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播现状研究
2018-03-30李春婷
李春婷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不断得到传播,在指导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不断受到境外不良思潮的冲击,宣传形式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优化传播环境等方法来加以解决,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化。
关键词: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41-03
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旗帜,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成功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民族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存在地域、文化和民族上的差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传播环境等方法来加以解决。因此,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的进一步传播意义十分重大。
一、推动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播的战略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为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青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国家不仅带来了资金也为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吸引了大批的管理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来到这里投资建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不错的成绩,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民族特色产业也在健康有序的发展之中。近年来青海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为“大美青海”的建设目标增添了无尽魅力,比如青海湖旅游区、茶卡盐湖旅游区、门源油菜花旅游区等,每年夏天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区就成为各地人民争相前去的好去处。随着“一带一路”新经济带的开辟,青海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新时期,也有着绝对的地理优势,青海地区也正在积极地投入其中,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必将在西北边陲之地取得经济的新发展。
(二) 有利于维护地区和谐稳定
长期以来,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青海这片土地上,团结和睦、亲如一家,描绘出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和多文化相互交融的美丽画卷。各民族一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青海地区处理民族关系的关键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西方社会的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地向青海地区涌入,因此,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成为青海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幸福之源,而民族分裂和社会动乱则是各族人民不幸的祸根。因此,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来解决青海地区的民族问题,这不仅是青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这对维护青海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过去,青海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现在,要建设和谐文明的新青海同样也无法离开民族团结;未来,青海地区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依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间的大团结。因为,只有团结,才能保持一个地区的和谐稳定,才能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也只有团结,才能建设美丽的新青海,创造更加美丽的新生活。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活动,这既是对青海省多年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区”活动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重大创新。它并不是在过去的创建活动基础上的简单延续,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创建工作的创新和开拓。
二、新时期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 经济水平较低,不良思潮不断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省早已摘掉了经济落后的帽子,近年来,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青海省作为民族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第二大省份,现如今仍有一些偏远山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差,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有些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与外界的交流也比较少,人民生活在比较闭塞的环境中。与相对闭塞的偏远地区相比,青海省有些地方的发展却比较好,比如西宁、玉树等地,这些地方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各项生活基础设施也都比较完善,在对外交流上也更加的便捷,因此人们的思想也较为开放。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断涌入,近年来,一些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主义思潮等不断冲击着当地群众的思想,分裂分子打着为当地群众解决困难和痛苦的旗号,不断对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大肆宣扬他们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观念,导致当地群众产生思想上的混乱,这严重阻碍了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进程,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坚定地位,不利于青海省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
(二) 教育发展滞后,人民文化水平偏低
虽然西部地区的教育工作近年来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国家也一直在加强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但青海省仍然有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滞后。在一些偏远地区,首先,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相对比较差,交通比较闭塞,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另外,加之政府的资金有限,不够重视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的投入上有些不足,造成这些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落后,不仅学校匮乏而且师资队伍也比较匮乏。其次,由于偏远地区的环境比较差,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那里工作,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青年教师。再次,由于当地农牧民的文化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多藏族和回族的家庭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放牧比让孩子上学要有出息。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导致教育发展水平的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藏区大部分的农牧民都不认识汉字,而且有的也不会说普通话,这种文字和语言上的障碍,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与实践。
(三) 民族感情浓厚,宗教信仰多元化
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孕育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信仰,而且也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因此,长期生活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少数民族群众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们已经世代在尊崇着自己民族的风俗文化,祖祖辈辈在信仰着自己民族的宗教,这种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宗教信仰是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的。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十分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但在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中也不乏存在某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与我们整个国家宣扬的思想文化存在某种不和谐之处,比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宣扬的是“无神论”,而有些少数民族则信奉“有神论”,这种情况下二者就产生了冲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四) 相关部门不够重视,宣传形式单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党的民族政策的普及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过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部门不够重视,多数情况下都在搞形式,并不真正重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这和我们党的宣传政策是相违背的。有些相关部门在宣传普及工作过程中,做的很多工作都属于“面子工程”,抱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这样的宣传普及工作走得都是“形式主义”之路。
