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就业扶贫实践与思考
2018-03-31袁萍李从国
袁萍 李从国
近两年来,雅安市创新政策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全市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7206人,其中转移就业3942人,占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人数的51%,计划脱贫的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基本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就业扶贫的实践及成效
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成立市人社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确立年度工作目标,明确相关工作责任,制定考核办法,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近两年来,市政府召开了2次推进会议,开展了4次督查,有效保障了各项就业扶贫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起了符合雅安市实际的就业扶贫政策措施体系。
精准调查全面掌握底数。按照“精准摸底、全员覆盖、适龄进入、动态更新”的工作思路,以贫困村为单位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登记工作,对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进行登记造册。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技能培训大篷车”“田间课堂”“扶贫专班”等形式,先后组织4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天全县、芦山县积极对接用工企业,采取从培训到就业的一站式扶贫培训,雨城区通过竹编培训创新开发居家就业岗位,名山区、石棉县结合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创业”扶贫培训……极大提升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广泛开展就业扶贫招聘服务。近两年来,面向贫困家庭劳动力,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签订市外劳务合作协议5项,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08场、“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236次,成功对接招聘贫困劳动力823人,就业扶贫招聘服务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强化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通过开发保洁保绿、灾害监测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家庭特别是大龄、残疾和家庭极端困难的劳动力2980人。荥经县、宝兴县新开发的重残人员护理、特困老人看护岗位,实现了就业安置与互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积极打造就业扶贫示范载体。坚持以点带面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如琪雅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荥经县同乐村等3个贫困村创建省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市上认定5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业扶贫整体联动不足。有的部门对就业扶贫工作配合不够,认为就业扶贫是人社部门一家的事情,部门间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就业扶贫主体责任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乡镇对就业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中关键作用认识不到位,在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和深入;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载体缺乏;部分贫困家庭劳动力主观脱贫意识差,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
培训与就业的结合不够。留守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患病较多,很多贫困家庭都有需要照顾的人,导致参训意愿不强、接受能力偏低、组织培训困难、培训结束后的就业率低。
就业扶贫财政投入不足。受地方财力影响,雅安市财政对就业扶贫的投入较少。一些需要地方财政保障的就业扶贫政策,如创业补贴、培训交通食宿补助,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财政奖补等,落实得不够好。
三、深入推进就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强化各级各部门配合。着力建立健全脱贫办牵头抓总、人社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就业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人社部门要主动协调各方力量,抓好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农业、经信、旅游、商务等部门要按职能职责,分别负责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工商、财税、金融部门要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群团组织也要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做好贫困群众的就业工作。
强化乡镇村级主体责任。要把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作为乡镇村的重要任务,自觉履行主体责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富民增收产业支撑。要壮大集体经济,力求让更多贫困农民带着权益放心脱贫。要引导贫困农民转变“等靠要”思想,增强自强意识。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好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激励政策,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奖补,兑现就业扶贫基地奖励。
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对就业扶贫资金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建立上级支持、地方配套的就业扶贫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就业扶贫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就业扶贫政策更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