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与创新研究

2018-03-29邬旭东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泽民民生问题民生

邬旭东,李 荣

2018年新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如既往发表新年贺词,贺词全面总结了2017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对2018年进行了美好展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最触动人心的是他对民生问题的时刻牵挂。从“为人民谋幸福”的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邓小平,从忠实践行“三个代表”的江泽民,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胡锦涛,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庄严承诺,更是行动指南。回顾走过的97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时间在变,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没有变。回顾中国共产党人民生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既要看到民生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要体味其中的艰辛,更要总结宝贵的经验,尤其是民生思想创新的梳理和总结,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时代民生建设要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创新。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自建党之初,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为此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民生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一)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

毛泽东,一个20世纪世界级的中国伟人,他是一个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人!他是一个为国家走向富强工作到最后一息的人。[1]毛泽东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在他心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他“为人民谋幸福”,被中国人誉为“大救星”。他始终将改善民生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一直强调要关心人民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毛泽东时代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判断历史是否进步,只能同过去相比,不能拿今天去比较明天。1949—1976年的中国,创造出了远远超出过去五千年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总和!相比旧中国的悲惨生活,毛泽东时代的民生,无疑是伟大的历史进步!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就否定他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因为他不仅为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根本的政治经济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且为改善民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富起来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又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同时,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和确立过程中,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当之无愧的也是20世纪中国的世界级的伟人。

第三次复出以后,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判断,他强调:“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声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认为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邓小平民生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切入点,用发展的办法不断解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彰显出对中国人民的生存现状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创我国各项事业建设性局面,使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三)江泽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1989年政治风波后,江泽民临危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正如他自己回忆的那样,对于突然让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他当时说“我担心,我担当不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 但面对中央集体的决定,面对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党同志的信任,他决定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开篇就说:“有人说,江泽民不像毛泽东那样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开国之父,也不像邓小平那样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改革家。人们觉得毛和邓改变了中国,而江却没有。他们说,除了保持社会稳定并享受经济发展的好运气,他对中国的影响力微不足道。上面这些只是假设,而下面这些却是事实。”[4]十六大报告对江泽民主政的13年(1989-2002)进行了评价和总结,报告指出,这13年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中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5]

江泽民对民生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刻揭示了发展、执政与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要特别指出的是,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小康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不全面向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转变,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社会其实质是对民生的全面提升。

(四)胡锦涛: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人们对于胡锦涛的重点关注可能开始于1992年十四大召开后的新任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在会上,江泽民同志是这样介绍的:“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作为来自于徽商故里的胡锦涛,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儒雅、务实、低调与亲民。

胡锦涛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共产党人的权力观,随后民生大幕徐徐拉开,民生建设速度加快。在他主政的10年间(2002-2012),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0.7%,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十年间,几乎每年春节他都是与民众一起度过,在农家拉家常、扭秧歌、包饺子、炒栗子、擂大鼓,他特别关注农业和民生,不但废除了实行整整2600年的农业税,还在农村地区推行医疗和养老保险;十年里,努力解决民众最关心的上学、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现实问题;实行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解困和再就业优惠,提高养老金标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建设的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世界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国,人们在关注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更关注到中国共产党高层实现了平稳交接,习近平,一个魁梧的西北汉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一任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掷地有声的话语,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同志心中的位置。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温暖和打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令人印象深刻,更是充满期待。

从此,他不负众望,一诺千金!把民生作为主政的主旋律,“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他高调反腐,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为民生建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他提出并带头践行八项规定,坚持“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习近平对扶贫攻坚的关注与执着,自2014年所发表的五年新年贺词来看,他一直高度关注社会贫困人群的生活,把脱贫视为其心头最大的政治之一。他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真扶贫,扶真贫”。把全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地带入全面小康,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扶贫开发成效显著,2014年减贫1200万人,2015年减贫1442万人,2016年又减贫1000多万人,2017年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在世界扶贫史上绝无仅有,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

对环境民生的格外关注,已经成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他还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也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短板得到着力补齐;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和“心中播绿”,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全面铺设。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意味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入又一个新的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细细品味2018新年贺词,既可以读懂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可以读懂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民本情怀。

三、重要启示

回顾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中国共产党人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研究,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民生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开始,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毛泽东向全党发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告白,从江泽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人民利益标准,到胡锦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庄严承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突出位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在其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历史责任。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已经充分说明,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经济发展是民生之基。要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民生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办法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8],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奋进中正在变为现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不断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新形势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民生需求热点,聚焦民生工作难点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工作。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奋斗史。传承历史,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脚步铿锵有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就一定能永葆生机活力,国家就能繁荣富强,人民就能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theThoughtofthePeople'sLivelihood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

Wu Xudong, Li rong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ways regards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its objectives, and has been making an arduous exploration for this goal. Reviewing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though each historical perio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s ideas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ts measure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mind, obtaining the fruitful resul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about the thought of Marx's livelihood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s been promoted 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people's livelihood;Xi Jinping

猜你喜欢

江泽民民生问题民生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思想对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