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绵阳市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的调研报告
2018-03-31蒋学亨刘颖
蒋学亨 刘颖
近年来,绵阳市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不断完善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把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创业孵化平台群。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65家,并成功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建设幸福美丽绵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园区(孵化基地)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6月,全市已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全市园区(孵化基地)成功孵化企业192家,带动就业11278人,在孵企业1730余家。
园区(孵化基地)主要类型及管理模式。一是公建公营。主要特点是政府出资建设并组织运营和管理,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水电、物业减免,同时设立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资金。这种模式基础条件较好,创业项目入驻以后初期投入少启动快,内部协调成本低,便于统一管理。二是公建民营。主要特点是政府出资进行场地建设,由专业运营公司进行日常的管理和运营,政府给予定额运营补贴。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同时也能利用专业运营公司的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三是民建民营。主要特点是企业自行投资园区(孵化基地)场地建设,管理按企业化运行模式操作。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有利于提高基地内创业项目的孵化成功率。
园区(孵化基地)运营现状。总体来看,大多数园区(孵化基地)都已进入良性运转,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多数在孵企业发展良好,不仅成功孵化了一批企业,而且还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促进高新技术和军民融合的产业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转变了科技人员的观念,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但是,也还有部分园区(孵化基地)运营困难,平台内的孵化企业数量不足,层次较低,缺乏活力和潜力,将面临重组或关闭。
创业服务开展情况。绝大多数园区(孵化基地)都能开展基础的创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简单办公设施、减免场地租金和水电费,第三方平台服务,协助办理工商登记以及税收减免等事务,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部分园区(孵化基地)还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与人文精神服务、投融资服务、电商运营教练与辅导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训服务、电商运营服务外包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园区(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不准,孵化职能未能全面体现,运营专业化程度明显不足。创业企业毕业考核体系不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建设滞后,导致入孵项目出基地困难。大部分园区(孵化基地)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形成特色孵化单元。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有的片面追求在孵企业的数量,对“孵化”服务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培训制度和完善的培训体系,创业指导活动数量、质量、效果上都有待提升。
三、促进园区健康发展的建议
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出台和落实扶持政策,为孵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体制与环境,建立绩效考核与政府补贴长效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基础和引导作用,优化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集中优势,重点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孵化载体和优质创业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创业意识,营造富有活力的创业氛围和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创新平台市场化发展。尝试孵化平台进行联盟化、网络化携手发展,使孵化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建议从政府设立的产业基金中分设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同时与社会投融资资金对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让投融资盈利成为园区(孵化基地)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创新对孵化平台管理人才的引入机制和考核标准,并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
健全平台数据采集标准。建议政府多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及时、便捷收集各孵化平台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的宏观决策等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掌握各个孵化平台及其孵化企业的运行状态,启动孵化平台成效评价,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