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晶:我每一部戏都很认真

2018-03-29美亚

南都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晶香港电影周星驰

美亚

得知我要去采访王晶时,朋友圈曾有人打趣:“那个拍三级片的胖子?”

除了与色情电影挂钩,王晶最普世的认知關键词还有:屎尿屁、烂片、低俗。以至于人们看到2017年的《追龙》之质感与节奏时,瞠目结舌,用一句“认真起来的王晶真可怕”,来做总结陈词。这似乎是一句夸奖,又带有一种睥睨式的评判:以前的王晶都不认真、不严肃、不靠谱。

当王晶听到我转述“认真起来的王晶真可怕”这句评价时,面色平静,气定神闲。“有点夸张,这是当时宣传电影的手法而已。哪会有人不认真去拍戏,我每一部戏都很认真。”

彼刻,我们身处他位于香港观塘的公司。外面的大办公室格子间里,只有助理和茶水阿姨两人。王晶解释,这里只是他们香港的办公场所之一。王晶的独立办公室,是公司的风水宝地,坐北朝南,偌大的落地窗能俯瞰维多利亚港,阳光抚浪,船港皆金黄。一眼被这张天然油画擒住眼后,才回过神环顾周遭:素净敞亮,一桌一沙发,黑白灰咖,全然无王晶式喜剧里金灿灿的浮夸喧腾。

和所有在幕前插科打诨的人一样,现实中的王晶作古正经,言简意赅,也并不像一个在喜剧和娱乐场浸淫多年之人,倒像是精明商客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体。二十几年前电影里“胖螳螂”的脸上,并无岁月沉积,甚至更清瘦矍铄些。提到《追龙》当时的喜人票房时,他一边倒水,一边不动声色地说“票房应该有6亿了”。

最终《追龙》以5.75亿的内地票房,成为2017年国庆档的黑马。这个票房对王晶来说确实应该“不动声色”,它只勉强超过《澳门风云》(5.25亿票房),是《澳门风云3》(11.16亿票房)的一半。

但它有另外一层意义:这是王晶北上之后,第一部口碑翻身、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病毒般蔓延的电影。它也不是王晶式喜剧,而是一部全港味的严肃电影:香港导演、香港演员、香港故事。

王晶对《追龙》的叫座又叫好底气十足。“因为这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花了很多时间进去。拍雷洛和跛豪的故事,也是我的一个心愿。这个故事就只能配一个高素质的片。”他给《追龙》打了85分。对曾被诟病得最凶猛的《澳门风云3》,他也打出了70分。

《澳门风云3》上映后,作为集齐周润发、刘德华、张学友、刘嘉玲、张家辉、李宇春等老牌或当红偶像的贺岁片,票房赚得钵盆满盈,但王晶却被冠上了骗钱的恶名。观众甚至觉得,这些大卡司参与王晶的烂片,是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是王晶拖累了他们。

“我做了四十年电影了,对自己的片子好不好心里是很有数的。但是观众们永远不知道,一部电影会有很多客观因素”。王晶说。《澳门风云3》后期制作时,他和另一位导演刘伟强产生了争议。王晶想把成片剪掉15%,但是刘伟强坚持保留全片。“如果剪掉那百分之十五,可能会好很多,但是为了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就没有剪。”

如果不专门翻看演职员表,我们可能不会留意,刘伟强也是《澳门风云3》的导演。而更多人不知道,拍出《古惑仔》、《风云》《无间道》系列的刘伟强,王晶捧了他10年。当年刘伟强在邵氏当机械小工时,王晶就看好他。1983年,王晶找刘伟强给《猎魔者》做摄影助手,刘伟强正式投在王晶旗下后,王晶做了制片人,让刘伟强执导《香港奇案之强奸》、《古惑仔》系列、《风云》、《无间道》。王晶曾经的“最佳拍档”公司,也由王晶、刘伟强、文隽核心组成。

