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视域下滁州职业教育发展探析
2018-03-29陶会平汪立超
陶会平,汪立超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惠互利。每个区域要针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趋势,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强化自身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动力,实现职业教育区域辐射功能。就滁州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要紧紧围绕滁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滁州“十三五”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显得尤关重要。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与配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一种作用与反作用、决定作用和能动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人力、资金和物力的支撑,这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能否规模化、内涵式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调整加快,就业市场对所需的劳动力类型和劳动力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因此,职业教育发展需与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相协调,通过提升专业匹配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优化教学课程体系等内容,来确保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另一方面,根据舒尔茨提出的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理论,个体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了人力资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以及与现代生产方式相应的价值观和态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2]从这个层面来说,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向区域输送高素质劳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故此,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
二、滁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滁州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集中力量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工业强市、新型城镇化、承接合作、优化产业结构五大战略,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生产服务型经济,关注民营经济,围绕产业升级改造,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调转促”步伐,明确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动力、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展壮大现代食品工业高地、打造“环滁皆美”的文化旅游圈、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区域产业金融发展平台等,提升实体经济实力,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滁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滁州市有12所职业院校,其中有9所公立学校,1所民办学校,4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6所省级示范特色学校,共有在校生8万多人。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为滁州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安徽省第三”提供有力的劳动力支撑。同时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建设12个面向滁州市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点,为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提前谋划。
三、区域经济视角下的滁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内职业教育投入规模与区域经济总量不匹配
区域内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多少与区域经济总量密不可分,区域经济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所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理论上来说,区域内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能获得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越多。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按照理论上的逻辑进行的,而是一定程度上呈现不匹配问题。以滁州市为例,2013-2016年滁州市GDP从2013年的109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22亿元,2013-2016年滁州市职业院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从1.3亿到2.3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低于地区经济总量增长。一些职业学校存在着“双师型”教师不足、办学资金不充足、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基础较差等现象。由此可知,滁州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总量不匹配,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学校自身的循环发展受到掣肘,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培养的学生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导致职业教育优势无法体现,弱化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耦合度不够紧密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载体,职业教育作用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办学规模主要体现在院校数和人才培养数上。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高度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内职业院校为其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与技术支持,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决定着技术人才的供给数量和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保障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物质所需,其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故此,要协调区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双向互赢。近几年,滁州市充分挖掘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滁州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度不高,其中多数学校培养的人才集中在中低端技能人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几乎无校问津。无论学校数、人才培养数以及人才输出质量都难以与区域经济需求相匹配,导致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几乎由其他渠道供给而非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难以发挥对区域经济规模扩大的支撑作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科学、合理、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匹配度不够高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专业结构与一定时期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从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专业设置涉及领域过多、过杂,专业布局表面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然而,从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以及未来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来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以滁州市为例,该市是安徽省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达357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为79.5%,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1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22.8亿元,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956元,增长8.8%。2016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58家(其中国家级3家);新增农村合作社538家,达到5628家;新增家庭农场1531家,达到4931家。显然,滁州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设施化、科技化、绿色化水平。目前该市职业学校开设了14个大类专业,40个专业,176个专业点,但仅有1所学校开设与第一产业有关的专业,远达不到农业发展对涉农专业学生的需求,技术型、创新型农业人才的短缺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的瓶颈。
四、滁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投入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的多少对办学规模有着制约性作用。职业教育是立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学校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层面的夯实和发展,都需要雄厚的经费支撑,进而确保区域内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针对此,滁州市要从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首先,落实国家、省、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投入各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调整教育经费配置结构;建立与区域内办学规模和适应区域内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将职业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调整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确保滁州市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省定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其次,职业院校不断走内涵发展,打造特色专业,提升品牌效应,让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认可和支持,争取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款。同时,企业培养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职业院校,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扩大拓宽自身教育经费来源。最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发展,鼓励社会教科研、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减少办学成本。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需要地方经济的大力支持。所以,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时,要将高等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加大统筹规划力度,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逐步增加投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步”。[3]
(二)协调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
规模扩张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但规模发展一定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相匹配,否则这种扩张只能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绊脚石。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准则,“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者,区域经济以人才为基础创造效益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决定职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4]。一方面,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作为支撑,如果职业院校数量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区域内企业的运转效率和生产规模势必受到很大限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居民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教育投入随之减少,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规模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数量存在高度相关性。如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过度超前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区域产业发展无法接纳和使用过多的毕业生,势必导致供需失衡、就业无门、人才浪费。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会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的增长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在人才供应与需求上的平衡状态,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针对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类型以及岗位需求,及时、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未来可能发生的人才需求趋势,优化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安排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衔接
1.拓宽第一产业人才渠道。目前滁州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8.5%左右,而中职院校与农林畜牧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比例仅为1.7%,高职院校仅为0.3%,涉农专业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业转型升级是滁州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培养大量的涉农专业学生是当前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专业设置要以发展现代农业要求进行优化升级,不断增加新型现代农业的专业。
2.优化第二产业专业人才结构。滁州职业院校第二产业的专业几乎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方面,像采掘工业、电力、水能等专业鲜有学校问津,这与滁州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趋势相违背。因此,学校要根据第二产业升级的新需要,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专业,增设新专业,发展急需专业,减少中低端制造专业学生人数,增加高端技能型制造专业学生人数。重点培养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
3.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例。2016年,滁州市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490.1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为215.8亿元。“十三五”期间,三产服务业是滁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将促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创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当前滁州涉及生产性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少,在校生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脱节。因此,要进一步科学设置涉及第三产业专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专业,增加学生数量,增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性。
4.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2016年,滁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39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0.6%,成为拉动滁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令人遗憾的是,滁州职业院校无论在人才培养数量方面,还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都与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趋势的衔接不够。故此,要想达到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职业院校要针对区域内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新型工业基础材料、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产业需求,实行灵活的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机制,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的相对接,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的总量不足的问题,促进滁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inChuzhoufromthePerspectiveofRegionalEconomy
Tao Huiping, Wang Lichao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uzhou ha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specially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re area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Chu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Chuzhou,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timizing the sca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tc.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regional economy; problem;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