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2018-03-30蔡如鹏
蔡如鹏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出席会议。图/新华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了中共十九大后首个《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增速维持在6.5%左右,但M2目标取消以及赤字率下降超出預期。
舆论认为,上述目标兑现了决策层对经济增长从速度向质量转变的要求,显示去杠杆、防范金融系统风险仍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也被认为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中共十九大首度将主要矛盾的表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民生方面也是浓墨重彩,送出惠民“大礼包”,对百姓普遍关心的个税、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都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部署。
放缓经济增长目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李克强在《报告》中表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5%左右,其他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
《报告》说,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从经济基本面和就业吸纳能力看,6.5%左右的增速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李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6.5%左右的经济增速与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体一致,体现了不过分追求速度、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同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6.5%左右的经济增速符合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与去年相比,今年经济增速的目标虽然同为6.5%左右,但去掉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对此,李鹏表示,2017年经济增速能达到6.9%,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去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好于预期,进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但今年对外贸易不容乐观,“如果出现贸易战,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
不过考虑到国内消费市场的积极变化以及新动能培育的利好,他相信,中国经济保持6.5%左右的增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舆论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越来越有信心,已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目标,正在引导市场淡化对GDP增速目标的关注。
苏宁金研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就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预期目标设为6.5%左右,但未提及“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这表明决策层将更关注就业、增长新动能等结构性和高质量发展指标。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5日下午国新办召开的吹风会上则表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持经济合理的增速,有利于推动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其实这些年我们一再强调,只要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他说,“所以我们提出了区间调控,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得到保障,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没有关系的。在合理区间内,着力推动改革、促进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风险。”
黄守宏表示,“今年整个经济预期目标的设定都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民生议题备受关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亮点,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百姓关切的重要举措,包括降低税负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促进居民减负增收、推进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使住有所居、提高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兜住民生底线等。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报告》获得掌声最多的部分,当属谈及民生的论述。当总理读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话音未落,全场便响起热烈掌声。此外,“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等表述,显示出本届政府对人民意愿的倾听和执政为民的务实体现,亦赢得了代表委员的鼓掌。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首度将主要矛盾的表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关注的加大,充分体现这一变化。
2011年,中国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当年受此影响,纳税人从9000多万人减少至3000多万人,纳税面由28%降至8%左右,普通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受益最大。时隔七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改革个人所得税,要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十九大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很多都集中在民生领域,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包括个税在内的诸多民生问题,可以说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回应了新时代下老百姓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据了解,个人所得税改革在今年两会上呼声很高,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了议案和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卢馨对此就做了充分的准备。
她认为,当前,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物价和收入水平差异很大,所以个人所得税改革,不能简单地体现在一个数字上。“比如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居民除了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占比也较大。”
与此同时,具体到每个家庭,抚育子女、赡养老人、供房等负担也不一样。因此,卢馨建议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综合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同时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家庭負担差异,适当增加有关专项开支扣除项目,如将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按揭贷款等考虑在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政协经济界小组讨论时表示,提高个税免征额,需要先进行具体测算,再提交人大,同时还涉及修法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个税改革进展速度要取决于方案及立法程序的推进情况。
对于个税起征点的上调空间,刘尚希认为,个税起征点要考虑生活成本问题,随着生活成本上升而调高。但对于有观点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他认为实施难度很大,涉及家庭如何定义以及要清楚了解家庭成员状况、资产状况等,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信息,以家庭为单位征税,势必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刘尚希还强调,国家的钱袋子与个人钱袋子必须综合平衡,一旦失衡,偏向任何一边就会导致公共风险,最终危及所有社会成员。
除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几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等,都是今年减少收入差距,立足民生,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5日下午国新办召开的吹风会上表示,他认为《报告》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据黄守宏介绍,《报告》起草过程中,听取的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数百万之多,涵盖了各种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其中在中国政府网开展的建言活动里,经统计,建言的网民最小的7岁、最大的105岁;直接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修改的有近万人,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负责人4000多人。
他说,之所以特别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是因为这些意见和建议绝大多数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在很多部分中都提到了。
“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浓郁的民生情怀,也表明中国的发展有温度、人民的幸福有质感。”黄守宏说。
继续推动经济改革
今年两会是十九大后的首次两会,也是五年一次的换届两会,议程多、会期长,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比以往更多。除了高层人事安排、修宪等议题,外界也关注两会期间有关经济改革的讨论。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二是中国经济面对着新动能、新业态、新机遇,需要构建起新的经济生态,这需要由改革来推动。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此作出了回应。他表示,中国今年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据统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97次,是历次《报告》中最多的。
在《报告》建议的2018年9项工作中,第一项就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被认为是本届政府最重要的经济理念。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记者会上表示,2017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他说,去年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已经达到58.8%,同时还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500万吨,落后煤炭产能2.5亿万吨,淘汰了6500万千瓦以上的耗煤量较大的煤电企业,为同产业优质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等。
除此之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将在一些基础性关键领域推进改革,包括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等。
汪玉凯认为,基础性关键领域的很多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他认为,这些改革的深化都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