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8-03-29查蕾蕾
查蕾蕾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临床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5.03~2016.03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60例进行临床分析,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一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评价其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38±1.02)分,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6%,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43±3.29)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达拉奉;舒血宁;脑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1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的是患者的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情况下引起的组织软化、坏死病理学疾病,属于一种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中医上将其归于“中风”范畴,因为血淤内阻造成血行受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脑梗死患者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以下为本次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5.03~2016.03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60例进行临床分析,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0.2±2.7)岁,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0.5±2.9)岁,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每次30 mg,2次/d,同时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每次20 g,1次/d,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舒血宁(规格5 ml),每次20 ml,1次/d,连续治疗2周。
1.3 评价指标
治疗后评价患者的疗效标准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5%~89%,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4%;无效:均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功能缺损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38±1.02)分、(15.43±3.2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缺血脑组织血供以及减轻再灌注损伤,对脑神经细胞进行保护[1]。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调节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促使患者发病第28 d脑中的NAA含量增加,将自由基彻底清除,对脂质的过氧化进行抑制,进而改善患者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脑细胞的氧化损伤。舒血宁对脑细胞有调节和改善作用,减少神经细胞损伤,提高脑细胞的耐缺氧能力,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2]。本文中对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38±1.02)分、(15.43±3.2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晶瑶,周春奎,江新梅,等.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7,48(22):42-43.
[2] 吕华辉.依达拉奉与舒血宁联合在脑梗死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15,9(11):107.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