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凯里学院民族学专业为例
2018-03-29李孝梅
李孝梅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民族人口学最初是以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民族研究服务的。其研究目的是确定世界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的民族构成,确定各个民族的人口数量,研究人口的民族成分构成的变动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数变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人口研究,到80年代末,独立的民族人口学最终形成。
1 《民族人口学》课程开设的意义
民族人口学是一门以各个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与人口学交叉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人口的民族构成。(2)各民族的人口构成。(3)各民族的人口再生产特点。(4)各民族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人口过程。(5)以及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除此以外,《民族人口学》还分析各种因素,尤其是民族因素(包括民族的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不同生存环境)对民族人口数量、素质和构成、生育、死亡、婚姻等的不同作用。
对于民族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民族人口学》,一方面可以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民族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现象和个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有理有据的解释分析。这对于民族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2 《民族人口学》课程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人口学》课程的开设是在2014年上半年,授课对象是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民族文化方向的本科生。当时这门课程是学生们的专业选修课程,学期结束时是以考查方式来进行考核的。在2014年下半年,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民族文化方向的本科生继续在开设这门课程,课程的性质仍然是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是考查。在2014年9月,凯里学院的民族学专业正式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独立出来,拥有正式的 “民族学”专业名称,开始招收第一批民族学专业的本科生,并指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民族学专业被分为两个方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人口学》课程隶属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其课程性质由专业选修课变为专业方向课,考核方式也由考查变为了考试。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方向课程没有正式开设,因此《民族人口学》课程从2015年到2017年没有授课。2017年民族学专业再一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民族学专业去除了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方向,只留下民族学方向,《民族人口学》的课程性质又由专业方向课变为了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也变回了考查。从2016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民族人口学》在第六个学期即大三下学期开设。
2.1 教师参考用书版本陈旧
《民族人口学》课程目前只有教师参考用书 《民族人口学》。该书是张天路编著,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该书使用的绝大多数的民族个案来源于非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从这里可以看出编者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北方少数民族。虽然书中所列举的非西南地区的民族情况,对增加学生的见识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作者很少列举和提及西南地区的民族情况,这使得学生缺乏了解西南地区民族情况的窗口。凯里学院民族学专业的学生都是贵州省内的,他们非常想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民族人口情况,而该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民族人口学》一书是1998年出版的,该书所使用的人口调查数据最迟不超过1998年,比如,伊斯兰教与妇女生育这一节内容,关于穆斯林人口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比例数据、部分伊斯兰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中亚伊斯兰国家人口出生率的变化数据皆是1985年,这就不能及时反映当下的伊斯兰民族人口情况,不能反映伊斯兰民族人口新出现的问题。数据的陈旧对《民族人口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是不利的,对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民族人口的新情况也是不利的。
2.2 学生教材难以订购
因为《民族人口学》一书出版较早,版本较陈旧,需求量不大,因此造成其印刷数量不多,很多书店不再出售此书。由于该书极难购买,数量极少,因此无法把此书当作教材让学生统一订阅,2011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民族文化方向的两个本科班的学生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16级民族学专业本科班的学生也很难南订阅该书。由于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在讲授《民族人口学》理论方法时,只能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授课时间很大一部分被消耗在学生记笔记上面,这就使得教师上课进度缓慢,不能很好地遵照教学进度计划来授课,造成《民族人口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断裂和不完整。教师讲完知识点后等学生记笔记,这也会使得教师讲课连贯性被破坏,造成教师思路片段化。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书写速度的差异,出现了同一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能够记全,有的学生记不全,甚至有的学生记错了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民族人口学》的知识的讲授,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2. 3授课方式、考核模式较单一
《民族人口学》课程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教师讲授、粉笔板书、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方法进行授课,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PPT的辅助教学。相对于PPT教学手段而言,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不能很好地扩展知识信息量,让理论知识变得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民族人口学》课程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的组成有三个部分: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其中,平时作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最容易得分。教师把平时作业的题目布置以后,学生把作业题目往百度上一输,答案很快就能得出,学生几乎不用自己独立思考,只要复制粘贴作业就轻松完成。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网上找作业答案,往往交上来的作业答案几乎一模一样,作业分数相差不大。《民族人口学》课程的期末考核通常采取论文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相应主题,准备一篇2 000~3 000字的论文。学生在写期末论文时,还是习惯性地在网上寻找相关文章,并对这些文章剽窃、摘选或完全复制,上交的论文雷同率很高。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所以《民族人口学》课程的总评成绩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解和把握的实际情况,成绩没有起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衡量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民族人口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和简单化。
