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DGs框架下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

2018-03-30朱婧孙新章何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议程指标体系指标

朱婧 孙新章 何正

摘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以此为基础,用多领域指标监测可持续发展进展。SDGs通过后,各国都将其作为自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中国政府也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并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等实践路径有机结合。然而,SDGs的评价主体是全球和区域进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程度各异的国家进行统一评价并不适用,亟待研究一套适合于中国情况的评估体系,一方面形成国内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综合现状评价,摸清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形成对SDGs评估的对标,以促成SDGs各项目标的落地。基于此背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的出台过程、概念框架、以及评估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强调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理论支撑,对标SDGs的各项目标和具体目标,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国家层面可持续发展进展评估的指标体系,旨在形成对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评价指标建议。选择2012—2016年为研究期,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针对民生改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与SDGs评价目标相对应。评价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总得分在研究期内均保持增长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态势始终改善。总分增长较快的年份,资源环境质量改善的得分也较高,其中贡献率较大的主要是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相关的指标,通过现状评价明确了发展的薄弱环节,形成了SDGs框架下适用于中国评估的指标建议。

关键词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指标框架;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8)12-0009-10 DOI:10.12062/cpre.20180721

寻求可持续发展源于如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世纪中叶环境事件频发,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影响的思考。以《寂静的春天》为代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资源限制、环境损害等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对生态系统承载人类活动的边界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1-3]。1987年,联合国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即可持续发展关注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发展的效率,涉及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4-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确立到这一高度后,宏观经济存在最佳规模并且受制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这一思想,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利用的战略指导,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6]。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意味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机制框架[7]。

2030年议程是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执行期满,因此,需要一个能够指导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和议程[8-9]。2030年议程的基本原则是不让任何人掉队,面向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續能力的提升,以人为中心,以全球环境安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公正和谐及提升伙伴关系为宗旨,是到203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议程包括政治宣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以下简称“SDGs”)、执行手段以及后续行动,提倡国家自主贡献,并为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普适性的目标[10-13]。其中,目标和具体目标是议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减贫、消除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海洋和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伙伴关系等诸多方面,实质上明确了全球到2030年的发展愿景[7]。为了进一步测度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落实情况,动态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在2030年议程指导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nteragency Expert Group on SDG Indicators,IAEGSDGs),就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后续行动以及审查工作,制定了一套全球指标框架,旨在客观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寻找差距,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措施始终在2030年议程目标的指导之下进行[14]。

1 对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的解读

为动态监测2030年议程实施情况,IAEGSDGs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框架(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具体说来,2015年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确定了指标的概念及定义,汇编了指标元数据。重点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出于评价有限目标的考虑,确定了一部分的评价指标是多用途的,即一个指标可以适用于多个目标进展的评价这一原则,初步形成了229个指标,其中149个指标带有未决问题。2016年,IAEGSDGs提出要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在2020年和2025年进行全面审查,那么针对使用中仍有问题的指标,专家组成立了3个工作组,一是解决统计数据和元数据结构的问题,包括指标在全球和国家尺度上的使用差异,不同的国际机构提供的指标数据交换等;二是采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作为评价的补充手段;三是对有关联的、多用途的指标目标之间进行协调评价。2017年报告中保留的指标有232个,也是截至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评价中使用的版本。2018年IAEGSDGs集中解决仍无法直接使用的部分指标,进一步完善全球监测数据报告,编写全球可持续发展2018年进展报告[15]。

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依据2030年议程构建,由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对应2030年议程倡导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三级指标支撑具体目标的落实,并按照收入、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移徙情况、残疾情况、地理位置等不同群体收集数据、开展评价,目的是为了评估2030年议程的落实情况,策应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基本原则,形成一个监测全球可持续发展落实情况的指标数据库[16]。