任何理论宣传都离不开合适的传播手段,否则就会影响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青海地区地理位置较偏远,尤其是偏远的农牧区交通和信息都很闭塞,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加上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而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相对较弱,加之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坚定的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可能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难以接受,这都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进程。而且很多地区在宣传形式上比较简单,宣传手段也比较单一,大都采用挂横幅、贴标语的方法进行宣传,这种传统的手段现已不能满足人民的视觉需求,只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指导地位,最终影响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信仰、接受和理解。
三、推动青海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播的路径
(一) 努力发展经济,加大教育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解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他们才有能力去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是在民族地区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传播的可靠保证,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1]
因此,要想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首先应该从发展经济入手,努力提高青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奠定基础。青海省可以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坚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打造低碳、绿色、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有色金属、新型轻金属合金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另外,可充分利用青海省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青海省可以“大美青海”作为宣传口号,以青海湖、茶卡盐湖、门源油菜花、祁连风景区等作为宣传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制约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和科技的落后。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了,就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国务院在2015年8月11日发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薄弱环节、教育完善保障等提出了相应措施,因此在做好民族地区经济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教育上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要多给予关注,注重对先进教师人才的引进,优化学校师资队伍。教育发展了,人民的素质和思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打开大门。
(二) 强化民族团结意识,提高群众思想水平
只有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了国家才能和谐发展,不管是对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都非常的重要。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方面要十分谨慎。坚持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青海地区各族人民所承担的重大政治职责和光荣使命。
青海地区要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不断加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意识,更加自觉地推动青海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长治久安的战略,为激励各族人民夺取建设大美青海新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是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任务。当前,必须要学习好、宣传好和贯彻好党的民族工作精神,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民族政策,深刻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实质,坚信分裂动乱是民族之祸,而稳定发展才是民族之福,要把黨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充分挖掘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并把它凝聚到建设美好家园的事业上来。党员干部们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巩固人民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
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是影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接受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首先,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民族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大对青海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文化宣传和娱乐设施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提供阵地支持。同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时候,要注意采用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宣传,尽量以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这样才有利于当地群众接受和理解。政府部门也应在充分保护和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引导民族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适应,在不改变民族信仰的前提下,使民族群众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实现民族群众思想和观念上的“移风易俗”。
(三) 优化传播环境,创新宣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首先需要优化传播环境,也就是影响民族地区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信息也越来越快,西方的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和分裂势力不断涌入我国民族地区,青海省作为西部民族地区,要优化社会传播环境,加大对西方不良文化的治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一方面需要培养一批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一批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人才,对西方文化要加以辨别地接受,去其糟粕,扫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宣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青海地区的各级政府需要对腐朽、落后的文化加强监管,及时制止不良文化的扩大化,依法惩治严重危害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谣言传播者,及时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优化传播环境。
传播媒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因此,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青海地区的传播,必须改善青海地区的传播设施,创新宣传方式。
首先,要实现传统传播媒介的全覆盖。青海地区要继续加强对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的推广,要加大对传播媒体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建立一个全方位、寬领域的多媒体宣传网络,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理论宣传功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
其次,发展现代传播媒介要与完善监管机制相结合,基于传统传播媒介全覆盖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现代传播媒介以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需要。因此,针对民族群众对现代传媒设备的需求,政府部门既要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又要在网络信号的覆盖方面加强建设,使现代传播媒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广泛传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部门还应完善传播媒介的监督管控机制,加强对传播信息的管控力度,及时屏蔽不良信息,杜绝危害民族团结的不和谐音符。另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者们要经常走下去,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尽量多地使用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传播,及时和读者群众沟通,解答他们思想上的困惑。
最后,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宣传载体。例如,利用民族节日来展现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精神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在每年的藏历新年、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上,政府可确定一个符合青海地区实际,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突出民族特色的活动主题,在节日活动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工作的丰硕成果,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一步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