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

2018-03-29李涛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总结

李涛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正在转向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创新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深度也日益加深。文章基于目前国内外有关的城市创新研究内容做一梳理和总结,并对区域创新及城市创新的未来研究做一展望。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研究内容;总结

创新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创新战略也不断提出并实践。我国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先后提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强建设创新型城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学者们对于创新的研究不断深入和丰富。

一、创新型城市的提出

“创新”概念的提出源于1934年经济学家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他认为创新、要素和投资是城市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三种驱动力。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推动创新活动的组织网络。根据这个地理区域边界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城市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等不同层次。城市是创新的载体,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城市创新,但对城市创新没有正式的说法命名。2008年 Landry 在代表作《创造型城市》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新型城市”这一概念。

二、国外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创新的最早评价标准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国家制定的研究与开发(R&D;)指标,即认为知识科技是创新的核心。1998年,英国规划大师Hall开始关注城市与创新间的关系,认为地点对创新十分重要,并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并融合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美国学者Florida指出创新型城市的“三T”指标:技术、人才和宽容,这是西方基于创新城市的理解,强调人和文化的发展。而学者们对于创新的研究不断地扩充和延伸,研究区域也从最初的企业开始,逐渐扩展到国家、地区和城市等的大范围并开始对于创新的实证研究。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学者和组织对于城市创新系统及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出现了一些代表作品。对于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包括:James Simmie、J Sennett 和 P Wood 以欧洲五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创新网络、知识和经济等问题还有相关城市区域的路径依赖和创新系统问题。关于城市创新能力,学者们关注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测度。Florida 建立包含創造性劳动力、科技、多样化等角度的创新力指数,评价了美国 81个人口超五十万的城市的创新能力,得出了美国十大最具创新力的大都市排行榜。

三、国内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赵黎明是我国首位提出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的学者。广义创新型城市是基于整个城市的创新氛围。以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为前提,以重视所有企业以技术创新作为基本发展动力为基础,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将创新活动扩展到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狭义创新型城市,强调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指以城市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为前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使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驱动力。综合学者观点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至一定高度,使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驱动力的一类城市。国内对于城市创新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是城市创新空间及组织:创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势必会在国家不断的扩散和推广,这离不开空间的作用,将创新与空间发展模式结合起来是创新系统建立的重要内容。该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创新系统的功能角度、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等方面。郭建科、韩增林、单良认为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支撑环境构成创新空间,遵循知识、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反馈的产学研模式。吕拉昌关注知识的产生源、传导路径和吸引构造与创新环境的协调。李佳洺等认为创新主要受到核心要素、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环境以及支撑条件四个方面的影响,并在城市空间上的映射就构成了包括产业集聚区、科研院所、交通、自然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八大类。二是城市间的创新研究:创新活动在城市间联系紧密,通常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创新集群,城市创新联系促进了城市创新功能的优化互补,促进了城市创新扩大与创新外溢,从而促进形成城市创新都市圈,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主要以都市圈、城市群等连续地理区域或地理上不连续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城市间创新联系。例如隋映辉提出了大城市创新圈的概念。齐晶晶从区位条件、创新主体、创新网络及知识交流机制对创新经济圈进行研究。吕拉昌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城市创新能力及效率:其一,城市创新能力及效率的评价研,中国科技发展研究小组2001年开始每年出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中国省、市、自治区、 直辖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曹勇等人运用 Theil 系数模型、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评价了4个直辖市的创新能力并分析了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学者们还以全国、城市群、都市圈、省域及市域为研究区域测度了城市创新能力,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锡尔系数、熵值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有关城市城市创新能力的研究基本都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2种评价指标体系:1.从系统功能角度论述,如方创琳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城市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指数、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创新指数、城市节能减排与人居环境创新指数、城市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指数 4大类;2.从系统的构成要素论述,如吕拉昌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宏观社会环境4大类。当然,这两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分指标都在两种分类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关系。其二,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格局研究。方创琳等人从自主创新、产业创新、人居环境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四大方面分析了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异特,程叶青、侯纯光、何舜辉分别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全国省域和地级市进行创新能力测度并分析空间格局。谭俊涛等人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分布格局。其三,城市创新能力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学者们认为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具有互馈关系,例如程开明对 “城市-创新-经济”三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创新发挥中介效应作用,通过城市化间接推动经济增长;刘雷通过构建模型对不同省域的城市化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耦合分析。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城市创新能力与信息化和人口质量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国内关于创新的研究成果,就其研究范围的选取来看,包含国家、东中西三大区域、省份、城市群、大都市圈、城市等,且多集中于沿海及經济较发达地区,对于经济较落后地区研究较少,未来研究中应该注重完善。而城市创新研究内容则主要聚焦于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创新效率,城市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城市创新时空动态、城市创新水平响因素及创新能力与城市化的内在关系等方面。目前没有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确定的综合指标,但学者们多从投入产出角度、系统组成要素角度和系统功能角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做一分析。展望未来,为了促进我国创新性国家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体系,加强西方关于创新城城市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比较。此外,各地区应该加强创新相关的统计工作,以便对于当前的创新能力水平做一评价从而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对国家及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M]. Piscataway,NJ:Transaction Publishers,1934.

[2]Landr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3]Hall P G. Cities in Civilization[M]. Lo

ndon: Weidenfeld an Nicolson, 1998.

[4]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2002.

[5]Simmie J,Sennett J,Wood P.Innovation in Europe:A Tale of Networks,Knowledge and Tradein Five Cities[J].Regional Studies,2002(01).

[6]赵黎明,冷晓明等.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郭建科,韩增林,单良.城市创新空间网络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8).

[8]吕拉昌.新经济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人文地理,2004(02).

[9]李佳洺,张文忠,马仁峰,马笑天,余建辉.城市创新空间潜力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杭州为例[J].经济地理,2016(12).

[10]隋映辉.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圈.社会科学辑刊,2004(02).

[11]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

[12]吕拉昌,梁政骥,黄茹.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5(01).

[13]曹勇,曹轩祯,罗楚珺,等.我国四大直辖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6).

[14]方创琳,马海涛,王振波,等.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地理学报,2014(04).

[15]吕拉昌,李勇.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J].地理学报,2010(02).

[16]谭俊涛,张平宇,李静.2001~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与发展过程[J].地理科学进展,2014(04).

[17]程开明.城市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及证据[J].科研管理,2010(02).

[18]刘雷,喻忠磊,等.城市创新能力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6(0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总结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数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孕足月低位水囊引产联合静滴缩宫素的临床观察及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