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传播下的“非遗”类纪录片影像叙事艺术
——以纪录片《天下妈祖》为例
2018-03-30徐丹
文/徐丹
一、“视听传播”下的戏剧叙事策略
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最伊始就是借用摄影机纪录生活中的点滴,譬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随着电影时间的年轮越来越进步,电影分为了类型电影和纪录片这两大类的影像。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其《北方纳努克》中首次将把“戏剧”引入纪录片中强化主题。即使其拍摄手法不是很多元化,但就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纪录片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纪录片史光辉的起点。随着人们观影量的增多,观众的审美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纪录片的从业人士,便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将要拍摄的内容巧妙的借用“视听传播”来吸引观众甚是重要。戏剧叙事的创新无需质疑成为“非遗类”纪录片所追求的艺术表现手法。戏剧叙事是一个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封闭性的故事脉络,追求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为了冲突的表现性是牺牲真实性的。它所追求的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而非认识价值。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1]
五集系列的非遗《天下妈祖》纪录片,透过久经考量的解说词,传递出主创人员的巧妙运用戏剧叙事策略的机智。譬如,“这是中国最北端的天后宫之一,它的主人,是一位南方的渔家女子,从这里向南延伸,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为它而建的庙宇有数千座,是谁把她请上了神坛,是谁把她带到了远方?”这是首集《分灵》所吸引人的地方,伴随着浑厚响亮的配音,编导采用了问号将“神像妈祖的分灵”故事娓娓道来。黑幕淡出,台湾宜兰苏澳映入眼帘,在这个信仰妈祖的海岸渔镇,“瑞德渔号”船长杨德信为了赶在今年的4月至6月间,出海捕获售价高昂的黑鲔,他和伙伴们必须抛弃渔网打捞,得拼上运气、技巧在破涛汹涌的大海中耐心“垂钓”。对于他们来说,每年的这时候出海仿佛参与了一场豪赌。瑞德渔号出海前,船长杨德信收到一个消息,“红霞”热带风暴正在这附近洋面上生成。出海娴熟的他们准时出海了,听着海浪的拍击声,观众看到船长们来到作业区后,在黑夜中钓着黑鲔,若他们不能按时钓到,那么将和台风赛跑,这样的“问号”叙事,将戏剧化的语言传递给观众,靠天吃饭的船长在深海上,多次祭拜着妈祖神位,并对着镜头表明,台湾的船上百分百都供奉着妈祖。妈祖信仰对于出海人的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观众才能体会台湾人对妈祖神像的情感信仰共鸣。在台湾这个岛屿上,密布着五百多座妈祖分灵庙。紧接着,拍摄团队遇到了台风,在狂风暴雨中艰难的驾驶,打破当地记录的十七级阵风来到台湾,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神灵妈祖的庇佑,风雨之后天空渐渐透亮,这样的叙事表现手法,使得妈祖对于当地人的安慰甚至重要。
二、“视觉传播”下的影像叙事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纪录片已经不再单纯的刻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融合了文化、艺术、历史等诸多形式的综合类的片种。有学者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审美对象,以展示非遗美学特征为目的,以声画合一的媒体语言为手段的影视纪录片就能被称为“非遗类”纪录片。[2]从这个定义中,当下的纪录片题材内容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比如《四平戏梦》、《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天下妈祖》的编导团队拍摄取景地跨越十八个国家和部分地区,六次飞进台湾岛屿,带着镜头走进数百座妈祖庙宇,走访近千名台湾各区的妈祖信众。在不断的完善拍摄影像的呈现中用艺术的镜像语言完成本片的文化特色“内涵”。再结合巧妙的影像镜头叙事语言衔接传达各地信仰徒们对妈祖文化的“崇拜”,进而感染当今观影的人群。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除了选题的独特之处之外,最本质的应该是视听语言的巧妙勾画。细心观摩考量五集系列《天下妈祖》中的每一个画面,最深入人心的是妈祖和信仰徒们的局部特写语言的展现。众所周知,特写镜头语言的采用是为了表现拍摄对象的细节,用近距离的手段将世界各地的妈祖“放大”容颜,凸显妈祖的独特之处,不仅有黑脸、黄皮肤的妈祖神像,更有结合各地信仰们的风俗习惯的参拜模式。当观影者看到其中的特写镜头时,观众和妈祖及信仰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了,我们能更仔细、清楚的看到影像中的拜俸神态。精心捕捉的特写拍摄,刷新着观众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其能重点表现出妈祖信仰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将妈祖伟岸的样貌体现出来,观众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妈祖文化的特殊魅力。例如:第一集中的特写台南妈祖、鹿港妈祖、镇远妈祖等特写。第二集中拍摄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妈祖、日本、开普敦的妈祖与海外的信仰传承,特写妈祖的神像与中国的区别。第三集中的妈祖佛像雕刻、香、等细节的特写。
除了特写语言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直被纪录片所延续的长镜头也是本片编导倾心思考之处。长镜头的多次表现呈现拜妈祖的一系列活动流程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特质,譬如,第一集《分灵》中对鹿港天后宫进香团进行拍摄时,镜头的稳定视点可以让我们看到整齐队伍的进香团对于妈祖的敬仰,以及每年中请妈祖仪式的记录,将请妈祖的仪式流程、信民们的肢体及庄严的神态一镜到底,以这样的纪录方式满足观众的好奇之心,让妈祖的信仰仪式生动形象的传递给各地的人民群众,进而普及妈祖民间信仰的传奇色彩。长集《民心》中讲述的主要是妈祖信徒们浩浩荡荡的大甲妈祖绕境之行中的壮丽“奇观”,九天八夜的长途跋涉,路上行走着的庄仪团、锦旗队、执士队等队伍的行走过程就是用长镜头记录其坚韧不拔的可能,不论年龄大小,劳累奔波,他们怀着虔诚的心一路向前。在长镜头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信民们的不忘初心,不到终点不肯放弃的决心,尽管一路上脚起了水泡。让观众领略到妈祖的神奇魅力之处,真实性展现了信仰妈祖人群的可爱之处,有利于在不中断的时间画面中看到他们对妈祖的深切的情感之深,虔诚之佩服。
[1]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2,1.
[2]林厦丽.非遗题材纪录片的美学审视[J].视听纵横,2014,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