王晶在自传里提过,“我和刘伟强说:‘我希望你愈来愈红,最好红过我,我才有成功感。2002年《无间道》后,他做到了。我很快慰,因为台前幕后我都捧出了巨星,这才是电影圈真正的薪火相传。”

但《无间道》是香港电影的回光返照,从香港本地票房曲线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到香港电影的20年衰荣。1985年,《福星高照》票房(均以港币计算)居第一位:3080万;1994年,《赌神2》跨过了5000万大关,获得了5253万票房。1996年,成龙的《简单任务》到达5752万的票房顶峰。这样的绝顶风光,只因香港电影当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986年到1993年,台湾地区电影市场对西片(外国片)持闭关政策,每部西片只有6—8个拷贝,港片因而独霸台湾市场。光为填满香港和台湾的院线,每年就需要200多部电影,还没有加上跟风的东南亚市场。因此香港不但获得了来自台湾的大量资金,也培养了一批十八般武艺俱全的多面手电影人。王晶就是集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于一体的代表。

好景不长。后来,台湾片商开始集体讨伐香港电影的高价,台湾也开放了西片口,技术更先进、制作更精致的好莱坞电影蜂拥而至,香港电影失去了最大的外埠市场和资金方,庞大的电影产业猝不及防陷入泥沼。加上1997年金融危机,盗版日益猖獗。1999年,香港票房排名最高的《喜剧之王》票房只有2985万,相当于三年前的一半。

在那个时刻,王晶坚守香港,单单《古惑仔》系列就撑足了5年,养活了一批香港电影人。

据说,徐克恩师、香港电影教父之称的吴思远曾这样评价王晶:“90年代后,香港电影逐渐没落,有点本事的人都想找别的出路,只有王晶坚守香港,什么烂片都接,不敢说大赚,至少回本。你们觉得没什么,可他养活了多少没工开的香港人?你们光觉得《无间道》救市,实际真正救市的是王晶。要不是他保留了香港电影的一些种子,现在香港电影早就完蛋了。这对香港电影多大的贡献啊!”

这也许能够解释众多观众的疑惑,为什么一茬茬资深巨星,会冒着烂片的危险,为王晶做票房保证。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王晶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但王晶时代留下的盘根错节,让他在内地市场依旧能靠卡司打天下。

导二代

王晶出身导演世家,叔公王鹏翼是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制片人,1947年,王鹏翼引介王晶的父亲王天林进入香港影视圈。王天林成了TVB的王牌导演,1979年郑少秋版《楚留香》、1983年黄日华版《射雕英雄传》,都出自王天林之手。他也早在1959年就凭《家有喜事》获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

王天林江湖地位显赫,拥趸众多,杜琪峰、林岭东、林德禄,这些日后香港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都是他的爱徒。香港影坛第一代花旦和小生,如李司棋、汪明荃、郑少秋等,也都是王天林一手捧红。

王晶入行和很多香港电影人一样,是子承父业,裹着菲林出生。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上大一时,被王天林引荐入了TVB实习,跟着《欢乐今宵》的剧本部负责人刘天赐学写短剧。

《欢乐今宵》是个和观众互动的娱乐直播短剧,王晶负责写短剧里的笑话,写gag,也就是我们如今说的梗。用王晶自己的话说:“当时许多人看不起这档长寿节目,认为低俗。也许我命中注定一生与低俗有缘。”王晶在《欢乐今宵》写了两年半的喜剧,为他日后的喜剧电影打下了基础。

王晶真正开始踏足影视,是1979年导演了周润发和郑裕玲主演的《网中人》,在香港本土收视第一,TVB更因此剧开始文化输出,迅速占据东南亚市场,《网中人》在马来西亚播出時可谓万人空巷。《网中人》红了之后,周润发跻身一线,得以出演《上海滩》,成就一代经典许文强。而王晶也迎来了《千王之王》电视剧版,从此拉开了自己的“赌时代”帷幕。