由于各个指标仍在不断完善修订的过程当中,截止到2018年公布的最新指标共232个,根据指标和数据本身的完善程度,可将指标分为3类:第1类指标概念明确,有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也有相应的统计数据(Tier I,93个);第2类指标概念明确,有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但数据不完善或不定期发布(Tier II,72个);第3类指标还没有国际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或标准,但正在制定当中(Tier III,62个),此外还有5个指标由于涉及内容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类别(见图1)。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数据库覆盖了第1类指标的年度数据,按照类型差异,可分為国家数据、经调整的国家数据、估算数据、全球监测数据、模型预测数据等不同类型。数据来源多为各国际组织,例如,指标1.1.1低于国际贫穷线人口的比例,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劳工组织(ILO)提供[16]。

根据全球指标框架提供的指标及数据,从全球尺度上看,实现2030年议程目标的进展并不乐观。数据显示若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完成2030年议程的各项目标尚有难度,尤其是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财富状况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17-18]。例如,目标1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主要的行动措施是减少极端贫困、发展社会保障、实现体面就业和加强低收入群体抵御灾害的能力建设。以2016年为例,全球有近10%的就业人口与其家人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社保系统对脆弱人群的覆盖率不高,全球的失业者只有22%领取了失业救济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平均达到2 500亿至3 000亿美元[19-20]。正是基于全球指标框架的量化评价结果,才能为后续指导和落实2030年议程的目标实现,寻找差距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2 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可持续发展全球指标框架的特点

应用全球指标框架评价的重要目的,是对全球完成2030年议程目标和具体目标的量化考察,旨在客观测度各指标的现状水平、改善程度以及距离议程目标的差距[17-18,21]。

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UNSDSN)自2015年起,连续对不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执行情况进行量化测度研究。以全球指标框架为基础,在17项目标下分别构建二级评价指标,经过不断修正,2017年发布的报告评价了157个国家的得分,并将其按照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差距分为4类。这一套评价指数在二级指标选择上主要采纳了全球指标框架中的指标,对于现阶段难以使用的则进行了指标修正,指数得分、目标得分、以及指标得分采用了数学平均的计算方法。UNSDSN的评价指数在IAEGSDGs下构建,基本逻辑是一致的,都是评价对2030年议程目标的实现情况,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水平,并识别距离各个目标不同的差距。UNSDSN针对国家层面开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表明了各国对2030年议程目标完成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实际上是考虑了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差异,评价结果认为各国落实目标的难易程度、优先领域也是不一样的[22]。

目前,IAEGSDGs框架下对中国的评价指标、数据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Tier1的指标共有94个,对标了议 程中的17项目标和73项具体目标(见表1)。应用这一套全球指标框架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应该立足国家评估的尺度,基于17项目标的发展实践,评价中国为落实全球2030年议程目标的贡献和差距[23-24]。因此,需要结合中国情况将IAEGSDGs提出的指标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指标的特点,开展中国指标本土化的工作。

2.2 全球指标框架评价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的主要问题

IAEGSDGs制定的全球指标框架目前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具体应用到对国家评价时,存在着共性问题和中国具体应用的问题。共性的问题,从逻辑架构层面上讲,第1个是指标未做差异区分,实际上不论从各国实现目标的差距,还是优先领域上都是不

同的,UNSDSN的评价也表明了各国完成17项目标的难度存在差异;第2个是存在指标重复和交叉,一个指标可能对应多个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评价;第3个是指标本身的属性差别很大,既有定量和定性评价的指标,还有难以做评估的指导性、预期性的指标。

中国具体应用的问题,就指标本身而言,主要可以分为4类不同的情况:第1类指标可以直接用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估的,这类指标与中国国家统计体系吻合,具有可靠的数据获取途径;第2类指标可以与目标对应,评价目的一致,指标解释相似,但统计指标不同;第3类指标属于学术研究层面,难以直接从中国现有的国家统计体系获取;第4类是中国对实现目标做出的突出贡献,需要进行指标补充。就评价标准而言,有的指标量化很困难,有的指标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预期指标值,但也存在着对目标实现程度的差异(见表2)。

2.3 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

以2030年议程的17项目标为原则,“自上而下”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持续发展面对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杂系统,2030年议程再次强调了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在议程的框架下开展,从支撑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测度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现状水平,旨在基于量化的评价结果对标议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对标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在这里将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分开进行评价,主要是考虑到资源利用的指标多是负向的,环境质量的指标多是改善型的。二级指标的构建是对标2030年议程的思想,从不同角度对标17项目标,旨在形成对目标的发展现状水平的评价(见图2)。

