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国家理论相关内容

2018-03-30王晶晶

学理论·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

王晶晶

摘 要:从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背景入手,在借助了相关文献材料基础上,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时代和理论条件、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家职能理论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探讨,在理论基本把握基础上分析得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历史地位。通过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相关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认识,抓住时代主题,分析时代背景,并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国家理论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理论;国家职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33-03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热点,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近现代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上,站在时代的角度对马克思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将抽象的国家与具体的国家联系起来,将国家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展现了他视角下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系,是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展现。

一、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研究马克思理论的背景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它的时代背景,创立于 19 世纪 40 年代的马克思国家理论正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产物。18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带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再者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这都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愈加严重,较之以往也更加突出。面对如此严峻的实际情况,资本主义如何发展、人类社会怎样前进等一系列问题被人们重新审视,新理论的应运而生已然無法再被阻挡。这就为包括马克思国家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二)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首先,古希腊政治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国家理论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其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也为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考虑提供了关注点。因此,对马克思国家问题的把握一定要突出该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时代和理论背景,这样才能充分看到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价值。为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后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为什么会有那些理论产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形成,除了一定的历史条件以外还受到一些重要理论的影响。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思想来源——古希腊政治思想

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对于马克思相关著述和国家理论的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为马克思提供了源泉,构造了他对人类研究的基本框架,通过马克思重要思想的著述,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与古希腊思想的重要联系。首先,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国家的构想,深受雅典城邦政治的影响。阿伦特曾指出“不是乌托邦,而是雅典城邦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生。这种政治和社会状况,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模式”[1],即马克思理想国家是依据于雅典城邦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其次,马克思的历史主义与道德相对论得益于亚里士多德,且他从历史主义与道德相对论视角来论述了人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虽然人类历史各个时期都实现了人的本质,但这种实现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会体现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是一种历史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融合。再者,伊壁鸠鲁的深刻影响,在政治生活方面提出从社会中发展出自我意识的个体。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反思,指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不是抽象的、精神的,只有在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个体自由这个首要的政治生活目标才能被理解和实现。与伊壁鸠鲁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出发对个体自由做了解释,这一点包含着个人自由发展和理想共同体协调一致的思想萌芽。

2.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法哲学

在黑格尔的观点中,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调整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的精神力量。其中国家是伦理精神发展的最高现实,而且比市民社会更高、更优,马克思则是相反的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发展是基于对黑格尔整个观点的一种颠倒。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研究的开始需要追溯他对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和国家思想的批判,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与黑格尔观点相反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论。马克思之所以与黑格尔的观点相反,是因为黑格尔的国家观大部分角度集中于伦理、逻辑的方向, 而非社会、历史的角度,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了客观真实的历史联系。而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认为物质利益决定意识形态,也就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借鉴黑格尔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分离的观点,但他并不像黑格尔那样只从表面上解决,而是透过表面去理解本质寻求解决方案。所以马克思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的必然, 然后再从中发展自己的思想,对黑格尔颠倒的观点重新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态度的批判的过程正是马克思发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过程。

3.宝贵思想资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面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做了全面批判,这些都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得以创立的宝贵思想资源,然而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却并对未来社会进行详细的理论论证。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国家只是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这一思想虽然片面,但仍为后来马克思探索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提供了研究根据。其中,圣西门曾提出的消灭国家的主张,虽然与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有本质区别,但仍然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可以说是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国家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完善。即使如此,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仍然为马克思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思想,促进了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形成。

二、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国家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其基本的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国家理论的相关内容

1.国家起源与本质

对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对马恩关于国家本质和社会阶级及等级关系的观点的确立有根本意义。马克思并没有对国家做过具体的定义,他十分肯定地认为国家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产生,是社会出现阶级对立时的产物。他关于国家本质问题的论述,是立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别之上,因为在马克思这里国家和社会是一对基本的概念。

国家的产生从一定的经济关系出发,而且需要的是一个较高階段的经济状况。国家最初是建立在征服和奴役的基础之上,并且在建立初期阶级压迫的政治统治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即使在后来国家的发展中,经济、社会以及其他职能开始凸显出来,但阶级统治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这一阶级统治功能体现的正是国家本质所在,总结归纳就是国家以统治阶级利益维护为前提,然后依托发展到足够维系国家运行的一定经济基础,经历各种阶段逐渐产出。所以说国家的阶级性才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社会和经济职能在国家内部的变化只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2.市民社会与国家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阐释,是通过他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及颠倒形成的。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思想以他的绝对精神思想为理论依据,提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黑格尔认为当个人走出家庭时就会走入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中介,国家是最高的权利意志,因此个人需要服从国家,“国家是自为的神经系统,但它只有在两个环节,即家庭和市民社会,都在它内部得到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2]所以国家对市民社会有决定性。黑格尔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市民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是它的核心。市民社会有两个重要原则即,它独立的单个人的联系和它是应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马克思对此给予认同和继承。马克思以此为基础,对市民社会做出定义,认为市民社会中的个人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依赖性,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的,通过经济活动在市民社会中发生联系成为社会成员。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国家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形成的。这时市民社会被引入经济领域被理解为物质关系交往的总和,它的含义相当于经济基础,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则,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所以就有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一个更明确的理解,二者是相分离的(在法国大革命时正式实现),并统一于人的真正的自由。