王晶踏足大银幕的第一部片,是《千王之王》的电影版《千王对千霸》。主演是谢贤、汪禹、黄杏秀。那时候,方逸华还没有成为邵夫人,谢贤的夫人还是狄波拉,汪禹还没有凄惨离世,黄杏秀还没有嫁给陈百祥。邵氏以垄断姿态傲视全亚洲,香港被称作“东方好莱坞”。 王晶当时则是个24岁的懵懂青年,他与时任邵氏总管的方逸华,在后者的跑车车顶上签下了电影合约。

我们很难想象,王晶当时签下这份电影合约,并无壮志待酬,无光耀门楣之宏愿。他仅仅是因为家中夫人待产,亟需分娩费。他唯一的兴奋点很单纯:能与楚原、刘家良、李翰祥还有他的偶像硬武侠宗师导演张彻同场竞技。

而让王晶成为一代名导的“赌”字,也曾是他深恶痛绝的行径。他自己的母亲就是滥赌成性,亏空家产,他曾愤然在笔下的《网中人》塑造烂赌妈妈邓碧云,来影射自己的母亲。

时势造英雄,从此,王晶与二周一成,与嘉禾、得宝、新艺城、永盛等共同创造了香港电影风云二十年。

赌时代

《赌神》是奠定王晶商业喜剧的里程碑之作,灵感来自于粤语片《非梦奇缘》,他把这个失忆的故事搬到了娱乐场。这部华语影坛的符号化电影,只拍了二十几天。在1989年的圣诞节,获得3800百万港币的香港票房,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

王晶从此成为商业电影票房保证,每一部片都作为院线主推,与吴宇森、成龙对打。他趁热打铁,又拍了《赌侠》《整蛊专家》《赌侠2上海滩赌侠》。由此,王晶与周星驰,一起从香港红到台湾,成为卖座保证。

王晶也在逐步上升的过程中,渐谙商业定律。他认为这是在当时的合作伙伴,向华胜身上学到的:“以前我只是一个浑噩少年,爱拍戏、爱玩,胆子很小,不敢找自己的创意与理想去发挥;与向华胜拍档后,我在他身上学会了很多:效率、决心、不怕困难、不怕冲突。我明白了社会上的森林定律:商业成功的路很窄,不是你挤掉人,就是你被人挤掉。 ”

然而当年第一次做导演的王晶,连大银幕应该几个镜头都不知道。只能硬着头皮拉着父亲王天林去片场坐镇。影片里的武打桥段,也都尽数交给武术指导袁祥仁(袁和平的弟弟)去拍摄。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晶就形成了和顶级武术指导合作的模式。袁和平、程小东、洪金宝都曾是他的制胜法宝。在《追龙》里,他的武打片段都交给另外一位导演关智耀与甄子丹去执行。

在香港商业电影年代,电影都是各司其职,流水线出片。导演不需要整日在片场监工,甚至同时会跑几个片场。如今内地流量们被吐槽的轧戏,20年前的香港导演们,早已熟练操作。王晶工作量最大时,要同时兼顾四五个片场。

“屎尿屁”和无厘头

除了“赌”,王晶的另一个符号是无厘头喜剧,无厘头同时带来“屎尿屁”的低俗。王晶自传《少年王晶》里阐述了“屎尿屁”的由来。1984年,王晶起用新人张曼玉,拍了一部奠定王晶式喜剧的电影《青蛙王子》,票房1800万,是江河日下的邵氏最卖座的电影,也打败了新艺城的《英伦琵琶》。而新艺城是当时香港电影新势力的代表,实力强劲,由麦嘉、石天、黄百鸣、曾志伟、徐克、泰迪罗宾、施南生“七怪”坐镇。

打败《英伦琵琶》后,《青蛙王子》和王晶遭来了新艺城粉丝的谩骂。说王晶的电影cheap又屎尿屁。“新艺城这张招牌的光环,招惹了许多不请自来的拥护者,像一群下雨前的飞虫,又吵又无知,只知拱着有光的地方。”王晶在自传里毫不客气地描述。

