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异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衍变理路与机制分析

2018-03-29钱友莲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异群体个体

钱友莲

高校是各种思潮的聚集地,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总体性时未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及异质性,在主导性和主体性之间缺少回流机制,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缺少互动机制,衰减了教育效果。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回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多维性,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分异和空间分异,延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内涵的丰富性

(一)意识形态含义的复杂性

特拉西欲建立能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立论的观念科学,称之为意识形态;在古典时期,意识形态曾被约定俗成理解为虚假、颠倒的意思。马克思从批判的角度提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观点,认可了意识形态具有“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地位。阿尔都塞则正面肯定了意识形态是“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表述体系”[1]。而卢卡奇直接表述了意识形态联结了经济与人类思维,“如果经济是社会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推动人们背后的社会演化的真正的驱动力,那么它必然会以非经济的、意识形态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思想”。[2]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更为形象的表述;曼海姆对意识形态各层意义进行拆分并提出,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比“特殊概念”更深入本体论和认识论。“随着意识形态总体概念的一般阐述方式的出现,单纯的意识形态理论发展为知识社会学。曾经是党派的思想武器的东西变成了社会和思想史的一般研究方法。”[3]恩格斯在给梅林的信中写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4]马克思从历史、阶级分析的角度,赋予意识形态阶级属性,揭露出其被思辨哲学所掩盖的阶级利益与偏见。从意识形态概念诞生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它,“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外延历经衍变,展现出丰富的含义。麦克里兰曾说:“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科学中最难以掌握的概念”;[5]这都说明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

(二)意识形态自身的多维性

肖焕元、陈龙在《社会主义研究》上发表的《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视角及其真实意蕴》中,从批判性视角、阶级性视角和中立性视角三个侧面进行阐述。吴胜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发表的《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一文中,从意识形态的观念科学、哲学批判、唯物史观三个维度进行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颠倒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用照相机的比喻做了形象的批判。“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统治对夺取领导权和巩固阶级统治的作用,打破了唯心史观认知体系中对思想统治超阶级、超历史的神话。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两种分异

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层次性问题不容忽视。21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加剧,世情、国情与党情及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着变化,“我们再也不认为某一特定时期的价值是绝对的,而且我们从此以后再也不会认识不到,规范和价值是受历史和社会决定的。”[7]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因个体性差异,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体认上出现差异。互联网的勃兴,使大学生生存和发展场域拓展到虚拟世界。引起意识形态在时空维度上出现新的分异。

(一)意识形态的主体分异

致使意识形态主体分异的因素,包括因经济条件改变导致的层次化;因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导致的过度市场化;因个体性差异导致的观念体认多样化。

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其“三观”的养成,深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显著影响。 “新社会结构”的出现带来人们经济地位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影响了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体认的层次性。

马克思曾将西方社会诸多问题归于市场化。“更为不幸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进入了中国社会领域,包括医疗和教育,造成了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8]90后大学生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过度市场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思想滑坡现象,导致了功利化、片面化等不良倾向,部分大学生在主观上故意边缘化意识形态;过度市场化催生出货币主义,秩序、合法性等价值目标都消解或转化为能不能及如何用货币进行通约,出现经济增长越快,个人意识形态越复杂的现象。

意识形态作为习得的习性,主客体在特定情境下动态建构。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除师生纵向上的“灌输”外,还有朋辈横向上的参照式学习交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高效率学习心理结构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选择性注意”。[9]大学生因个体差异对意识形态的体认上出现“选择性”。

(二)意识形态的空间分异

互联网技术作为“21世纪图标”,[10]重塑人类交往模式,但网络空间并不是思想的“零度”空间,它是现实世界在虚拟时空中的投射。90后大学生,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移动互联已成为他们生活抑或生命的一部分。空间分异而互联网生活化,虚拟与现实又在意识形态领域界说着新的空间分异。

三、高校意识形态分异的衍变理路

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接受程度具有层次性。“国内学术界很少谈及意识形态的层次性问题。原因是人们通常把意识形态仅仅理解为体系化的理论形式,意识形态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领域和反映程度的差别性就被淡化了。”[11]刘少杰认为,从意识形态信守主体上看,可把意识形态分为总体、群体和个体三种类型,以此为基础,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摆脱意识形态空泛的玄说直接下沉到单个主体现实生活中。

