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体悟与咏叹
——周彦生和他的花鸟画
2018-03-31刘大为
□ 刘大为
周彦生,1942年生于河南。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其作品入选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奖,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大型个展。出版有《周彦生花鸟画集》《周彦生工笔花鸟画选》《周彦生画集》等数十种画集、画谱。
周彦生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在画坛崭露头角,为全国美术界所瞩目。他专攻花鸟画,尤其是工笔花鸟和小写意花鸟成就最为突出。如他的《岭南三月》《满园春色》《绿色的韵律》《紫气春来》等作品,不但在相关大展上获奖,有的更成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在当代花鸟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末期,画家职业化已成为无可非议的主流。岭南花鸟画家居廉、居巢,承常州派之余绪,在并融“工笔”与“没骨”画法的实践中,创立了另一种精致、优雅的写生风格。宋以后的工笔花鸟画,虽有几次由于王渊、吕纪、陆治、恽南田的相继出现,似有振兴之势,但仍不及写意花鸟画兴旺。直至清末,工笔花鸟画仍未跳出衰落不振的阴影,其形式陈陈相因,缺乏生气和格调,发展极为缓慢,间或停滞。一直到了现代的于非、陈之佛等一代宗师,才以别具一格的清新画风,为工笔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过,就总体而言,元明以来的工笔花鸟画,似没有得到它应有的位置,这多让工笔花鸟画家们心存些许的遗憾。而周彦生的实践,抱着为工笔花鸟画正名的态势而来,抱着为恢复工笔花鸟画本应具有的博雅清新之艺术地位而来,立志要让这传统的经典艺术重放异彩。而今,周彦生为此付之不懈努力并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为工笔重彩花鸟画的继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彦生的画爽净、实在,这种不懈机巧式的实中求变,灵秀飘逸,诗韵十足,处处透着艺术大美之雅趣。他将继承和创新作为自己艺术的基点,将北方的富丽凝重和南方的娟秀细腻融会贯通,从极致中求雍容,从笔法、色调、构图、立意中见诗情。他用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胸臆,把茂盛蓊郁、灿烂、幽深、静谧的天然生趣、真趣、野趣、机趣,把花鸟画从传统的萧疏、闲适、君子在野、孤芳自赏的情趣中置换出来;他赋予画面以文学的性格、诗化的意境,发展创新出清新明丽的个人风格。他追求清虚明艳、秀美安静的意境;他在严整的写生基础上剪裁得体,在简约的同时更突出自然的生机,强调在画图中体现天趣。通过加强线条的表现力,他赋予作品以生机勃勃的境界,于无声处张扬生命的魅力。他见长于色彩调子的处理,减弱固有色,表现主观整体的色调感染力。他用洒脱精炼的笔墨,构铸出作品雍容的气度,他用浓郁的书香、诗性的心意,写出极致精神所具有的永恒价值。
工笔画主要的基本功和表现技巧,是线条的勾勒,即唐代张彦远所说的“紧劲联绵”之用笔。有些浮躁的学子常由于缺乏毅力而不肯勤学苦练,甚而讥之为“缺乏个性”的“死功夫”。其实不然。正如古代论者的分析:这种“笔迹周密”的勾勒笔法,同样需要艺术家内在的精神力量,正所谓“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其实,对勾勒用笔,石涛早有论断,他在《大涤子题画诗跋》中就说过:“悟后运神草稿,勾勒篆隶相似。”张彦远也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而黄宾虹更是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由此可见,线条和用笔在国画中之重要性。彦生君60年的艺术追求与实践,数十年倾心于中国画用笔、用线、用色、构图、立意上的苦心研究、经营,使工笔花鸟画焕发出勃勃生机。他通过准确描绘表现对象的自然形态,深刻地把握其内在精神,体会生命之情,将“写意”与“抒情”、富贵凝重与娟秀细腻、高雅雍容与飘逸脱俗、大气磅礴与淡然书香、清隽典丽与浪漫诗意,作为其绘画艺术最主要的特征。
《岭南三月》周彦生
《荷香》周彦生
认识彦生已久,对其人、其行、其画、其艺、其修为了解也颇多,他不是聚会中夸夸其谈赚人眼球之人,也绝非频繁出入多种展会的活动家。他为人低调朴实,潜心艺事,却感觉敏锐,有真知灼见,这些,可从他画作中显现出其卓绝的苦功、艺术的性灵、独树的风格,也许这正是其特有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