在黄百鸣的《新艺城神话—香港电影巅峰时期的纪事》中,的确有提到这群“拥护者”。他们团体名称叫新艺城之友,最高人数达到两万。黄百鸣很自豪地说“电影只要有新艺城三个字,观众不理电影好坏,都会买票来看。”

王晶对屎尿屁三字似乎耿耿于怀:“其实我有十二三年,强迫自己在片子中绝不提屎尿屁三字,但人家一样照讲不误”。内地观众未必知道这三字的源头,但依旧沿袭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因为王晶与周星驰的合作电影里,也离不开一些接地气的梗,还多出了一个“无厘头”。

“无厘头”三个字,从王晶和周星驰合作的第二部戏《整蛊专家》后开始流行。王晶接到向华胜要他拍《整蛊专家》的任务电话时,离电影上映只有5个星期。他手里只有刘德华、周星驰、整蛊专家这几个关键词。

5周后,《整蛊专家》上映,王晶临场急智,把《IQ博士》《哆啦A梦》等日本卡通片中的桥段融进电影。很多不看卡通片的成年观众,不知道《整蛊专家》里的桥段出自哪里,但也觉得好笑,懵里懵懂笑着爆出粗口:“无厘头X!”

王晶在无数公开场合表明过,这其实是粤语里的一句粗口的前三个字,无厘头X的意思就是没有头尾,而这个尾,就是男性器官,是极粗鄙的口头脏话。而如今,它却被内地奉为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喜剧风格。

“宿敌们”

一同创造了《赌侠》《九品芝麻官》《鹿鼎记》等喜剧经典的王晶和周星驰,如今却形同陌路十几年。2013年,王晶参加某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时,还公开说“大家觉得他演技好,都是因为有绿叶吴孟达的陪衬!”

两人交恶的最大说法是,拍摄《千王之王2000》时,周星驰一天片酬高达120万,却在片场与王晶发生创作理念上的矛盾,甚至当场翻脸。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两人之间就产生了嫌隙。王晶与周星驰都是李小龙的粉丝,想合作一部《少年李小龙》。和嘉禾蔡永昌先生谈好后,周星驰三度要求调整自己和王晶的薪酬,分成比从55降低到82,最终周星驰还是放了王晶的鸽子,私下与嘉禾签约拍摄《武状元苏乞儿》,之后两人再无合作。

2017年,王晶发过一条秒删的微博:“如果我可以用尽红颜知己的人际关系,大赚一笔后就视如陌路,利用尽生意拍档资金后,就独占利益与奖项,榨干主创人员的创作意念后,就据为己有,踢人出局,功劳尽归自己。会不会就能赚到更多更多的钱呢?”似乎直指周星驰。

而一向噤声不语的周星驰也回应了:“钱我是喜欢,但我认为电影一定要拍得好才有钱,不是拍部片就有钱。”指戳王晶的烂片痛点。

当我在王晶面前提到周星驰时,王晶一脸波澜不惊,他说:“他做得很好啊,目前还是。就是你喜欢不喜欢他也好,你要承认每个人的成就,他是很努力的一个人,只能这样说。”

在提到周星驰近两年的作品时,王晶用词谨慎:“周星驰这几年也放缓了一点,自己都不导了,《西游伏魔篇》就有点劲道不对,也有他脱离群众的可能性。”

很多人评价说,为何王晶会成为众矢之的,可能与周星驰公然为敌有莫大的关系。在内地,周星驰已经被捧上神坛,是一个不容诋毁的庙堂万乘,是童年记忆里关于香港电影的最大公约数。而王晶与周星驰的公开恩怨,等同于与人民群众的信仰为敌。

王晶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可能会引火烧身的言行,他炮轰的对象除了周星驰,还有许鞍华、尔冬升等同行,他曾经的另一位“宿敌”,也同样拥有众多虔诚信徒。他就是“一代宗师”王家卫。

早年王晶就拍过一部影射王家卫的电影《精装难兄难弟》。在这部片子里,主角叫王晶卫,是一个看不起粤语长片的嚣张导演。他被楚原导演安排穿越回粤语片时代,被要求拍出一部有人看得懂的电影,才能回到自己的时代。

