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实践探索
2018-03-30武丹
文/武丹
自十八大开展后至今,中国共产党干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开始不断探索党内监督实践道路。在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特点,以从严治党为主要出发点,不断为党内监督下达新任务、满足新形势。在建立党内监督体系时,坚实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到党内监督体系中去,重视党内顶层设计。用党内监督体系完善监督制度,改善我国政治环境,不断跟随时代步伐创新我国政治制度,是我国共产党能和多个党派友好协商,为中国创建更好明天。
一、党内监督思想的历史渊源
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想指导,而实践活动成败则由当时环境等条件决定。党内监督思想早在上个世纪俄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在俄国无产阶级解放革命中进行过有效实践,我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将党内监督思想作为我国共产党纲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党内监督思想能在共产党内部正常实行,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任何级别党员在共产党内部地位都是相同的,以保证共产党员在进行党内监督时,能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相互监督。俄国第一任无产阶级领导人——列宁在实践中对党内监督思想进行完善,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以求完善党内部民主监督思想,并提出建立党内监督专项机构,以便党内监督不受其他权利制约。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内监督思想提出自下而上监督体制,这既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继承,又是在创建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政治环境的党内监督新方法。
二、实现党内监督的客观条件
从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中国共产党内试行以来,我国党内监督制度就在不断完善,有了这部条例之后,我国对党内监督工作内容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根据这部条例,在试行党内监督体制过程中,不断细化职责划分、完善监督程序和监督制度。在试行党内监督制度时,我国共产党将机关领导和干部作为重点监督对象,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是试行关键对象。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范下,我国驻派机构纪委干部在对相关人员进行调动、考核等工作时,将不再受到驻派机构制约,增强了纪委干部权力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推动党内监督机制建设进程。
三、我国在党内监督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党内建设做出了很多努力,为了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但是我国党内监督仍然呈现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思想意识问题,我国共产党员在执行条例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党内监督重要性,有些领导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将党内监督当成较量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更有甚者极不愿意被别人监督,也不愿意监督其他党员。其次是监督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党员进行党内监督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责任,该监督什么,觉得自己没有权力监督其他党员工作情况,不能将党内监督政策真正落实进日常生活中。
四、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实践探索情况
我国共产党在建设党内监督体制以来,一直将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为保障党内监督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帮助党内监督实现监督和制约双重作用,将党内监督工作变得更加具体,有据可循,增强了党员内部监督自觉性,帮助我国共产党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保障我国共产党内部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得到传承,使我国共产党内部关系维持正常化。
作为我国执政党派,中国共产党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我国执政方向和我国发展情况。将党内监督落实进我国共产党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保证相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清廉执政、执政为民,保障我国建党以来“立法为公,执政为民”思想能够真正得到实现。党内监督体制是对我国现有党员等行政干部监督体制进行补充,帮助我国共产党能够更加稳定带领我国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
[1]曹雪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理念与实践的新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6(04):61-68.
[2]任晓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创新[J].理论学刊,2017(01):40-45.
[3]齐卫平.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的重大成果——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解析[J].理论探讨,2017(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