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8-03-30孙浩严
孙浩严
[摘要]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纳入标准: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健脾益肾降糖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二甲双胍治疗。 结果 ①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3.2±1.4)分,低于对照组(4.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②糖代谢指标:治疗后,观察组FPG、PBG、HbA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4.17、5.18,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治疗后,观察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4.76 ,P<0.05)。结论 健脾益肾降糖方联合二甲双胍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健脾益肾降糖方;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10(a)-0055-02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血糖症状,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其发展亦可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导致的死亡达到130万,而在2013年的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3.82亿[1]。据2010年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1%和11.0%[2]。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局限于人工胰岛素注射及口服胰岛素增敏药,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或或使用大剂量的人工胰岛素注射。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中医典籍记载了与2型糖尿病类似的疾病,即“消渴”病。“消渴”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柩》等典故中多次出现,其中《素问!奇病论》描述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与现代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近。2016年4月—2018年2月该研究采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纳入标准:其中观察组50例,包括男32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3.2±12.4)岁,病程0.5~25年,平均(7.3±6.5)岁,合并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16例,冠心病3例。对照组50例,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4.7±10.8)岁,病程0.5~21年,平均(6.5±5.3)岁,合并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13例,冠心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0.25 g,国药准字H20054790)口服,0.5 g/次,2次/d,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则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方剂如下:黄芪15 g、丹参15 g、茯苓10 g、山萸肉10 g、山药10 g、桑葚15 g、黄连15 g、五味子10 g、川芎10 g、木香5 g、水蛭5 g,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包括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口渴多饮、夜尿頻多、肢体麻木、健忘心悸7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测量仪器为BG-101型血糖仪,由杭州世佳电子有限公司,浙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400645号,血糖试纸同样由该公司生产,浙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400641号;HbAlc分析仪由上海惠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MQ-2000PT型,沪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400338号。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OD采用比色法检测,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浙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400483号;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400102号。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分析,两组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中医症候(7.8±2.6)分,与对照组(8.1±2.3)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27)。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3.2±1.4)分,低于对照组(4.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
2.2 糖代谢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FPG(8.26±1.92)mmol/L、PBG(11.56±2.24)mmol/L、HbAlc(9.21±0.87)%,治疗后FPG(6.24±1.06)mmol/L、PBG(8.14±1.37)mmol/L、HbAlc(7.28±0.73)%。对照组FPG(8.31±1.73)mmol/L、PBG(11.78±2.43)mmol/L、HbAlc(9.16±0.98)%,治疗后FPG(7.36±1.30)mmol/L、PBG(9.36±1.55)mmol/L、HbAlc(8.21±1.04)%。两组治疗前糖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0.47、0.27,P=0.45、0.32、0.39)。治疗后,观察组FPG、PBG、HbA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4.17、5.18,P<0.05)。
2.3 氧化应激指标
观察组治疗前SOD(311.52±46.43)U/mL、MDA(6.85±1.13)mg/L,治疗后SOD(386.27±32.51)U/mL、MDA(5.28±0.54)mg/L。对照组治疗前SOD(308.75±52.62)U/mL、MDA(6.79±1.02)mg/L,治疗后SOD(351.67±36.65)U/mL、MDA(5.87±0.69)mg/L。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28,P=0.39、0.39)。治疗后观察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4.76,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其病因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所致。脾胃后天之本,脾胃对事物有受纳、腐熟、消化、吸收的功能,胰岛功能应该属于该范畴。饮食不节则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肾为先天之本,为先天之本。一切劳作伎巧皆出于肾,过度劳累会攒伤肾精.造成精虚不充;房室不节,瞥精耗竭,致瘟火上炎,热蒸于肺褥,发为消渴。故糖尿病的治疗需重脾肾功能。
以往学者认为,糖尿病中后期治疗时才以健脾益肾为中心,但高糖血症对肾血管的刺激早就存在,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损伤,此刻才提“益肾”则不够“及时”。且糖尿病的病理与肾密切相关,故该研究强调在糖尿病早期健脾降糖的同时,应兼顾“益肾”。该研究中的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方中黄芪健脾益气、利水消肿,茯苓利湿化浊,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肾,山萸肉、桑葚补肝益肾,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黄连清熱解毒,丹参活血通络,川穹行气活血,葛根益气生津。全方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多机制发挥降糖作用。
该研究中采用的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刘丹丹等[3]研究发现,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中药方剂可抑制高糖刺激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值,该研究为健脾益肾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了病理生理机制基础。龚竹颖[4]观察了健脾益肾降糖方在糖尿病患者辅助效果,结果提示,健脾益肾降糖方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中医症候评分,显著降低血糖指标,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结果相近。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氧化应激反应,这一状态可进一步降低胰岛功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包括肾功能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等均与高糖血症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赵宗江等[5]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中,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方可提高机体血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同时大鼠模型的肌酐、尿素氮有明显下降,这提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可对肾脏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了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法可抑制高糖刺激下的氧化应激反应,这一作用有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方联合二甲双胍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 徐瑜,毕宇芳,王卫庆,等.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3):184-186.
[3] 刘丹丹,高聆,赵家军,等.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高糖刺激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值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5):29-32.
[4] 龚竹颖.健脾益肾降糖方对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6-408.
[5] 赵宗江,王颖超,杜磊,等.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161-165.
(收稿日期: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