2.4 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
《民族人口学》调查方法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课堂对其理论进行讲授,更需要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鲜活的植根于社会现实中的民族人口现象、民族人口数据的获取,是需要学生和教师下到田野点,经过田野调查才能获得的。而《民族人口学》课程全程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对民族人口最新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5 《民族人口学》的先修课程开设不足
《民族人口学》是民族学和人口学的交叉学科,里面不仅有民族学的知识,也有很多人口学的知识、术语、理论。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学习中,从未涉猎人口学理论和方法,所以甫一接触《民族人口学》,学起来非常吃力。例如,《民族人口学》第二章“《民族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中,仅仅是介绍《民族人口学》的研究任务之一“各民族人口的生育和死亡”时,要涉及出生率、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分年龄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终身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差别生育率、人口再生产率、原发性不育率、继发性不育率、生育孩次、总死亡率、特殊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差别死亡率、生命表、平均预期寿命、死亡顺位等人口学的专业术语、理论、计算公式,这对于毫无人口学理论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教师要想把这一内容讲清楚,至少要花上两节课的时间来讲解,但是这又势必影响上课的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不仅如此,教师即使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解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和吸收。笔者所举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民族人口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这种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3 《民族人口学》教学改革对策
3.1 教材的更新和完善
对于《民族人口学》课程开设中出现的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只有一本版本较为陈旧的参考用书、参考用书中的个案以北方民族居多等存在的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自编教材。自编教材中应该吸收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并立足于贵州省和黔东南自治州民族人口,拓展到西南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具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民族人口实例、个案、数据。自编教材的使用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1)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民族人口学》的理论方法,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民族人口实际情况。(2)学生在对实际民族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就一些民族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地方发展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民族工作贡献绵薄之力。(3)学生有了统一教材之后,上课时不仅可以减少抄笔记的时间,而且可以让教师的授课更加流畅和一贯性,加快上课的进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民族人口学》课程涉及民族人口的演变、数量流动、婚姻、生育、性别、年龄等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通过板书讲解,学生对其印象不深,理解不够,干瘪的文字和枯燥的数据表格容易使学生疲倦,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信息量,还能够把乏味的文字、死板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使得教学内容生动易懂,知识形象、感性、具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
3.3 课程考核模式多样化
《民族人口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总评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对知识的实际把握情况,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要对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处理。总评成绩中的平时成绩构成成分应当增加,除了原有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外,还应增加小组讨论得分、学生自主授课得分。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授课的主题,可以提前两周左右的时间告知学生,让学生准备。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讨论的主题、授课的主题,自主查询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阐释和分析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和自主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教学主体,教学主体变成了学生。在学生自主授课时,教师不仅可以指出其资料使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可以就其上课的技巧、教态、板书、PPT、语言表达、内容衔接等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这对于那些想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但又没有教育实习机会(教学试讲机会)的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来说,无异于上了一次微课,得到了一次上课的锻炼,这种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也是有所帮助的。
3.4 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专业赖以为生的根本,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民族学鲜活的实例和个案。但是由于民族学专业的学生是文科生,数据表格的运用、科学的定量分析能力明显不足,这就造成民族学深描中缺乏较为有力的数据支撑,得出的结论较为空乏。而《民族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则正好弥补这个不足。不过,要真正掌握《民族人口学》的理论方法,仅凭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应在《民族人口学》课程设置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性相关的民族人口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某地某民族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际调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对某个苗寨、侗寨、传统村落进行《民族人口学》的田野调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象牙塔,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总之,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社会调查结合起来,而且可以让“教、学”两个环节有机衔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人口学方面先修课程的开设
由于没有人口学理论知识的先期铺垫,学生学习《民族人口学》的内容,尤其是人口学方面的专业术语、理论、公式时,非常吃力,因此,《民族人口学》课程开设之前,应该有至少一门关于人口学理论知识方面的先修课程,只有学生预先掌握了人口学的知识理论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才会轻松得多,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也才会更为理想。
4 结语
综上所述,凯里学院民族学专业的《民族人口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材、讲授、考核、课程设置、先修课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针对以上问题,思考解决的对策,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人口学》课程发挥其对民族学专业发展、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