以IAEGSDGs指标为依据,“自下而上”选择评价指标。尽量以IAEGSDGs框架中的评价指标为准,但是由于上述应用到中国国家层面的指标及数据问题,进行了指标修正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针对指标分类的问题,不考虑已经提前实现2030年议程目标的评价指标,例如指标7.1.1能获得电力的人口比例,2014年该比例已经达到100%,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二是删除了多个重复的指标,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的指标对应多个目标和具体目标的情况;三是对于评价目的一致,指标解释相似,但由于中国具体情况不同,导致统计指标差异的,进行指标修正和完善,例如5.5.1 妇女在国家议会席位中所占比例,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修正为评价妇女在基层管理岗位中的占比情况;四是针对Tier II、Tier III中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通过筛选国内同类评价的经验指标替代。

以中国自身发展战略为补充,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可测度、可跟踪、可落地。2016年,《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发布,国别方案是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总体指导和行动指南,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与该方案思路一致。2017年,《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发布,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落实17项目标的具体计划行动。此外,“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评价指标,是构建本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25]。表3中列出了主要参考的指标体系,综合补充这些实施中的战略规划相关指标,旨在使指标有数据基础,可测度性强,同时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理念契合,是切实落地的行动措施(见表3)。

3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选取

基于上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民生改善领域主要对标目标1、2、3、4、5、10、11、16。目标1评估极端贫困改善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情况。选择国际贫困线和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对标减贫,社会保障的资金收入和参保人数对标社会保障覆盖面。目标2评估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状况。选择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对标粮食安全,营养不足发生率

对标营养不良情况的改善。目标3评估健康水平、健康环境和健康保障。选择孕产妇、新生儿和儿童健康指标对标健康水平,道路交通安全对标健康环境评价,从事卫生技术的专业人员对标卫生工作者保障。目标4评估各年龄段可接受的教育资源。选择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的几个教育阶段的指标。目标5评估性别平等在社会经济政治事务中发挥的作用。目标10在国家尺度评价时,选择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对标国内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目标11评估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选择城镇化率对标可持续城市进程评价,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公共环境质量对标住区的可持续性评价。目标16评价社会安全改善。选择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指标进行评价。

经济发展领域主要对标目标8、9。目标8评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状况的改善。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对标经济增长数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标经济增长质量,失业率评价就业状况的改善,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反映工作环境。目标9评估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研发支出人员、科技产出等。选择客货周转量指标反映交通运输能力,R&D经费和人员对标创新评价。

资源利用领域主要对标目标6、7、13。目标6评估饮用水安全、水质改善。选择用水效率改进指标对标可持续的水管理,城市水质治理对标改善措施。目标7评估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可持续性。选择清洁能源占比对标能源结构改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对标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目标13选择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对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评价。

环境质量领域主要对标目标12、14、15。目标12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对各类废弃物的有效处理。选择环境统计中基本的4类废弃物指标进行对标评价。目标14评估海洋污染状况。选择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情况对标该目标评价。目标15评估陆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选择造林总面积对标评价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覆盖状况评价(见表4)。

3.2 评价方法

(1)指標数据来源。基于全球评价指标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落实情况,核心是具体指标数据的来源问题,数据需要具备易获取、来源可靠、定时发布、准确反映变化情况等特征[7]。同样地,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数据来源也应满足以上要求。本文优先采用国家统计部门口径发布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门统计年鉴如《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次采用了经济社会普查数据,如第三次经济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再次选取规划文本中对相应指标的实现情况及变化的总结数据,如与教育情况相关的几个指标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最后选择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如全员劳动生产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来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见表4)。有个别指标如反映女性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情况难以获取年度数据,则采取了临近年份数据进行替代的办法处理。