总体意识形态意指某个阶级具有的“整体思维结构”亦即体系化的价值观念,是经过理性思维加工过的系统理论,是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世界观。[12]曼海姆强调意识形态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实质都是群体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群体性社团中包括显性的学生会等社团,也有老乡会等隐性群体,社会学称之为初级群体。它们在目标追求方面有差异,以规章制度、社团目标构建和维持自身认同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认为,每一种社会形态为了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进行生产条件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主要含有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包括种的繁衍和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还包括对劳动者进行意识形态训练,使之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顺从之再生产”[13]。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经历着深刻变化,个体意识形态空前活跃。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遵循总体——群体——个体(个体)——群体——总体的衍变理路,从方向上看,分别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生活化和自下而上的生活化意识形态互相强化的过程。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社会为其合法性寻找基石,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主导性原则。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4]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绩效合法性离不开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支持。我国的国体及《党章》的规定,都具现民主的内容,具有合法性的天然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对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有效灌输,先进理论不但不会自动占领和武装广大工人群众,其自身倒有可能被科学技术及其自身的异化消融和异化掉。”[15]对大学生灌输是使他们自发形成的意识形态,受到指引,从自发性上升到自觉性。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论述过,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者外部的强加灌输。今天,列宁这段话仍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所形成的系列成果,是基于社会实践并被社会实践证实的客观真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主要内容。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服务、管理等方面嵌入意识形态内容,实现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坚持灌输原则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大学生自发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领“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不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16]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大学生面临大量西化思想、腐朽思想的冲击,客观上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地位不动摇,坚决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坚决同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做斗争。

建立在主体真实需要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如果个体意识形态存在的话,理论上有多少个单独的个体,就会有多少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政府和政党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此种意识形态即是主导性意识形态。主导性意识形态一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发挥主导作用,使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把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根据国情,归纳、提炼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重合度越高,社会治理成本就越低,社会发展也会越有序。

四、高校意识形态分异的作用机制

(一)个体意识形态与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

从感性形式上看,意识形态的存在以个人为载体,才更加真实具体。剥离意识形态抽象之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捕捉到丰富的意识形态现象。从意识形态发生机制上和存在形式上看,其他层次的意识形态均以个体意识形态为前提,但并不是说在大学生中间,其他层次的意识形态不起作用,更非提倡个人主义。从意识形态发展演变历程看,个体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形态结合的非常紧密,个体意识形态是在群体意识形态和总体意识形态的引导和主导下行进的。个体意识形态是群体意识形态发生的基础,群体意识形态是个体意识形态发生的场域,在高校中,两个层次间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运行的:个体意识形态体现群体意识形态的状态。无论在社会有机群体中还是在高校群体中,群体本身所拥有的思想观点、行为特征等,和主体之间应有叠合之处;群体意识形态“型塑”着个体意识形态的方向和内容。个体意识形态在养成过程中,有自发的一面,但这种自发是基于主体需要基础上的自发,是在“自觉”引导下的自发。

(二)总体意识形态与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塑机制

总体意识形态多是一种应然存在的宏大叙事,在不同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有总体的意识形态,作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有极大的包容性。党中央通过建立大思政教育格局,运用灌输原则,在尊重主体地位、满足主体需要、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功能意义上,为大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形成普遍的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

高校意识形态是在总体性下发生着的群体性分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前提下的分化;群体意识形态反应的社会现实也应引起总体意识形态的关注,二者相互塑造。在总体性意识形态引导下,思政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认识阶层分化的必然性,激励社会整体向上的意识,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总体意识形态。在当前思想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从引导思想方面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把增强人民对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增强总体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塑造。总体意识形态如果能满足高校群体多样化的文化、心理需求,把外在信仰内在化;同样,高校群体意识形态也塑造着总体意识形态。

(三)现实意识形态与虚拟空间意识形态的互嵌机制

运用嵌入机制均衡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上意识形态,打破二元对立,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新思路。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17]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过剩。大学生一旦缺乏理性,主动拥抱就转化成被动盲从;互联网领域就会呈现出“自由与无序”的话语运作模式,就会影响到作为国家深度安全的意识形态领域。对生活浸淫层度加深的网络已发生异化。在大学生之间,pc终端尤其是手机终端,已成为生活的必需。虚拟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其内容来源及波射的影响,都离不开现实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 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能动的反应不仅改变着现实社会,同时,也被现实社会所改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18]。这同样适用于互联网。现实社会网络化必然造就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映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承载着相应的价值观念。极端情况下,虚拟空间中流动的信息作为价值观念的载体,成为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缺场”的“在场”。由此可见,互联网中的虚拟,是嵌入现实的虚拟,是现实社会中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映射。

个体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中传播的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致使网络信息传播真假难辨,信息把关难度加大。“这是一个数据量大、传输速度快的时代,无论是科技还是人心,都丧失了理性思维的耐性。”[19]部分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而事实甄别力差,加之网络治理能力跟不上时代步伐,如习近平指出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20]要求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定要针对青年特点,倾听青年声音,满足青年需求,并加以正确引导。只有在互联网场域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中国梦,才能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自由与秩序。

猜你喜欢

分异群体个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重庆市臭氧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平泉县下营坊杂岩体分异演化及其成岩成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北京市1989-2010年地表温度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