支柱产业,较为集中于传统工业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技能人才的储备,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已不能适应当下发展格局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据调查,新都区高技能人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规模总量不足。目前,全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7%,而企业的需求比例已达15%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企业高技能人才中,35岁及以下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偏低,有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危险。三是文化素质偏低。在高技能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多,大部分学历为中专、高中(含职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较高。四是流失现象严重。受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原因的影响,高技能人才“跳槽”现象严重。

二、强化技能人才培育的建议

把好产业结构升级的“脉”,拓宽技能人才“活水源头”,突出“育”。

一是依托学校资源,打造人才培育“基地”品牌。充分依托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原有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加挂成都市新都区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品牌。二是扶持重点企业,打造人才培育“实训”品牌。鼓励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用好职工教育经费,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在企业、园区成立“技师工作站”或“匠人工作室”,开展联合办学、设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实习)基地等。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综合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发具有高技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提高实训质量。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连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本地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为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四是推进学徒培训,实现人才培育“后劲”十足。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稳定人才队伍。

拧好产业结构升级的“绳”,加快技能人才“提档升级”,突出“专”。

一是健全考核认定办法,扩大“专业”覆盖面。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认定标准。对在技能岗位工作、掌握高超技能并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可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能鉴定。二是探索人才评价机制,引入“多元”认证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三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取证+奖励”计划。四是广泛开展技能竞赛,营造“比学超”浓厚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开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深化技能人才“筑巢引凤”,突出“养”。

一是创新创业扶持“吸引人”。紧扣产业链短板,引进和资助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唯资历身份选拔人才。二是后勤保障服务“留住人”。对居留落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成果转化等政策进行重点突破,让人才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创业更有信心和保障。三是激励奖励制度“调动人”。对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引进的急需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师按标准进行补贴;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提高技能水平;通过现金资助,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人才最高荣誉制度,每3年开展一次新都区杰出人才和新都区突出贡献引进人才评定工作,并按评选情况进行相应经济奖励和荣誉称号。

“育才、聚才、用才,人尽其才”,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作为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树立“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转型培育“定制人才”,为城市能级提升培养“专业人才”,发挥大国工匠精神,培育“能工巧匠”,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成都市产业发展新高地,取得新成绩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新都区高技能产业结构
成都市新都区召开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启动会
新都区工资支付信用承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