(2)指标权重设置。由于各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常用权重差异解决这个问题,不少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权重计算方法会影响最终评价结果[26-29],权重实质上表征了每个指标对于最终目标的重要性大小。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内容众多,指标繁杂,一级指标的选择依据是经济增长、社会完善、资源环境状况改善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同时一级指标还对标了SDGs目标和部分具体目标。从这个角度上讲,将一级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依据是2030年议程所强调的经济、社会、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赋予权重,指标越多则每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越小。对于指标体系中选择的等权重的计算方法,与算术平均的思想是一致的。一级指标等权重,主要是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支撑,二级指标继续采用等权重的思想,是考虑到指标数量较多,每一个二级指标的改善对于总体情况的改善都是正向的,对于整体得分的提高有相互替代性。事实上也有学者进行几何平均的权重处理,结果会扩大指标之间的差异,情况越差的指标对于整体得分的影响越大,这种办法对于揭示指标之间的差距效果较好[22]。本文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集中在对现状的评价,研究目标揭示可持续发展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了算术平均等权重的思想。

(3)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具体指标单位量纲不同,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线性无量纲化方法主要有标准化法、极值法、线性比例法、归一化法、向量规范法和功效系数法等,有学者比较分析了不同方法的差异,认为对评价结果是有一定影响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重点在于与权重设置和评价方法的结合[30-34]。由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2012—2016年可持续发展得分,旨在分析不同年份間可持续发展的变化情况,数据上限和下限的域值范围确定,故采用线性极值标准化的办法,经处理后数据始终在[0, 1]之间。按照指标属性的正向、负向、适中型分别进行了去量纲化的过程,正向指标即数据越大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则得分越高,负向指标即数据越小越好,适中型指标为越接近某个适中的值越好,即大于或者小于适中值的差距越小越好(式1,式2,式3)。

正向指标:U=(y-ymin)(ymax-ymin)(1)

逆向指标:U=(ymax-y)(ymax-ymin)(2)

适中指标:U=1-yq-ymax(yq-min(y),max(y)-yq),y

1-y-yqmax(yq-min(y),max(y)-yq,y>yq

1, y=yq(3)

式(1)、(2)、(3)中,U为去量纲后[0-1]之间的数据,y为具体的指标数据值,ymax为指标数据集的最大值,ymin为指标数据集的最小值,yq为指标的适中值,当指标实际值与适中值相等时,经标准化后为1,此外不论实际值大于或者小于适中值经标准化后小于1,且距离适中值距离越远标准化后值越小。

3.3 评价结果

可持续发展总体得分情况。本文以2012年为基期,评价2012—2016年的整体变化情况。就总得分来说,显示可持续发展总水平是持续改进的,各年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总得分增长率最大的是2013年,主要由于当年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得分较高,其次是2016年总得分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领域得分改善所致。从发展的均衡性上讲,4个领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是等权重的方法,一级指标得分高低直接受指标值的影响。横向比较从时间尺度上讲,2012—2013年各领域的变化都是评价对象中最大的,其余年份中民生改善领域的得分变化相对较大,资源利用领域的得分相对来说是最平稳的。纵向比较一级指标之间的变化情况,2013年民生改善领域对于可持续发展总体进展的贡献较大,2014年和2015年资源利用贡献是最大的,2016年贡献最大的是环境质量的改善。

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的得分变化情况。分析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可见,就资源利用领域下二级指标而言,2014年和2015年的得分之所以比较高,主要是由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显著,其次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在这个时间内的改进较快。环境质量改善领域在2016年得分高,主要是由于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SO2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这4类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下降比较高。民生改善领域在2013年得分较高,主要是由于贫困发生率指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标较前一年有了比较大的改进(见图3)。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2030年议程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导向,以中国国别方案和进展报告中的具体行动措施为依据,在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提出的全球指标框架下,立足中国具体情况,对全球框架的基本架构、应用到国家层面评价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中从全球尺度上明确了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具体目标,更多体现的是发展的愿景,为了保证到2030年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有切实落地的措施行动计划保证各国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因此,制定一套实用性、操作性强,能够对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监测指导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项全球性的工作正在推进当中,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领域广泛,再加上从国际层面的评估旨在完成全球目标,考虑更多的是各国之间指标可比,因此各国落实2030年议程时,势必要根据本国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2)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与中国国内发展战略相结合。无论是可持续发展一再强调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协调发展,还是2030年议程倡导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这既是中国兑现政治承诺和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导未来的发展重点。

