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将乐窑青白瓷明器浅析

2018-03-30苏雅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4期
关键词:馆藏

苏雅文

摘 要:宋代将乐窑业发达,陶瓷产品丰富多彩,主要烧制日用生活饮食器皿如碗、盘、碟、执壶、盏等产品,同时兼烧一些明器产品。三明市博物馆馆藏有部分宋代将乐窑明器,分为炊厨、墓俑、谷仓等类型。这些明器从胎、釉、造型上看,基本符合将乐窑的特征。明器的产生并且流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有关,宋代将乐随葬明器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还从历史的一个侧面反映了闽西北山区的社会文化习俗。

关键词:馆藏;将乐窑明器;文化习俗

将乐境域自古以来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利交通方便,有着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商周时期,将乐土著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以刀耕火种为主。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已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南北朝至元代,一些中原人口迁居将乐。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将乐隶属福建路南剑州,政治相对比较稳定。宋祥兴二年(1279),全县有17931户,40347人。人口的增长带来了生产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1]。此时期有大量瓷窑遗存,窑址主要有将乐县南口乡上下窑、万全乡碗碟墩窑、余坊乡余坊窑,古镛镇五马山窑等[2]。陶瓷产品丰富多彩,窑址废品堆积中以青白瓷为大宗,常见日用生活饮食器皿如碗、盘、碟、执壶、盏等产品,也有一些明器标本如炊厨类、墓俑类、谷仓罐类产品。窑址面积广,规模大,是一代繁荣的象征,说明当时将乐文化、农业、手工业已很发达。其中南口窑、万全乡碗碟礅窑、余坊窑都有生产青白瓷器。青白瓷釉面大多呈淡绿色,釉层稍厚,大多有细小开片,底足露胎,胎有白、灰白、灰三种,胎釉结合较紧密。将乐窑采用龙窑烧造,大多采用匣钵装烧法,也有采用支圈覆烧法,产量较大[3]。

明器是古代专门为死者制作的随葬品,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宋代将乐有烧制一些陶瓷明器,这与当时人们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信息有关。孝及灵魂不死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认为死者虽死犹生,还要像活人一样生活,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明器可以反映当时丧葬礼制的重要内容,从习俗上主要象征着墓主财富、身份和地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中,明器在组合、形式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反映出比较鲜明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色。宋代将乐明器主要仿照实物制成的陶瓷制品如炊厨类、墓俑类、家具类、谷仓类等。下面对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宋代将乐窑青白瓷明器进行初步整理研究。

1 炊厨类明器

1.1 宋青白釉瓷炊厨器1套

宋青白釉瓷灶:缸式灶,上支一锅,下呈长拱形底。腹部开一灶口,对称处镂一小圆孔。带盖,盖呈饼状,条形钮。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露胎。有窑裂,胎白质坚(图1)。口径7.2厘米,腹围22.4厘米,底长6.8厘米,底宽5.3厘米,高7.5厘米。

宋青白釉瓷蒸笼:子母口,弧壁,圈足。带盖,盖呈覆盘状。壁部对称粘贴一对半环状钮。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足露胎。胎灰质坚(图1)。口径6.8厘米,腹围25.4厘米,足径5.2厘米,高3.5厘米。

宋青白釉瓷缸:敞口,卷沿,短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施青白釉,釉不及底。胎白质坚(图1)。口径4.1厘米,腹围15.4厘米,足径2.6厘米,高5.0厘米。

宋瓷水瓢:圆形水瓢,柄呈直形,通体不施釉(图1)。通长4.0厘米,底径2.6厘米,高1.9厘米。

上述青白瓷炊厨器,在将乐邻县的顺昌宋墓中出土时为成组出现,故馆藏的可视为一套[4]。

1.2 宋青白釉瓷炊具1套

宋青白釉瓷灶:由灶、锅、蒸笼组成。双缸式灶,上支双口锅,圆形灶眼上分别粘连有一锅,锅撇口,斜折沿,深弧腹,圜底。一锅上粘连带盖蒸笼,盖呈斗笠状。灶腹中空,一侧开方形灶口,对称另一侧上方开半圆形通风口,腹有三道凹弦纹(图2)。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露胎。有窯粘,胎灰质细。长15厘米,宽6.9厘米,高10.4厘米。

宋青白釉瓷缸2件:直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内凹。带盖,盖中间有一圆孔。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图2)。胎白质坚。其一,口径5.8厘米,腹围18.3厘米,底径4.0厘米,高6.8厘米。其二,口径5.1厘米,腹围19.3厘米,底径3.9厘米,高7厘米。