在这部片子中,王晶也为自己安排了角色—跟着王天林四处蹭糖的小学生王星。影片最后,王晶卫和王星说了这么一段话:“你别拍我那些了,你拍你的《赌神》《追女仔》吧,记得在戏中加点屎尿屁的片段。傻小子,你不低俗,怎么显得哥哥高格调呢?总之你就多放点时间在厕所,多坐马桶,以后John Woo(吴宇森)也都会被你打垮的。”

这部几乎不能称之为影射,而是直指王家卫的搞笑电影,至今被影迷们拿来津津有味地八卦,认为这是王晶对王家卫的冷嘲热讽。实际上王晶对王家卫,调侃取乐居多,并不像与周星驰般,有日积月累的无解心结。他对王家卫有着惺惺相惜的尊重。

在我们的访谈中,王晶提到了王家卫。在谈到一部电影有众多客观因素时,王晶强调,如果一部戏的客观条件出了问题,已经拍了一半了,能挽回的余地是不多的,除非你重拍。他顿了顿说:“王家卫经常这样,基本重拍一部,那是他有很大的毅力,我很佩服他。”

王晶也对和王家卫的昔日矛盾做出了解释:因为王家卫拍片通常超时太久,而他和王家卫靠同一个台湾片商的资金开戏,资金都押在王家卫那里,王晶的片子只能压缩成本,质量得不到保证。

这不但触犯到了王晶的切身利益,也从某种程度上侵犯了王晶的价值观:在王晶看来:“这个行业里,就一条死罪,就是不赚钱。”

这是他入行时,“契师父”楚原对他的教诲。而楚原,就是邵氏三大武侠导演之一。但凡从邵氏起家的香港电影人,都会受到邵逸夫商业电影理念的影响。蔡澜就曾向邵逸夫建议“我们可不可以拍十部片,赚九部的钱,去拍一部不赚钱的电影呢”?邵逸夫直接回答:既然十部都赚钱,为什么要拍九部呢?

有了江湖地位和自己公司的王晶,依旧秉承香港商业电影的原则:赚钱。他认为这也是电影得以持续运作的首因:“偶尔赔钱还可以,部部赔,谁理你?就算有自己的公司,你也得有搭档。赔了钱搭档就不和你合作,你一个人路就很难走。就算你是李嘉诚的公司,赔三部人家都不支持你了。”

王晶说这话的时候,充斥着一种无奈,让人不禁揣度,难道拍烂片并非出于王晶的初衷,而是市场需要?难道票房和深度无法兼得?只能靠喜剧去挠市场的胳肢窝?那么《追龙》水准的电影,王晶为何不多拍?

王晶的傲慢

实际上,王晶早年有过这样的尝试,他执导的电影里,自我打分与《追龙》平起平坐的是《龍在江湖》和《至尊无上》。两部都是英雄陌路,不得善终的悲情主义故事。

《龙在江湖》讲的是:古惑仔终究是古惑仔,得不到美人,也做不了大哥,杀了人最终也要偿命。《至尊无上》讲的是:赌徒终归是赌徒,所谓赌运都是饮鸩止渴,最终双雄兄弟反目、妻离子散。

是王晶亲手缔造了赌神的无所不能、叱咤江湖;古惑仔的义薄云天,兄弟断金。可他也曾试图,用这两部严肃片,戳破幻影,唤醒反思。但这两部王晶用心制作、与流行背道而驰的电影,票房平庸。

如果说《龙在江湖》和《至尊无上》的卡司刘德华、谭咏麟、梁咏琪、关之琳,还代表王晶对市场的妥协,那么他后来拍的《笨小孩》,就完全没有考虑市场,甚至他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领导演的酬劳。

《笨小孩》讲述的是一个癌症妈妈和智障儿子生活的文艺片。领先《海洋天堂》10年。叶德娴凭《笨小孩》曾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这也是王晶离奖项最近的一次,他获得了“最佳剧本”提名,最后失之交臂。