3.国家职能与异化

马克思的国家职能主要包括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方面,政治统治职能目的是为了压制抗争,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国家的本质集中于此,所以说这是重中之重。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是国家阶级统治职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阶级统治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来,而社会管理职能是公共职能早在国家产生之前就已存在,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共存于阶级国家,当国家消亡后阶级统治职能将消失而社会管理职能将成为真正的公共职能继续存在下去。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国家的性质才是真正对国家职能产生影响的。

国家异化是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为国家的建设能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国家异化主要表现出三点,即垄断性、神秘性和公众监督性的缺失。国家权利只被极少数拥有,并借助强制机构来维护,国家成了私有财产这样国家就缺失了必要的公众监督。这样国家与社会出现了异化,社会管理职能也因为统治阶级的干预而异化。国家异化其实就是统治阶级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而这种异化之所以产生马克思把它归结为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对立。马克思提出了他对消除国家异化的看法,首先就是要消灭它存在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消灭权力垄断实行民主,还要提高人民对权利的认知度,实现公众监督。但是马克思对于民主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4.国家消亡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国家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性,当国家被工人阶级掌握后,会借助他们所有的政权将企业归并到国家中,此时国家的阶级差别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的消亡。在马克思看来国家的产生虽然具有必然性,但从政治角度出发国家都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无论怎样国家都是一种损害自由的机构,是阻碍社会的继续发展的存在。他的国家消亡先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逐渐消灭阶级,经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完全的消灭国家。国家消亡问题的提出后,马克思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虽然国家的消亡是必然的,但这种消亡的实现是要经过经济社会变革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为实现国家消亡需要一系列条件,经济上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政治上完全的真正的民主的实现,以及人们思想水平的极大提高。

马克思从唯物观角度出发看到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但这里国家消亡并不是指抽象国家的灭亡,而是指作为阶级工具的国家的灭亡,而作为管理机构的国家并不会消失。国家的消亡在马克思这里根本上是对人的一种全面自由的实现的追求,是人真正自由的要求,所以马克思的“国家的消亡”是为了实现人、社会、国家、共同体四者最终的统一。

(二)国家属性的二重性

马克思对国家本质的考察,充分思考了国家与市民的关系,以它们的区别为基础做出了论述。国家属性的二重性指的是,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本应该是国家产生的主要因素, 但现实情况却是阶级统治职能站到了主要位置上,而公共职能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职能的前提和手段,马克思在论述时也十分突出了阶级性这一本质,但两者在国家建立开始就具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国家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且二者关系在统治阶级利益中得到协调,国家权力的形成也依赖于二者的需要。国家既要践行阶级统治和压迫,又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阶级性与社会性充分得到了体现,社会性是重要前提而阶级性则是本质的体现。所以说对于国家本质的掌握必须认识到,首先是国家因阶级划分而来所以国家的一切行为以统治阶级的意志意愿为根本,而统治阶级要想使统治继续进行下去对社会生活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是基础,也就是说社会公共职能必须要履行,再者就是像军队这种推进专政的部门,它们的职能要好好执行。可以看出国家本质的双重属性是国家必不可少的,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转换的必要。

(三)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国家理论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的产生终结了许多片面的国家观,变革了人类传统思想。它纠正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所存在的问题,立足唯物主义,成功揭示出人类社会和国家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他提出国家必然灭亡,因为他看到了国家的本质特性,并做了深入了解。他的国家理论首次有条理地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划分出国家、社会本质以及社会的变化方向。还有马克思对国家理论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他在国家现象及其问题上是以一种完全科学的态度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及创造性,实现了历史的超越。不论什么时代,马克思国家理论仍然焕发着活力。它达成了历史与现实、科学性与革命性、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一品质是其他任何一种国家观都不具有的。此外它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虽然20 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多事件, 似乎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形成了重大挑战,即使如此这一理论仍不乏理论意义,也不断获得了新发展。

(四)马克思国家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到达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各方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但仍有许多的不完善之处,此背景下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不再明显。马克思国家理论是当代国家理论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任何关于国家的研究都无法回避马克思国家理论,而且这一理论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这就需要将马克思国家理论作为研究国家问题的根本性理论原则。

与时俱进地理解和演进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相关内容,因为时代的限制和约束,马克思对国家职能的讲解还局限在了某个国家的具体状况,所以说有些内容仍待完善和提高。政治统治应该相对淡化,且实现形式应作相应調整。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再需要包揽统管一切的做法,而应主要运用公共权力去管理一定范围的事务。应考虑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在使用某些国家职能的同时,适当强化某些职能,增加一些新职能。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增多,国家的对外职能要相应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and Future[M].NewYork:Viking,1968:19.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64 .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