1.3 宋青白釉瓷炊厨明器4件

宋青白釉瓷水桶2件:直口,平唇,筒腹,上腹略大于下腹,底向内倾斜,饼足。口沿上有提梁成交错环形,腹部刻画两道弦纹。外壁施青白釉,内壁不施釉(图3)。胎灰质细。其一,口径6.4厘米,底径3.8厘米,高6厘米。其二:口径6.1厘米,底径4.1厘米,高6.6厘米。这2件宋青白釉瓷水桶与顺昌宋墓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比较一致[5]。

宋青白釉瓷盆:直口,平唇,斜腹,饼足。外壁施青白釉,内壁不施釉(图3)。胎灰质细。口径7.0厘米,底径4.5厘米,高2.5厘米。

宋瓷水瓢:圆形水瓢,柄成弧形,通体不施釉(图3)。通长4.4厘米,底径2.6厘米,高1.9厘米。

1.4 宋青白釉瓷水桶2件

水桶直口,平唇,斜腹,上腹大于下腹,矮圈足。口沿对称处置双系环形钮,中间各有一穿孔。腹部刻画两道凹弦纹,分别褐彩书写“水”“桶”二字。内外壁施青白釉,底不施釉(图4)。胎灰质细。其一,口径7.2厘米, 底径5.6厘米,高4.6厘米。其二,口径6.9厘米,底径5.7厘米,高4.7厘米。这2件宋青白釉瓷水桶与南平市西芹镇宋墓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工艺特征比较一致[6]。

宋代将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孝道思想根深蒂固,尤其在操办丧事的时候,他们通过对死去的长辈丧事的操办来评判“孝”与“不孝”。陪葬品明器的需求也应运而生,也有了发展的空间。宋代将乐的明器是仿制现实生活用具而制作的,但又不同于实物,都是实物的缩影。以上炊厨类明器造型逼真,但器型明显缩小许多。平民百姓使用随葬明器,一方面是对故去先人尊崇,祈求冥福;另一方面也含有祖先对后人的护佑愿望。使用炊厨类明器仿制现实生活中的厨房用具,祈盼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可以保证能够吃饱,不再饥饿,有生活器皿可用,有物质保证,这就促使炊具类明器大量使用。古人云“食、色,性也”,而以食为先。又谓“民以食为天”,而这个天,则非灶而无以成。《释名·释宫室》云:“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汉书·五行志》谓:“灶者,生养之本也。”《白虎通·五祀》谓:“灶者,火之主。”说明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灶相配套的有锅、蒸笼、水缸、水桶、水瓢之类的炊厨用具。人们把生活器皿特制成明器作为随葬使用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将乐现实生活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说明了宋代将乐的经济也比较富裕。

2 墓俑类明器

2.1 宋青白釉瓷羊

捏塑而成。四肢站立,抬头向前,两侧双目圆眼,捏塑长角置于脑后,向下弯,尾部翻卷贴于臀部,四足落地站立。施青白釉,四足不施釉。胎白质细,形态稚拙(图5)。底长4.5厘米,高5.5厘米。

2.2 宋青白釉瓷马

捏塑而成。四肢站立,抬头向前,两侧双目圆眼,双耳竖立,口微张,尾贴于臀,四足落地站立。马耳、马鞍、鬃毛捏塑而成。施青白釉,四足不施釉(图6)。胎白质细,形态稚拙。底长4.8厘米,高6.5厘米。

2.3 宋青白釉瓷鹅

捏塑而成。蹲坐状,长颈直伸,头向前张望,捏塑一冠于脑后,双翅置于身体两侧。施青白釉,底不施釉(图7)。胎白质细,形态稚拙。底长4.5厘米,高5.5厘米。

2.4 宋青白釉瓷墓俑1套

宋青白釉瓷狗:捏塑而成。四肢站立,抬头向前狂吠状,两侧双眼,双耳直立,额中间刻一竖线纹,尾翻卷贴于背,四足落地站立。施青白釉,开细小纹片(图8)。胎白质细。通高5.5厘米。

宋青白釉瓷鸡(图8):捏塑和雕刻相结合,鸡冠、眼睛堆贴而成,羽毛用阴刻条表示,底座略呈圆形,平底。通体施青白釉,开细小纹片。胎白质细。通高6.5厘米。

宋青白釉瓷男立俑:高挽发髻于头顶,面部五官捏塑而成,双手拱立,未露双足,底内凹(图8)。灰胎,胎较粗。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开细小纹片。整体捏塑而成,造型稚拙有趣。通高10厘米。

