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的慕课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与实践

2018-03-29许丹桂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记忆知识点教学模式

赵 昕,许丹桂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1)

1 互联网趋势下产生的新教育模式

1.1 互联网发展与新趋势

19世纪以来,技术的革新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介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即时沟通与交流的平面,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全球的信息和资讯.根据大数据的显示,从1986年到2007年这20年间,地球上每天信息数量增长了约300倍,特别是信息数字化的程度,从1986年的约20%增长到2007年的约99.9%.例如,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几乎就是一个全球互联网的“备份中心”,谷歌的大规模文件存储系统完整保留了全球大部分公开网页的数据内容,相当于每天都在为全球互联网做“热备份”.也就是说,随着第新一代技术革新的开始,全球信息存储能力大约每3年翻一番.从1986年到2007年这20年间,全球信息存储能力增加了约120倍.而在这样一个快速革新和迭代的互联网时代下,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与大数据的推动,对于教育教学也是个重要的推动力.

1.2 教育在互联网新趋势下的变革

1.2.1 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手段的冲击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表达了对教育的认识:“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向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历朝历代的许多学者都在教育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孔子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思想,而西方的教育学家马斯洛也把教育作为自我实现的需求.

21世纪,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关于教育改革,很多教育学家都做过深刻的探讨和研究,进行过无数次的实验与创新,而这个改变真正发生在2015年.

1.2.2 MOOC的产生与发展

2015年称作“互联网+”的突破的一年,“互联网+”已经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新媒介下的创新.2007年,萨尔曼·可汗建立了非营利的在线“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在这里,观众可以在线收听和学习,慢慢的这种短小又可以随时随地播出的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之,人们把这种在新媒介下引发的学习方式称作MOOC(慕课).

从2010年起,慕课在全球得到了极大地推广,2011年,斯坦福大学将Andrew Ng教授的课程免费发布在网上,有超过10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学习了这门课程,打响了慕课的战役.2012年,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慕课盈利性组织Udacity,紧接着2012年4月,Coursera成立,同年5月,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建了edX,这三个机构合称慕课的三驾马车,在它们的带领下,各个学校纷纷发布慕课课程,2012年——这个重大转折的一年,也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慕课的普及也带来了教学模式方式的转变,对于慕课和传统教学法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下,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都有哪些顺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优势呢?

2 慕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对慕课教学模式的实验调查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在大数据普及化的今天,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公正与中立的.所以,我们也采用实验数据来论证慕课模式的可行性.在2014年美国开展的广泛在线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80%的教育学校开设网络慕课,并且有28%的教育学校认为慕课已经在改变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师方面,通过调查显示,65%的教师已经使用了慕课教学法并从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在国内,笔者通过数据了解到,第四军医大学曾做过实验,校方在2010级随机挑选了84名学生,抽签决定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B组采用慕课教学法,两组都通过同一个教师教授相同的课程.在课后,实验人员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差别很明显,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的A组学生的考试平均分为70.6分,而通过慕课形式的B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为91.5分.在课后对学生做的一组评测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课堂气氛活跃程度的问卷中,B组的评价的好感度也明显的优于A组的评测.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得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即时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教授手法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学生出勤率、接受率、注意力在传统课堂上皆不能持久.笔者通过在线网络问卷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比较差,4%的学生认为接受不了知识,70%的学生认为掌握的一般,只有20%的学生认为接受度特别好.而当教学模式换成了翻转课堂的形式时,所有的学生的接受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2 对慕课的心理机制研究

慕课教学模式下,教学流程需要通过三个步奏去进行:2.2.1 第一阶段,任课教师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课前学习知识的课程,把传统的课程解说结合视频动画进行录制,并上传到网页APP上去,其中包含了讲授的视频,课前预习的书籍,推荐自主学习的网站,课后作业等等,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预习与学习并在课前有针对性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个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人脑的记忆原理.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视频,扩展知识点,而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复习,形成“提取记忆”这个行为.而“提取记忆”能够加强原有的记忆,根据人类的记忆曲线,短暂的忘记再提取记忆有助于更牢固的接受和记忆知识点,所以慕课采用让学生提前学习,在上课时进行复习再次“回忆”,是符合人类记忆曲线的,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2.2 第二阶段,上课期间,任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课前观看慕课课程建立一套严谨的反馈机制,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课前学习的体会,并在课堂上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一些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训练项目,布置训练任务,引导学生了解项目目标与任务进行实践,以期达到复习课下知识点并且与课上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衔接与融合的作用.

2.2.3 第三阶段,课下布置相应的作业,达到学生知识的联通与复习,通过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到课下复习这一整套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符合人类记忆曲线的高效学习方法.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练习—讨论—提问—答疑—点拨—创新—深化—再训练—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学习习惯.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可持续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3 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符合记忆曲线的学习时间

在慕课的录制过程中,都以短小精炼的课程为主要模式,多数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并且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小练习.这种模式是符合人类记忆曲线的高效学习方法.其背后隐藏的心理规律的就是,人类集中精神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超过十分钟后便适应了这项活动,所以应该不断变换花样.时刻让自己的状态保持在“学习区”,而不是懈怠地停留在“舒适区”.

所以,短小精炼的课程以及即时的练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变化,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局面,才是符合人类认知和记忆曲线以及学习习惯的做法.

3.2 教授模式的单一化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混合式学习法

在课程教学中,因为知识点已在课前的慕课视频中习得,所以课堂教学便以多种形式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法去教授,比如前半段,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答疑解惑,中间部分,课堂中通过做实验的方法,使得知识更加内化.后半段,可以采用辩论小队的形式,或者模拟企业项目小组建立学习团队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交流所学的知识心得.

这一个阶段背后隐藏的心理规律是实践学习法是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钥匙,实践学习法是一种高效的多元学习理论,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终将成为教学的重心.

3.3 教授模式的单一化向着高效互动讨论转变

每个人天生都带着自学的能力,在《论语》中,“学”这个字出现了56次之多,而“教”这个字只出现了7次.这说明学比教更重要.被动的教授只能在短时间把知识灌输进去,是我们俗称的“填鸭式的教学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能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智慧的方法论,和一种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能力与兴趣,这样在课下学生才会形成一种固定练习、思索、融会的良性学习方法.

所以在课堂上,“学”比“教”要更重要,必须把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上来,这才是符合人类学习习惯的做法.

4 总结

在理论上,互联网和新媒介的综合运用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教学也在这一新的媒介的影响下会不断朝着更加宽泛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未来技术会如何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慕课教学模式又会如何朝着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扩展出新的领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预测.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隋涌.互联网产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大卫.科罗.视觉符号[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穆胜.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记忆知识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