(3)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不断改进,在针对民生、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各项改善措施上,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实施效果。由于选择评价指标的限制,尽管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自身的发展上看,2012年以来的发展实践确实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的状况,中国对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也为全球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4)本文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在SDGs框架下开展的,试图使SDGs庞大复杂的评价体系更易应用于实践,也能更好地与中国统计体系相结合。但是仍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具体指标的选取,如何既能体现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又能实现对2030年议程的贡献;二是评价方法,有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更易获取官方数据;三是不仅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展评价,还要科学评估距离具体标准的差距问题。

(编辑:于 杰)

致谢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周海林研究员的建议,得到了东南大学仲伟俊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赫尔曼·E·戴利.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 诸大建,胡圣,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1-52.

[2]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 增长的极限[M].李涛,王智勇,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21-245.

[3]加勒特·哈丁. 生活在极限之内[M]. 戴星翼,张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86-106.

[4]汤姆·蒂坦伯格,琳恩·刘易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王晓霞,石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97-412.

[5]诸大建.可持续性科学: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的分析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7):1-9.

[6]孙新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6.

[7]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4:1-41.

[8]薛瀾,翁凌飞.中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机遇和挑战[J].中国软科学,2017(1):1-12.

[9]陈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15-22,155.

[10]吴红波.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合作——联合国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3(3):1-7,135.

[11]孙新章.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

[12]薛澜,翁凌飞.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40-47.

[13]黄永富.联合国千年发展议程研究[C].北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6:353-366.

[14]United Nations. SDG Indicators: 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2017.

[15]United Nations. IAEGSDGs: Interagency Expert Group on SDG Indicators[R]. 2017.

[16]United Nations. SDG Indicators: Global Database[R]. 2017.

[17]United Natio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6[R]. 2016.

[18]United Natio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7[R]. 2017.

[19]United Nations. Progress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R]. 2016.

[20]United Nations. Progress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R]. 2017.

[21]United Nations. Events: meeting report of the InterAgency and Expert Group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dicators[R]. 2017.

[22]UNSDSN. SDG index and dashboards report 2017[R]. 2017.

[23]United Nations. Tier classification for Global SDG Indicators[R]. 2017.

[24]United Nations. SDG Indicators metadata repository[R]. 2017.

[25]李晓西.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中国的实施[J].社会治理,2017(6):27-31.

[26]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27]郭凯红,李文立.权重信息未知情况下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及其拓展[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94-103.

[28]骆正清,杨善林.层次分析法中几种标度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9):51-60.

[29]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沈阳:东北大学,2005:79,91.

[30]张立军,袁能文.线性综合评价模型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8):10-15.

[31]李玲玉,郭亞军,易平涛.无量纲化方法的选取原则[J].系统管理学报,2016,25(6):1040-1045.

[32]詹敏,廖志高,徐玖平.线性无量纲化方法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12):17-22.

[33]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线性无量纲化方法的结构稳定性分析[J].系统管理学报,2014,23(1):104-110.

[34]周颖,张舒明.基于不变权重次约束的综合评价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7,20(10):70-91.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are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ramework employs multisector indicators to monitor progres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the adoption of SDGs,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regard it as an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lso regards it as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integrates it with the national ‘13th FiveYear Plan and other practices. However, the main evaluation object of SDGs is global and regional progress. It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evaluation of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it is urgent to make a set of evalu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nactment process of th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framework, as well as it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pecific issues in the actual assessment. With view to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hich is emphasiz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s and specific targets of SDGs, it makes a set of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es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China,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30 Agenda.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ime from 2012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period, and us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SDGs evaluation objective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maintained a growth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improving. In the years when the total score increased more rapidly, the scor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were higher.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s were the indicators related to the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weak link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clarified through the status quo evaluation, and indicator recommendations applicable for the Chinese assessment under the SDGs framework are made.

Key words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global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target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猜你喜欢

议程指标体系指标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阿塞拜疆向联合国提交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规划报告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