宋青白釉瓷侍女俑:头结双髻,面部捏塑而成,双手拱立,身着罗裙,裙衣及底,未露双足。胎白质细(图8)。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开细小纹片。整体捏塑而成,造型稚拙有趣。通高9厘米。

上述瓷俑都采用捏塑手法制成,局部采用竹片或是其他工具刻画,以往在将乐县梅花井宋代墓群[7]、三明莘口宋墓[8]、尤溪一中宋墓[9]中出土时往往成组出现,故馆藏的可视为一套。在奴隶社会实行人殉,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作为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俑,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这与宋代流行薄葬制度有关。墓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如男俑、女俑、立俑、跪俑、坐俑、舞俑等;动物俑以十二生肖俑为主,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将乐也制作各种墓明器,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和精神世界。古代传统有“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之说。陶瓷类的随葬品易得,价格相对便宜,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庶民都能购买明器作为陪葬品。现实生活中的艰辛使他们格外重视死后世界也有可能遇到困难,伺候墓主人生活的人物侍俑和动物俑体现了先民追思厚待已故亲人的愿望,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供养,不必劳作辛苦,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有人伺候,鸡犬看家,有交通工具,有家畜可食,满足墓主人的精神需求。鸡和犬作陪葬是为主人家看户的观念,这与宋代崇信鸡、犬守门的神煞意识相符合[10]。通过墓俑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还可以反映出当时雕塑艺术的水平。

3 谷仓类明器

3.1 宋青白釉瓷多角盖罐

直口,筒颈,溜肩,长鼓腹,圈足。带盖,盖呈笠帽状,盖面有数道弦纹。顶部堆贴一飞鸟。器身肩腹部有数道弦纹,每道弦纹上并排堆贴四个尖角(图9)。施青白釉,釉不及底,底足露胎。釉质温润,胎白质坚。罐口径6.2厘米,腹围40.3厘米,底径7.5厘米,高18.4厘米;盖口径7.2厘米,高4.8厘米;通高23.1厘米。古代语言里,多角与多谷声韵相类,所以多角罐可视为谷仓类明器。谷仓盖顶往往捏塑一飞鸟,鸟既是祖魂的化身,又是引魂、护魂、安魂的使者,先人希望这些祖魂鸟、引魂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祖魂世界之中[11]。

3.2 宋青白釉瓷谷仓

盖与罐粘连,盖宽沿呈笠状,中部饰一周波纹带,宝珠顶。肩部饰一周波纹带,鼓腹下收,近底一周弦纹,圈足,平底。腹侧开窗口,窗边装饰飘带。通体施青釉,釉成色不均,局部垂釉,开片(图10)。胎体坚硬。腹围44.0厘米,底径7.4厘米,高26.5厘米。闽西北一带的粮仓流行土木结构的圆体或长方体建筑,谷仓明器是粮仓的缩影,所以谷仓也有圆体和方体等多样造型。谷仓罐顶盖有悬山式、盔式、圆攒式、单檐、重檐等式样[12],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成为将乐窑代表性产品之一。谷仓明器在闽西北一带盛行,是给亡魂准备食物和帮助魂灵升天的。从出土的谷仓罐中还可以见到罐中存有谷物,反映了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灵魂观念[13]。

上述宋青白釉瓷多角盖罐和宋青白釉瓷谷仓在将乐县梅花井宋墓群[14]、水南镇龙灯山[15]墓葬中都有类似的随葬品。《福建通志·风俗志》第7页记载:将乐士风醇朴,民俗勤俭,力于稼圃,重夫其乡。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制作陶瓷谷仓明器随葬于先人坟墓,一是为了孝敬祖宗,二是为了庇佑子孙后代能够风调雨顺、五谷豐登,这种理念形成了当地流行谷仓明器的丧葬风俗。明器使用数量的多寡可以显示墓主及家族财富、身份和地位等相关信息,包括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信息。从宋墓出土明器数量上看,有的墓葬随葬明器多达数十件,有的墓葬随葬品明器就一对谷仓,还有的没有任何随葬品。

