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工厂加水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8-03-30陈敏敏
陈敏敏
摘要
针对目前工厂加水自动化程序低、控制水量不精准的现状,利用PLC控制器、触摸屏技术等现代测控技术,使用PID控制技术实现工厂的自动加水装置,本系统设计成本低、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平稳、精度高,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PLC触摸屏 水阀 自动加水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已经深入工业控制各个领域,目前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主要以PLC为主,PLC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维修率低,它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其他机械设备中。在工厂的加水装置中,若采用手动控制水阀的话,不易控制水流量,出口水分也不稳定,另外操作人员的操作习惯也会对加水控制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本设计采用西门子的S7-200为控制器,利用利用重力传感器、触摸屏技术等结合而成的,能为工厂提供生产所需要的一定量的水,为工厂生产提供方便。
1 系统硬件设计
加水控制系统由控制器、触摸屏、称重仪表、通信模块等组成,器件清单如表1所示。系统的总设计主要分为三部分:
(1)根据入口所需水量和流量进行水量的算法。然后由实际的出水量和出水流量的偏差,对水量和流量进行修正,算出最终的加水量和流量。
(2)通过气动装置增加流量计,接入控制系统中,使得实际的加水量和计算的加水量一致。
(3)设计触摸屏界面,显示水量、流水量的設定值和实际值。
2 软件设计
2.1 编程准备
在程序中编程实现水量和流水量的理论值计算,针对实际入水量、流量和设定值的偏差,再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得理论值尽可能适应满足出口水分稳定性的要求。设计过程如下:
(1)创建新项目,创建组态设备。
(2)选择与元件清单中一致的控制器。
(3)添加以太网地址,把IP协议当中的IP地址设置(192.168.0.15)。
(4)选择通信模块下的点到点,选择与元件清单中一致的模块。
(5)创建界面程序块,然后再点击添加新块,分别创建新块。并在Main[OBl]中将称重(FC1)、数据计算(FC3)、自动控制(FC2)导入,具体操作为:点击Main[OBl],再点击程序段1的任意一处,然后按下键盘当中的SHIFT+F5,点击??,然后用输入法打出称重,点击弹出的称重数据计算(FC3)与自动控制(FC2)分别在程序段2、程序段3,进行如上面操作一样的设置.鼠标双击Startup(OB100),然后选择指令。选择完毕后并设置里面的参数,其中MB_DB可以不用设置先,并与传感器通信双击称重数据(DB4),并设置如图所示的参数,双击计算数据(DB7),并设置参数、
注意在设置完毕后,都需要把优化块的访问前面的勾去掉具体操作如下:鼠标右键单击称重数据(DB4)或计算数据(DB7),找到属性,然后去除优化块的访问的勾,最后点击确定,否则部分程序将不会运行。
2.2 程序设计
在对PLC编程的时候,所以的指令都在界面的右侧的基本指令中都能找到,最后会有所有指令的表示意思与参数.
2.2.1 称重(FC1)
如图1所示。
2.2.2 计算数据(FC3)
如图2所示。
3 触摸屏设计
本设计采用昆仑通TPC7062Ti触摸屏,昆仑MCGS软件工程有动画、报警、配方等多种功能,通过触摸屏能将设备的运行状态表现出来,实时数据库是整个触摸屏软件的核心,通过外部硬件采集的数据送到实时数据库,再由窗口来调用,通过用户窗口可更改数据库的值,再有设备窗口输出到外部硬件。触摸屏模拟操作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在水塔操作画面中,设置水塔的高、低水位;然后在反应釜操作界面中,设置工艺生产需要的水量,提前量作用是关闭大阀,然后只有小阀在运作,减少误差;如果设置的水量>水塔的水量,则大、小阀门不会打开,补水阀将会自动启动,并且到达水塔高水位后会自行停止补水,反之则正常运行;如果水塔水量到达低水位后,水塔补水阀也会自动启动,并与上述现象一样;如果已经知道水塔水量差不多接近低水位,可以按水塔操作按钮,并按下补水阀启动按钮,补水阀也会自行启动,现象与上述一样。
4 结语
针对工厂自动加水控制的功能需要,通过总体系统设计、软件设计、软硬件调试和触摸屏界面设计,最终完成了基于PLC、触摸屏技术的控制系统构建。该系统成本低、操作方便、运行稳定,有效提高了工厂流水量和加水量的控制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郝爽.基于PLC控制的生活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4,2017:11,
[2]赓常初.PLC编程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版社,2006:4-8.
[3]王安邦.浅谈PLC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0(05):183-184.
[4]甘能.基于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9-160.
[5]刘力.组态软件在PLC实验系统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