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社会工作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自觉

2018-03-30蒋国庆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义教师职业职业

蒋国庆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教育是文明传承发展的核心手段,好的教育者则会影响一个时代甚至几个世纪,古今中外这样的教育家屈指可数,但影响久远,如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本土教育家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等。他们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离不开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学高”、“身正”、“严教”、“爱真理”等教育者高贵品质。而这些也应当成为当下所有教育者的学习品质。作为一名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反身思悟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学高”、“身正”、“严教”、“爱真理”品质的教育者,如何不断提升作为一名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者,为新时代社会建设培养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知识扎实、富有理想的社会工作职业从业人员意义重大。

一、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是对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作为教师职业身份与专业教育者双重角色的内在规范和要求,其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仅要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综合品质,而且要拥有社会工作职业综合品质。也就是说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在具有高等教育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外,还应具备社会工作职业综合品质。那么,社会工作职业需要哪些综合品质呢?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价值、技术三个维度出发,可将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归纳为追求社会公义的职业精神、践行执行合一的职业意识、基于经验知识的职业技能、擅长问题教学的职业能力。

1、追求社会公义的职业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美好社会的信念。这一价值理念具体到社会工作职业,就体现为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社会公义信念。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追求社会公义的职业精神,不仅体现了委身社会工作职业的态度,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追求社会公义的职业精神要求每一名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中要做到:一是善待学生、关怀学生、保护学生;二是身教公义精神、身教法制精神、身教专业精神;三是言传公义行为、言传权益行为、言传专业行为。这样才能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培养出富有担当、勇于奉献、坚守公义的社会工作者。

2、践行知行合一的职业意识

社会工作具有科学与道德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具备践行知行合一的职业意识。践行知行合一的职业意识,意味着高职社会工作教师选择了知行合一的教育价值,用知行合一的标准评判自己的教学质量、选取教学方法、评价学习者。具备知行合一职业意识的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在自身内在行为上表现出时时钻研新知、切磋技艺、不断充实自身;在自身外在行为上表现出言行统一、公正无私、服务社会;为了学习者利益最大化,在思想上具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

3、基于经验知识的职业技能

社会工作是实践为基础的职业,这对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而言意义为:一是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课堂教学实践、实习实训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社会工作教育知识及教学技能,二是开展实践研究[1],不断获取来自实践的经验知识。高职社会工作教师扎实开展实践取向教学研究、实务研究,就能不断增进自身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知识,如此才能有娴熟实践操作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培育出知识基础够硬、技术实用、能力够强的社会工作者。

4、擅长问题教学的职业能力

社会工作助人功能及维持社会秩序功能实现均要求从业者具有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意识于社会工作而言,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个体、群体、社区层面的介入服务中,清楚知道服务对象是谁、他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如何操作、如何评定介入是否有效。这就要求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课程设计是基于问题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是问题导向的。

二、当前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不足

1、追求社会公义的职业精神不够坚定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后,本土社会工作教育进入某种狂热,尤其是民政部2009年10月发布《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19部委2012年4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组发[2012]7号)、民政部、财政部2012年11月发布《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后,社会工作教育界出现了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潮,社会工作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会有哪些机遇与挑战、作用与风险[2]本文不作评论,但从高职社会工作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后,是否推动了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是否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是否推动了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呢?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单从高校社会工作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是否推动了社会公义,可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否有大量针对民政对象老、弱、病、残人士的服务项目做一定推论,在知网中搜索“社会工作老年人服务项目”有2条文献,“社会工作残疾人服务项目”有19条文献,“社会工作儿童服务项目”有11条文献,“社会工作青少年服务项目”有13条文献,“社会工作妇女服务项目”有4条文献,这些文献中无一篇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发表的。高职社会工作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但没有发表相关论文,是没有开展这类人群的服务,还是没有时间撰写相关人群的论文呢?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追求社会公平的职业精神不够坚定。

2、践行知行合一的职业意识不够明确

高职社会工作教师须具备知行合一的教育价值,则要求其在自身知识储备上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技术方面要不断通过社会服务锤炼技能。知行合一的职业意识用社会工作界较为流行的说法就是“生命影响生命”。那么,高职社会工作教师“生命影响生命”的效果如何呢?可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择业意愿、社会工作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流失率做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择业意愿研究在知网中搜索关键词“社会工作、择业意愿”只有一篇2008年对武汉三所高校的研究,该研究结论是仅有约三成的毕业生选择到非盈利性机构(徐莉,2008)。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知网中搜索关键词“社会工作、对口就业率”有三篇(凌文豪、张玲,2014;翟帆,2015;郭扬,2017),但均无数据证据。社会工作专业从业人员流失率在知网中搜索关键词“社会工作、流失率”有30篇,2016年之前的文献中无流失率数据证据,2016年都应用201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A10版“社工流失率22.2%,超出行业20%警戒线”这一数据。

