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农村适应性个案研究
2018-03-30姜文斌
姜文斌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选聘大学生村官对于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农村振兴、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1995年江苏省率先实施的“雏鹰工程”是我国最早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在江苏省的影响下,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开展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湖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于2008年启动,到2014年底13373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些刚刚毕业又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为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助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他们自身也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获得了锻炼与成长。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诸多讨论,有学者针对以往的研究提出了“问题——回应”和大学生村官主体的内在角度两种研究范式。实际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适应,因此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大学生村官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适应农村现状,他们的适应程度如何,如何在农村的具体场域中适应县、乡镇、村干部、村民之间的互动模式。
为了更好地反应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适应性及其内心变化,本文采用了访谈法搜集资料。涉及的主要是2016年和2017年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主要分布在长沙、株洲、邵阳、怀化等地。通过深入访谈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社会适应的界定
适应(adaptation)最早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后来才为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所借用。生物学认为,适应是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活着的有机体都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一致。
社会学将适应引入到学科后认为适应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程。适应性(adaptability)也称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的实现相应变化的能力。适应能力直接决定个人的应激耐受能力”。适应性通常跟应对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压力相关。
二、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情况
(一)工作适应
访谈对象:01CXG
到村里工作有一段时间了,职务是村书记助理。平时主要是协助村书记处理一些日常琐事,感觉很多村里的琐事都会找村书记,像“谁家婆媳关系不好了”,“谁家与谁家起纠纷了”,感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平时书记不安排我工作,我就协助镇上处理一些事务,感觉在镇里的时间比在村的时间多些。
访谈对象:02LW
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城里长大,响应国家号召来了农村。可我对农村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电影、电视上,对农务一点不了解,也没有干过。因为我的专业问题,经常帮村里处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打打文字,处理材料。国家选派大学生村官的目的是优化干部队伍素质,充实农村基层人才队伍,为农村基层队伍增添新鲜血液。但由于农村传统的“差序格局”的特性,大学生村官长期脱离农村的现状及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农村事务,或者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中国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非常强调血缘和地缘以及情感,村干部据此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络,实现了所谓的“村庄内部关系网络的利益组织化”。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政策的嵌入者势必存在着跟村干部争权夺利的可能性,因此在工作上必然会处于一种边缘性。
(二)心理适应
访谈对象:02LW
我发现在农村开展工作挺困难的。我是党员,刚来的时候是抱着一腔热血来的,想为他们做点事情。发现很多时候根本叫不动他们,感觉他们比较懒散,但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就高了起来。在村里面村长或者村支书的话好用多了,往往他的一句话村民都会认真地去执行。
访谈对象:05LYQ
在农村开展工作挺难的,要顾忌的问题比较多,村里面有几个姓氏,需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利益问题。虽然我学的是行政管理,可书本上的东西到现实里面可以说很难实施,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好像脱离了实际。干完这一期后,我准备考公务员,因为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可以加分。如果考不上我就准备去企业,毕竟年龄在慢慢变大。
访谈对象:04ZA
我虽然是农村长大的,可我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从小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所以来到这里很多农活我不会,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我学的是理科专业,可以说专业不对口。我现在正在联系我同学,有合适的机会我会马上辞职,毕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不是为了到农村工作的,我到这里来家里实际上是反对的。
通过以上几位的访谈,我们了解了部分大学生村官关于心理适应的思考,涉及到了其报考动机、价值动机、未来规划等。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部分大学生村官实际上就是出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而报考的,他们并未考虑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贡献自身的力量,报考的动机是希望能够争取这些优惠政策,内心对于“村官”这个角色的理解会影响到他们在工作中的适应问题。同时,他们并未考虑在这些优惠政策范围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后他们的出路与未来。实际上,很多的地方政府存在着机构臃肿、编制超额的问题,研究生考试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有着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农村工作估计不足、认识不清,缺乏充分的准备与认识,高校教育也忽视实践教学与培训环节,加上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与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容易导致他们挫败感与失落感。
(三)环境适应
访谈对象:02LW
我是城里长大的,到村里来有很多地方打破了我原来的认识,很多方面要慢慢适应,像没有娱乐设施、卫生间等。而且我发现这里的人没有什么时间观念,比如约好了上午9点见面,10点钟他能来就不错了。同时,这里的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我从小就是吃三顿饭的。有时候很不能理解他们(村民)的思维模式,都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在扯皮。
访谈对象:04ZA
我虽然也是农村的,但是我家的语言跟这里的不太一样,这里的语言更快一些,地方方言更多一些。经常是听半天都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东西,往往是连蒙带猜。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不礼貌,可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访谈对象:05LYQ
农村的生活很简单,平时也没有什么事情,社交范围比较小,一般都是呆在房间里面看看书,上上网,看看电视电影就过去了。
在我国,目前城乡差距普遍比较大,农村建设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跟城市相比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村官所服务的农村更是比较落后。如此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适应性不足,特别是对一些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村官影响比较大。对那些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城市化、市民化的影响,长期在城市里面读书,早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节奏,即使他们再回到农村也存在着适应力不足的问题。而语言对大学生村官的影响更为明显。湖南地方语言多,存在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现象,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影响比较大。