4 结语

上述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明器的胎釉、造型装饰皆基本符合宋代将乐窑的特征,是当时窑业的实物遗证,与将乐县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将乐地处闽西北山区,闽江上源富屯溪的主干流金溪流域,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置县,五代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度升格称名镛州。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谓“将溪据闽之上游,地险而隘。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故五季之乱,人乐居焉”[16]。宋代将乐县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经济生产呈现相当繁荣的局面。其中的陶瓷制造业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全县已查明窑址有15处之多。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兼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热同期,干湿明显。这里的植被丰富,属闽西博平岭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是常年温暖的照叶林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这里蕴藏大量的钨、锡、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还有能源矿产无烟煤、建材矿产等。非金属矿产钾长石、方解石、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原材料,其中高岭土分布于光明乡际下、万安镇茶俚坑和南口乡上瑶、下瑶、东坑、南口、北口以及安仁乡大南坑等地,已探明贮量43万吨[17]。得益于金溪、富屯溪的水利,森林的燃料和高岭土的矿产量大大促进宋代将乐陶瓷产业发展。

宋代是我国颜色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段,南方地区形成景德镇窑青白瓷系、龙泉窑青瓷系、建窑黑瓷系,受到诸多窑系工艺技术影响,将乐窑生产青白釉、青釉、黑酱釉瓷,品种繁多,产量巨大,具有鲜明的共同时代的作风,又形成自身浓郁的地方特色。将乐窑宋代青白瓷大多白胎薄釉,形体分量适中,外壁流行施釉不及底,底足露胎,火位较高,发声清脆,釉面玻化感较强,釉色莹润。常见大小开片,装饰简约,或简练勾画,或不等距弦纹,注重纹饰与形体搭配,使造型具有节奏感。充分体现了当地匠人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运用了自己娴熟的技艺,同时又是当时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多领域的完整反映[18]。

由于将乐窑产量庞大,有部分产品顺富屯溪、闽江东下出海而外销,相当部分则提供本地及周边地区日常生活需求。在将乐及邻近地区的宋代墓葬中常见随葬将乐窑瓷器,许多是专门烧成的明器。本文介绍的炊厨、墓俑、谷仓明器,在将乐及闽北地区宋元时期墓葬中时有出土,反映了当地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习俗。宋代将乐以种植水稻为主业,民间流行社稷坛、土地庙、五谷神庙的祭祀。先人逝去,随葬以炊厨、墓俑、谷仓明器,形成农耕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将乐旧志谓“将之风俗,乡色重道,读书进取,砥砺名节,后先相望。冠、婚、丧、祭如古礼,男女耕绩些本业,此大都也”[19]。自古以来,将乐民间十分重视丧葬,“人自死后洁治衣衾,殓之于棺,慎择葬地,先为营椁,或用砖砌,或用不函,筑令堅固,然后入棺,以木盖顶,以砖封面,仍垒黄土,石灰封厚,是为坟墓。所谓无使土亲肤也,计其所费,亦属无几,而子孙于父母生事、死葬,必如是安”[20]。还流行所谓二次捡骨葬,“乃见将俗治葬,皆先置棺,入土全无砖石为椁,不数月而物化。及其既化,又起筋骸,装之瓦罐,再为掩埋”。有鉴于此,清乾隆知县李永锡颁发《禁示》一道,认为捡骨葬系陋俗,予以明令禁止。宋代明器在民间的使用,固然体现了重土报本的传统文化理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将乐百姓生活的富足。

参考文献

[1](清)徐观海.将乐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2][18]郑华.略论将乐窑宋元瓷器[J].福建文博,2011(3).

[3][15]陈邵龙.将乐古陶瓷发展与“将乐窑”的特征[J].福建文博,2016(4).

[4][5]陈建标.顺昌宋墓出土青瓷家俱明器[J].福建文博,1990(2).

[6]南平市博物馆.福建南平市西芹镇宋墓[J].考古,1991(8).

[7][14]福建省博物院,将乐县博物馆.将乐县梅花井宋代墓群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2(2).

[8]余生富.三明莘口宋墓[J].福建文博,2001(2).

[9]福建省博物馆,尤溪县博物馆.福建尤溪县发现宋代壁画墓[J].考古,1991(4).

[10]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会.福建三明市岩前村宋代壁画墓[J].考古,1995(10).

[11][13]马昌仪.壶形的世界——葫芦、魂瓶、台湾古陶壶之比较研究[J].民间文学论坛,1996(4).

[12]林忠干.闽北五千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16](宋)杨时.李修撰墓志铭M]//杨时集·卷三十二·志铭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7]将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将乐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9][20](清)徐观海.将乐县志·卷一·风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群仙图》
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过半
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捷克博物馆普查结果惊人馆藏红宝石一半是赝品
围场县档案馆提前三年超额完成馆藏量翻番目标
浅谈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藏书建设
浅谈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