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大熊猫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生境的选择

2018-03-31韩菡

防护林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次生林栖息地生境

韩菡

(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9)

由于生境破碎化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大多数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1]。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是孑遗物种,有800万年进化历史,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象征,如今仅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几个孤立的山系。由于近年森林砍伐、放牧、公路建设等,大熊猫的适宜生境日渐压缩,栖息地锐减、生境破碎化,大熊猫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遭到大规模的开采和破坏,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原始林资源急剧减少,而次生林是干扰后新形成的景观,大熊猫对其的适应能力不如原始林。那么大熊猫是如何调整行为和生理的适应能力从而应对新的环境一直是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本文从大熊猫的栖息地选择、行为和活动等方面对大熊猫不同森林类型内的生境行为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大熊猫种群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提供保护建议。

1 栖息地选择研究简介

生境选择是人们了解最少的生态过程之一,但是这项研究却是保护生物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的一个必要工具[3]。国内外对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关于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种群数量、分布、生态、遗传、进化及适应等方面。80年代发表的重要著作《卧龙的大熊猫》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野生大熊猫研究的论文集,论述了邛崃山系卧龙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选择行为特点的生态学机制[4]。然而早期的野外调查存在着误差大、研究尺度单一等问题。进入21世纪后,更先进的技术例如GIS与遥感成像、无线电遥测、DNA指纹技术等使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且研究结果已相对成熟。

总体而言,前人对于大熊猫生境选择已展开了一些不同程度的研究。在不同山系内的大熊猫行为模式和特征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随着调查范围、个体的年龄组成、性别及个种群数量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些研究资料可以带我们更深入的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境选择行为和栖息地需求。

2 对原始林和次生林利用研究简介

大面积的森林采伐不仅直接影响森林结构(如减少适宜栖息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减弱森林斑块间的通畅性),还可以通过改变树龄结构、林分类型等生境质量特征,进而影响动物的种群分布[5]。大熊猫对森林的选择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砍伐后形成的次生林中,大熊猫会选择更大范围的生境区域抑制或转移到新的生境内来获得新的栖息地,从而可以适应次生林的生境结构[6]。有关学者以大熊猫的粪便为指标研究了择伐林与人工林中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发现相对于人工林大熊猫更喜欢在择伐林中停留,主要是因为人工林的郁闭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林下竹子的生长,而择伐林中的林窗处是竹子密度较大的地方,而这正是大熊猫更喜欢光顾的地方[7]。而对卧龙自然保护区来说,采伐后森林植被至少得花37年时间的恢复,才能恢复到采伐之前的生境状态,恢复得越趋近于原始林,大熊猫分布的越多[8]。洪明生等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通过观察大熊猫的微生境选择行为时发现,大熊猫对原始林与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也获得类似的研究结果。段利娟等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熊猫可以利用采伐后自然恢复50多年的次生林,但原始林生境和次生林生境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有关大熊猫对于不同森林利用类型的研究还较少,仅有的文献也是针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内的生境选择行为进行简单的量化描述,对森林采伐后大熊猫不同林型利用机制和多度分布差异的原因并未深入研究。

3 研究意义和展望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当地居民在20世纪大量砍伐原始林林木、发展畜牧业等,对森林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采伐后的生境要经过多年的演替和恢复才有可能再成为适宜生境,这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随着上世纪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森林资源和动物栖息地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例如“天保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保护区林木得到恢复,原始林和次生林日益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有所恢复。因此,研究大熊猫对不同类型森林利用情况,了解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微生境结构差异,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林分下大熊猫的生境需求,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深入开展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受制于多方面的影响,例如难以跟踪、野外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数据获取难度大等。幸运的是,伴随着一大批高新技术和研究手段引入到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中,例如3S技术、自动触发红外照相系统、结合了传统生态调查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等,对以上研究的限制正在逐步削弱或消除。就未来大熊猫生境选择以及不同森林结构栖息地利用的研究而言,我们应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结合传统的调查方法,在新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内深入研究大熊猫对原始林和次生林利用的差异,试图从形态、生理、遗传和进化等方面揭示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

猜你喜欢

次生林栖息地生境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浅论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要点
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对光环境适应的研究进展
阜新地区天然次生林食叶害虫无公害防治应用
北方次生林培育技术措施探讨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