(四)文化适应
访谈对象:02LW
村民有很多习惯我仍然不能适应,我只能尝试着接受。比如很多村民经常不洗澡,身上散发着异味,特别是农忙的时候。但这时候你还不能做出讨厌或者其他的动作,否则就会让村民理解为你对他们有意见,不能接纳他们,这样相互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访谈对象:06QJ
村民之间经常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矛盾,而这时候往往家族势力大的会占便宜。有些事情村民也会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整个农村的大局利益。当然了,村民整体来讲还是比较淳朴、憨厚的,如果你真诚地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十倍、百倍地对你好。
目前城乡差别是全方位的,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人的价值观、生活理念、处世态度、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更为明显。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对城乡文化的差异是有事先准备和心理预计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会体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当然,城乡的这种差异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只是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理解并尊重村民的文化与传统就可以了,毕竟农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逻辑。
三、基本结论
根据调研对象的访谈内容,他们的各方面适应情况其实也代表了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适应情况,虽然不乏一些在大学生村官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结论。
(一)大学生村官的农村适应性比较良好
从访谈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基本上能适应农村的工作与生活。大学生村官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链接纽带,他们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为我国农村带去了新文化、新理念、新知识。工作之余他们也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期待着在工作中能够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对于农村工作的困惑也是在工作之余进行思考的结果。
(二)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也存在着适应性困难的问题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到,大学生村官的农村适应不良现象普遍存在。相对来讲,农村地区所处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匮乏,办公条件简陋,基础设施不足,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适应起来确实会有点问题。农村工作繁琐杂乱,时常没有规律可言;城乡文化差距大,观念习俗有不同,同时,农村在人际交往上遵循着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这些都会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虽然大学生村官到岗之前一般都会进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不系统,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差异,实际工作中缺乏导师的引导,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存在不适应问题。
四、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点是吸引和留住人,而吸引和留住人的关键是提高其农村适应性,核心是制度的延续性。本文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农村适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后续保障机制
虽说相对落后的农村是体现大学生村官自身价值和实现理想的平台,但这个平台的基础也需要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能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收入及其他福利措施,更需要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因此,首先需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之后的分流导向机制,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可以充分落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任期结束后考不上公务员队伍而又不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确保将来能有一份工作保证其生存。只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后续保障机制,才能为新农村建设留下一批热爱农村又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的人才。
(二)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体系
农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运行有一套自身的逻辑体系。大学生村官虽然在学校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其知识结构有些不是村民所需要的。因此需要优化大学生的培养管理体系,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等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首先,岗前培训就需要让大学生村官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特点、运行逻辑等,了解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其次,掌握国家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为新农村建设奉献的道德情操。最后,借鉴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实施导师制,对农村大学生村官配备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提高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成长。
(三)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资本,增强工作能力
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是个人赢得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获得更高社会经济地位,而且这些资源主要通过他在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成员身份得到。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既然要服务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就需要明白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是存在差别的,首先就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明确在农村工作中的使命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融入到农村生活中,增强对农村工作的认同,积极与村民、村干部互动,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累的意志品质,主动向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四)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网络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农村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其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家庭、高校的就业部门、村民及专家学者等。在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需要各个主体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实际,从知识储备、经验传承、政策完善、人文关怀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村官帮助,促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融入农村生活,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