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区内“退居还湿”新模式实验项目生态可行性研究

2018-03-30邱雁辉印伟刘樱怡印钰王新

科技视界 2018年31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效益

邱雁辉 印伟 刘樱怡 印钰 王新

【摘 要】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大丰)内,研究并构建以保护区域内珍禽生境为首要目标的区域生境新模式构造,通过开展湿地恢复、生境新模式构造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提高生境适宜性和生境质量,同时兼顾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求,充分发挥湿地综合效益,以解决区域内自然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珍禽自然保护区;退居还湿;生态修复;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 Q9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1-0248-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1.120

【Abstract】To protect the poultry habitat in the southern buffer zone (Dafeng) of Yanche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a new regional habitat structure. Through carry out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new habitat model construction, to expand the wetland area, improve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habitat quality.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sidents' living,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wetlands,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e roa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s】Rare Bird Nature Reserve; New Model; Habitat; Ecological Benefit

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以空前的速率减少[1],有研究显示:生境减少和退化是引起物种减少的最重要因素。国际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焦点已经从保护单个物种向保护栖息地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转移[2]。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位于盐城市境内的沿海地带,是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型保护区。该研究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大丰)为例,从各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地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意在探索单个自然保护区“退居还湿”新模式;从经济、生态角度突显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为自然保护区长期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一个科学理念。

1 研究区生态环境现状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盐城保护区中部,大丰市域东北,东临黄海,北临保护区核心区,南部为南一实验区,区域面积2.98万公顷。

图1 研究区现状示意图

1.1.2 气候特征

研究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夏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多东南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春秋两季交替时期,形成干、湿、冷、暖多变气候。

1.1.3 水文及土壤条件

主要河流有斗龙港、四卯酉河、大丰干河、西潮河、南直河,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总量达4.3148亿m3。地下水中浅层水较咸,矿化度高,深层水水质微咸。

研究区海岸带地势开阔,土壤类型单调,海堤以外主要分布滨海盐土类,堤内分布潮土类。

1.1.4 生物资源

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群落兼有南、北方种类,种类繁多。但植被现状较为单一,自然环境生长的植物主要以芦苇、互花米草、碱蓬为代表。

1.2 研究区社会经济现状

研究区内现状总人口12046人,主要包括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主要种植品种以棉花、水稻和小麦为主;养殖业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居住区社区居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内以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作为主,经济效益低。同时,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具有较强的气候依赖性,风险、投入大且利润低,一旦遇到极端气候或自然灾害,社区居民经济来源将极大受损。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区内耕地和养殖塘面积逐年增长,相应的湿地面积则呈减少趋势,逐步形成了越穷越开发的恶性循环。

2.2 农田区域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区内农田中,水田占56.3%,旱地占43.7%。相比而言,旱地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较低。此外,旱地由于缺少水分滋养,水鸟,特别是肉食性、以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的水鸟很少会在旱地中出现。

2.3 养殖塘区域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养殖塘生态系统是由大量消费者、少量藻类生产者以及微生物分解者组成的。水产品的饵料全部由人工投喂,如此形成了一个相当脆弱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低、结构单一、自给率差等特点,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4 堤外滩涂区域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互花米草能侵占与其生态位相同的碱蓬、盐地碱蓬等盐蒿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得碱蓬、盐角草、白茅等本地物种由于生境被侵占而部分或全部消失,使得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也相对较低。同时养殖业、种植业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药物,其中的大部分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滩涂生态系统中,对滩涂上的昆虫、湿地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起灭杀作用,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生境新模式构造具体方案

3.1 居住区域“生态移民”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

本次“生态移民”工程共涉及人口200人,建筑物100座,实行区外集中居住,拆除原有电线、房屋等硬质化生产生活设施。同时考虑今后居民再就业等因素,其中搬迁居民中的本地人口将统一搬迁至周边的居住区,非本地人口将在给予一定补偿后自行解决安置问题。

移民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南缓冲区内原住民生产生活需要等基本问题,在“生态移民”的同时,也要兼顾“旱作农业湿地恢复”、“退渔还湿”的开展。

原保护区内居民将于保护区周边乡镇统一安置,乡镇道路、水电、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将远比保护区内完善。同时,居民仍将作为劳动力辅助“旱作农业湿地恢复”、“退渔还湿”等生态恢复措施,在让社区居民增收、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证了保护区的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