王晶对自己无缘奖项似乎存在一种矛盾心态,他曾公开叫嚣:哪个得奖的导演比我名气大?但也曾在自传里聊以自慰,从《笨小孩》之后,他就对奖项心淡了—“这是命”。我们是否可以做一种推测,当王晶发现,严肃电影与文艺片,左不沾票房,右不靠认同后,他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了明确的建构与方向:主打喜剧,主要赚钱。

采访中王晶还提及,现在内地很流行的大女主戏,也曾是他的拿手绝活,他在TVB时期编剧的《京华烟云》,《杨门女将》,导演的《强人》都是大女主戏。

所以王晶言谈举止中,有一种天然的“傲慢”,傲慢在“你们说我烂,我赚钱。你们说我烂,那我的好电影,你看过吗?你们说我烂,你们正在玩的,还不是我玩剩下的?”而《追龙》,也不过是王晶对自己的复制,恰逢时代而已。

王晶的傲慢,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他对电影的问心无愧,这里所说的电影,是电影艺术,是王晶所说的“电影的底”。王晶在内地成立影王朝公司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花了120万,投入产出持平。该片一举斩获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

接着王晶又投了700万,让许鞍华得偿所愿,继续开拍《天水围的夜与雾》,这是一个内地新娘在香港被丈夫杀害的故事。有了王晶的投资,许鞍华找来了任达华,和当时正走红的内地演员张静初来主演。这部片赔了。但王晶还是再投资了许鞍华的《得闲炒饭》,这更是小众的女同性恋文艺片。

从这三部片的投资可以看出,深谙市场的王晶,从决定投资开始,似乎就没想着要赚钱。王晶并不是第一次投资文艺片。他为了给电影保文艺片的“底”,甚至在制作一些文艺片时,坚持不挂自己的名,怕自己的一贯的恶俗刻板印象影响文艺片的口碑。比如吴君如的《四面夏娃》、关锦鹏的《越快乐越堕落》。相比商业片对赚钱的锱铢必较,王晶对文艺片看得很开:“全世界的文艺片都不赚钱的啦,自己口袋里还有钱,可以支持就支持一下吧。如果不能赚钱,就当培养新人。”

许鞍华这样评价王晶:“王晶其实是非常专业的电影人,懂写剧本,懂演戏,能当导演监制,懂得电影市场,是多面手。”王晶自己则说:“我也有做文艺片。但我不是专家。我不认为我会做得很好,我为什么不去支持专家做呢?”

许鞍华的“其实”两个字,和王晶的这段话放在一起,莫不悲凉。

不能溺爱电影

从王晶给香港文艺片托底,就能看出王晶对电影的爱。可王晶曾经在香港访谈节目里说过,如果要赚钱,就不能对电影有爱。我们在采访中又谈论了这个形而上的问题。王晶说“我不能说是爱电影,我是觉得我是电影的一部分,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爱电影是溺爱,每一部都当是自己生的孩子,你不完美就不愿意推出去,那就是溺爱。不能的。比方说《追龙》,如果我很爱,我就会坚持保留150分钟的版本,但是我知道不行。那我会控制爱的程度。”

《追龙》里删掉的那部分,是王晶的香港情怀,“荔园,香港很大的一个游乐场。是我们这个年龄,甚至70后香港人童年的回忆。当时没有海洋公园和迪士尼,大家觉得天堂就是那里。”

这是王晶在采访中流露温情最多的时刻。

王晶对香港,对香港电影还是有执念。他曾担心10年之后,当他所熟悉的那群香港导演演员老去,将进入被内地和亚洲别国碾压的断层。可被问及对香港电影有没有什么期望时,王晶又说:“我觉得我是个特别不重要的人。不需要问我这些,我也没有那么大的责任。90年代我养活很多人,但不能永远这样,我做得足够多了。”

