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方法创新
2018-03-30张文彩
张文彩
摘 要:笔者就“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方法创新进行了讨论,系统梳理了“互联网+”的相关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以及“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从互联网横空出世,到现在的百花争鸣,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最早提出“互联网+”的概念,是在2012年召开的第五届移动博览会的开幕大会上。党的十八大以后,“互联网+”的理念如一股春风,在社会各行各业里生根、发芽、开花。
210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业内代表经过系统的分析、论证,赋予“互联网+”更深层次的定义。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融入到新的行业当中,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优势,在新的领域衍生新生态,开拓新发展,打造新格局。
“互联网+”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开放的生态联系,二是具备关系结构的重塑与定位,三是具有开明的人性尊重。在“互联网+”的状态下,人们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以人民的名义,更好的行使“互联网+”的权利。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
时代在召唤,心态在改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在网络时代下迅猛的汲取营养,毫不夸张的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黄金搭档。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了解最新发生的动态和事件,在拓展自己“朋友圈”的同时,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言论,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周围的认可。
正是有了对互联网难以割舍的依赖,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快捷的获取知识。学到了书本以外更为广阔浩瀚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认知能力。
自从互联网诞生至今,就是一把双刃剑。成人尚且不能保证出淤泥而不染,大学生也难逃这个梗。虽然“互联网+”如同营养快线,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诞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小觑。各种沉迷网游,各种手机控,都在戳痛着人们脆弱敏感的神经,如果不能做到张弛有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跌入“校园贷”、“傳销局”的陷阱,细思极恐,不堪设想。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价值观,容易翻。“互联网+”的时代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显而易见的影响。网络发展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冲击和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阶段,大学生并没有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身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及时走出沉迷网络的误区。
当代大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对老师心存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的熟络,慢慢的就学会了“应付差事”。如果教育工作者缺乏主导型,无形中就会增加工作的困难度,再加上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种类繁多,就算老师是诸葛亮在世,未必有学生眼中的互联网渊博。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无形之中,加重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信息更新换代,教学墨守陈规。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学生心中有些“老八板”,一旦有了这种观念,总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自己所追求的个性背道而驰,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过于追求自我,过于专注个性的特色,从而对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怠慢,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本人而言,如何让学生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个不小的挑战。
将心比心,其利断金。要想打破这种“常态化”的僵局,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已有状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完善。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光靠以前围追堵截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只有尝试了疏导和沟通,才能发现,正确引导学生,其实并不困难。
四、“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
“互联网+”的大形势下,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应当与时俱进。首先,就要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紧绷这根弦,时刻不放松。这是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这种形势下,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必不可缺。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涵盖了高校的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传输系统。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观念,经常在学校的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朋友圈、QQ空间这些常见的传媒渠道发布一些有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结合当前形势,吸引学生关注,最好能够参与进来,积极互动、转发、评论。
与此同时,要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恰当的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把准备好的宣传信息全方位、多角度的播放出来,真正实现健康信息全覆盖,从而营造全员参与,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自主研发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小程序,大家可以通过答题、闯关等模式,投入健康平台,汲取更多有营养的知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动力是永恒的。除了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根据学校的安排,如果有机会,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或者成功人士来学校开展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都能充分接受健康的、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
两条腿走路,前路更平坦。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路数据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花钱的时候,不能含糊,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而不是流于形式,建好以后当摆设,任由成为“僵尸平台”。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填充、归类。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要建立电子档案,便于老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帮扶。
慢工出细活,用心做精品。要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还需要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考核、表彰情况等归档,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真正做到与思想工作的对接。只有各方面的关系都理顺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沟通顺畅。
(三)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素质教育主体。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投入十分的热情,付出百倍的努力,用心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重要工作去面对。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提升素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家都重视起来,认真对待。
众人拾柴火焰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度息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不忘知识充电。只有做学生都敬重的师长,在开展日常工作的时候,才能有公信力,学生信服老师,也愿意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接受教育疏导。
(四)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监管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自控教育、选择教育。
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最新发生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达到正确引导的目的,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知道凡事有可为,有所不为。哪怕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自由的空间平台上,也必须遵守规矩,不能乱了章法。
完善监管体系,并非顺水推舟。要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性,除了行之有效的疏导,还需要严格的奖惩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时候,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互联网的使用进行一定的约束,纠正并完善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可以成为成长帮手,不能沦为宣泄情绪的工具。
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学业。建议学校在实施监管的同时,可以让监管与学生的学分进行挂钩。对于个别不听规劝、任意妄行的学生,就要狠下心肠,扣除相应的学分,达到惩戒的目的。当然,惩罚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健康明朗、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五、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都在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滴不断,方能石穿,做好这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大家一同努力,切实当做真正的事业做下去,不忘初心,一直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21-25.
[2]孙志方.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