随着保护区内所有居民的“生态移民”,将原居民住房、基础设施电力设备等拆除,并严格限制新建住宅,将无序的人类干扰限制到最小,给鸟类生存腾出空间,减少鸟类碰撞建筑物的风险。

3.2 农田区域“旱作农业湿地恢复”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

以“旱作农业湿地恢复”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示范实施范围,选址于三龙镇下坝村的旱田区,约250亩,约占0.054%。

区内主要河流新建引水涵洞,将淡水引入区内。在总渠上新建泵站提水至支渠自流进田。区内总引水总渠及干渠、支渠以土质渠为主,坡面用植被覆盖,渠顶栽种适应海边耐盐碱的树木。

同时配套农田林网,利用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稳固农田生态系统,保证鸟类栖息生境。

为解决农田区域生物多样性单一化问题,在农田中大力推广稻田养蟹、养鱼、养虾等种养套作模式,是增加区内生物多样性、形成链网状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效解决方法。同时稻田养蟹、养鱼,也可以为肉食性和杂食性鸟类提供更多的优质食物来源,对于保护珍禽具有重要意义。

3.3 养殖塘区域“退渔还湿”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工程

以“退渔还湿”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示范工程实施范围,选址于研究区内斗北垦区内渔业养殖区,总面积约2万亩,约占4.47%。

区内水资源丰富,采用泡田洗盐模式,利用已有灌排渠系引水泡田,适时换水,淋洗盐分。同时,进行土壤质量监测,达到种植要求后再进行水稻种植。

研究区内尤其是东南片的养殖塘区域中,植被稀少,养殖塘埂和垦区道路两侧裸露严重。因此,在此区域内构建以农田林网为主的植被,是提高区内生物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局部微气候、进一步稳定区内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

3.4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为主的生境新模式构造

3.4.1 堤外滩涂区域互花米草祛除

采用物理法祛除互花米草。考虑人工拔除法和覆盖法对范围较大的互花米草群落作用较小[5-6];火烧法一般在秋末实施,易对越冬鸟类和旅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次工程采用刈割、水淹两种方法。

通过晒地对祛除互花米草的滩涂土壤进行改良,改善长时间浸泡的土壤通气状况和水分条件,使其适合底栖动物种群生长,有利于芦苇及其他本地植物生长。

种植原生植被,加速芦苇种群的恢复,通过占据互花米草的适生空间,防止互花米草的重新入侵,同时构建适宜鸟类栖息的生存环境。

3.4.2 地表水环境生态化提升模式

地表水环境生态化提升模式与上述“旱作农业湿地恢复”、“退渔还湿”相辅相成,在开展以上模式的过程中辅以地表水环境生态化提升,主要是构建完整的河道植物群落,包括水生植物群落构建与河岸带植物群落构建两方面,为底栖生物繁殖和鸟类隐蔽栖息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4 生境新模式构造工程的生态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1 生境新模式构造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示范区农田区将原有旱田,深水塘和居民区改为水田后,增加了浅水生境,有利于区内水鸟的生存和栖息。采用稻田养鱼、养蟹后,既完善了生态系统结构,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滩涂区域内,将互花米草祛除,改为芦苇等本地植物,解除了互花米草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有显著增加以及为鸟类提供更多栖息场所,对于丰富滩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示范区实施前后生态效益的变化情况,对示范区现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估算采用目前国内普遍引用的谢高地等人提出的方法与参数,该方法是参考Costanza等人于1997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估算出实施区现存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4240.01万元(表1),工程实施后生态服务价值为7492.27万元(表2)。因此,生境新模式构造实施后,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3252.26万元。

4.2 生境新模式构造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生境新模式构造后,各类不同作物生产均转变成有机水稻、有机小麦轮作,由零散分布种植转变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农业生产年收益额由改造前的3694.56万元增加到5649.75万元,增加1955.19万元,增长52.92%。

5 结论

综上,通过对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大丰)“退居还湿”新模式实验项目生态可行性,并针对该地区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生态新模式。加深人们对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引起政府及各级部门和社会重视,进一步加大对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对湿地尤其是自然湿地的保护,这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为解决区域内自然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全球环境展望200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M]. 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Hilton-Taylor C.2000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J].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2000.

[3]王蔚,张凯,汝少国.米草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 2003,27(7):38-42.

[4]SPARTINA T F.Spartina management programe:Integrated weed management for private lands in Willapa Bay[M]. Washington, 1994:47-67.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