并不知道说这话的王晶,是一种对冠冕堂皇问题的不耐烦,还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的北上生涯其实并不一帆风顺,高票房之下,是十几年的水土不服。“香港人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方说有时候有些我们想用的内地演员,他们会怕有沟通困难,未必会喜欢和我们合作。内地电影人和香港不同。价值观不同,他们会有很多顾虑。很多人有一个圈子,圈子里有很多交情义气。我们比较对事不对人。”

即便如此,王晶还是在内地开展了很多入乡随俗的尝试,比如涉足网剧、培养内地“晶女郎”,与内地演员、导演合作。但他对内地喜剧,依旧是傲慢之态。获得高票房的《羞羞的铁拳》和《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王晶认为自己并不是拍不出来,“但是你看《羞羞的铁拳》难道不觉得尴尬吗?我看《夏洛特烦恼》都尴尬。”王晶反问我。

“我不认为香港的喜剧电影拍不过内地。我觉得,如果现在再有一部《九品芝麻官》,再有一部《唐伯虎点秋香》,一样火。问题是,找不找得到合适的演员。”他说他依旧坚持他的港式喜剧路线,坚信有人爱吃粤菜,不会因为这部分的内地市场而改变。

在采访结束前,我问了王晶一个不太善意的问题:“狄龙曾评价香港一代武侠巨匠导演张彻,说他不该在晚年还坚守自己的硬武侠电影,该顺应时代,悠然下楼梯。您怎么看待这句话?”王晶坦然地说:市场会给出答案,该不该退场。

《追龙》大卖后,王晶的《降魔传》紧接着上映,内地票房9165.1万,豆瓣评分2.9,仅次于王晶评分谷底,2.7分的电影《宝贝当家》。网友说:被《追龙》骗了,年度最烂还是王晶的。我想起了王晶对自己遭受攻击的比喻:大卫当然要攻击柯利亚,他不会去攻击一个小兵。这是一个圣经故事,而柯利亚,是一个巨人。

真的如此吗?

一个半小时的采访,这个7岁通读《水浒传》,喜欢斯坦利·克雷默的喜剧片《疯狂世界》、爱好养马,也喜爱在朋友圈发德州扑克手游记录、历经过时代沉浮俯仰依旧风口浪尖的王晶,展示了他的“傲慢与偏见”,也杂糅立体了一个矛盾的王晶。他认为电影只是赚钱的手段,却又口是心非地践行爱电影之事。

他拍过可以问鼎奖项的艺术电影,却不愿承认生不逢时,强硬地拿票房强调自己的商业性;他依旧在支持香港电影,呵护香港电影的薪火,却在内地的市场大浪潮中,如闭眼坐云霄飞车;他摸不清市场与审美的套路,而我们也摸不清他的套路。

如果没有王晶,你可能看不到这些电影

(附豆瓣评分及王晶在其中的角色):

《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 8.5分/7.5分 制片人

《网中人》8.4分 编剧

《九品芝麻官》8.2分 导演,编剧

《天若有情》8.0分 制片人之一

《一个烂赌的传说》7.9分 制片人

《纵横四海》(电视剧)7.9分 制片人、导演、编剧

《楚留香传奇》(郑少秋版电视剧)7.9分 编剧之一

《赌神》《赌侠》7.9分/7.4分 制片人,导演,编剧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7.8分 制片人

《鹿鼎记》《鹿鼎记2神龙教》7.8分/7.7分 制片人,导演,编剧

《大内密探零零发》7.6分 制片人

《百变星君》7.3 分制片人、导演、编剧

《整蛊专家》7.3 分导演、编剧

《超级霸王学校》7.2分 导演、编剧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7.2分 制片人、导演、编剧

《城市猎人》7.2分 导演,编剧

《小魚儿与花无缺》6.7分 导演,编剧

猜你喜欢

王晶香港电影周星驰
婆媳育儿“持久战”:隔辈亲究竟是爱孙还是误孙?
印尼洞穴艺术:最早的“叙事”记录
兰楠、王晶作品
周星驰愧对贤内助,一句情话求偿7000万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周星驰的较真
没有谁是躺着成为谁的
这笔账怎么算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