3、基于经验知识的职业技能不够扎实

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技能可从开展实践取向教学研究、实务研究情况做一定分析。在知网中搜索“高职社会工作、教学、实务”相关文献50篇,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多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研究之和。另外分析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师资结构,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董文明在其文章“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困境与应对”中总结为:目前高校中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依然非常有限,即使是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缺乏一线实操能力。可见,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基于经验知识的职业技能还不够扎实。

4、擅长问题教学的职业能力不够熟练

高职社会工作教育要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教育者就要培养学生具备问题诊断的能力、解决问题方案设计的能力、应用专业方法的能力、评估行动有效的能力。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有这些能力的学生呢?在知网中查阅“高职社会工作、教学方法”相关文献,关于高职社会工作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围绕“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胡彬、史铁尔、刘战旗,2016;常雅慧,2013;周玲、王沁媛,2011;),“体验式教学模式”(江明君,2011;),“PBL教学模式”[3](丁庆,2016)。这三类教学模式均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而言,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应用这三类教学模式比重很低,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模式本身及“搬来即用”的阶段,远未产出符合本土高职社会工作教育情境的经验知识。

三、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路径--实践自觉

高职社会工作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愿意扎根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社会工作人才,但当前处于社会工作择业意愿不高、对口就业率低、从业人员流失率高的境况,这是高职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危机,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每一名高职社会工作教育社群中的人,必须全力以赴积极推动影响这些现象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发展,但同时必须加快自身内功修炼,增进自身作为一名高职社会工作教师的职业素养。从第二部分分析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素质存在的不足出发,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不足,关键要靠高职社会工作教育社群实践自觉,即社群中每一个人要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专业价值的践行者、专业伦理的示范者、专业守则的表率者、专业能力的彰显者。

1、实践自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传播者

高职社会工作教育中不只是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教授学生掌握如何在实务经验中总结归纳经验知识,如何应用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对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就要求高职社会工作教师养成实践研究的习惯、锤炼实践研究的能力,时时处处开展实践研究。比如在社会工作课程中要积极推动“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对话与学生一起开展如何学习所学知识的行动研究。除此外,教师还要协同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关联的社会学、人类学、本土地方性知识。如要做好这些方面,成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时时处处学习新知、钻研新技的自觉学习者。

2、实践自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践行者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主张个人的价值和权力不可忽视,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坚信、坚持、依靠“平等、保密、宽容、接纳、个别化、自决、非批判”的专业价值。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工作价值观决定了其道德实践的属性,成功的道德教育一定是“身教”。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外对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尤其是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高职教师,自己的学生在自己机构实习、就业的情况发生时,在处理“教师-学生”、“机构负责人-机构工作者”关系时,更要谨言慎行。所以,要成为一名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践行者,教师一定要做到言行统一,表里如一。

3、实践自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示范者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专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说专业价值观是道德倡议,那么专业伦理则是道德准则。通俗点说就是一名社会工作者理当如此,不讲条件、不讲原因地遵从专业伦理。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从对案主、同事、实务机构、专业和社会的伦理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到高职社会工作教师,教师要负起对学生“教学”、“育人”的双重责任;对同事“互助合作”的责任;对教学单位“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对自身专业“诚实务实”的责任;对社会“促进社会福祉”的责任。

4、实践自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表率者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是社会工作社群界制定的关于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行为中应该遵守的一套伦理规范,告诉社群中每个人在专业服务行为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4〕7号),其中指出本土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个人价值尊严、维护服务对象隐私、提升案主发展潜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及时反映社会需要、协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进步”。高职社会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工作社群的一部分,理应是这一标准的表率者,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中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尊严、维护学生隐私、提升学生发展潜能、提升教学研发技能水平、向学生反映社会需要、协助学生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促进社会公正进步。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如此行,而自己却不如此行。

5、实践自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彰显者

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为“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促进和使能的能力、评估和计划的能力、提供服务和干预的能力、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高职社会工作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也应该是熟练掌握这五项能力,每一名教师可以因个人兴趣和偏好擅长社会工作某一领域服务、某一方法应用,但其对其他领域、其他方法也应该是熟练掌握。而且在自身的教育行为中处处彰显出这些专业能力。

注释:

[1]邓锁译.国际社会工作实践会议系列宣言[A].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五辑)[C].2018.211.

[2]王思斌.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叠错现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5—11).

[3]丁庆.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知识经济,2016,(9):136).

猜你喜欢

公义教师职业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是一个叛徒
辛公义爱民如子
职业写作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