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2018-03-29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弘扬工匠

叶 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走向世界,部分制造产业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然而,多数制造产业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特别是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以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制造业缺乏的国家很容易被制造业强势的国家控制,强大的制造业是大国经济安全的根基。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寻找振兴经济、促进增长的出路,并重新审视实体产业在国民经济命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一度边缘化的制造业再次获得重视。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就质量而论,不免令人堪忧。据相关报道,有些新楼尚未交付业主就已出现裂缝,刚建好的大桥不到半年就已坍塌,防盗门是“纸夹芯”,奔赴日本购买马桶等怪象层出不穷;各种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充斥着市场,严重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出口国外的商品也多半是以廉价而非优质取胜,虽然产品众多,但是在世界上能拿得出手的名牌却寥寥无几。

2017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又明确提出: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 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1]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要实现中国制造由“重量”到“重质”的突破,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元消费需求,就必须强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提出,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加速把中国制造变成“精品制造”。

二、工匠精神为什么失落: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

我国古代的科技曾长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但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兴起,工厂化机器化等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动因,我们无法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转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也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的理想信念的价值;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个人价值、个性发展,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也重视社会整体价值;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竞争和重视效率,增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但也往往由此而冲击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职业责任感淡化, 造成行为主体的精神迷茫和行为失范,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二)体制缺陷的滞阻

由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健全,主要表现在:在制度上,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不够;在行为上,强调听从、依附上级命令;在思维方式上,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选择意识,创新能力被压制。体制缺陷带来的利益格局的不合理现象,影响和制约着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直接挫伤了人们精益求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主体素质的缺失

我们引进了不少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良设备和管理制度,在岗位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上花费了不少气力,但却始终不得不面对生产效率低下、技能水平差、产品质量低劣、主体缺乏责任感的严酷现实。部分原因在于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主体,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缺乏现代技术条件下发扬工匠精神的技能和素质。

三、工匠精神的现实处境

(一)国情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二元性,当代人中的先进敬业意识与陈腐观念、落后势力同时并存,人们的道德境界、觉悟程度也不平衡。安贫乐道、不求进取、害怕变革、轻视能力和创新等小生产的传统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搞工匠精神建设时,就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敬业精神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直面困难和困境,把社会主义工匠精神的一般特点和最高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在实际中总结规律、探寻途径,逐步使工匠精神建设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落地手段:市场决定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倡导,而是主要依靠市场的打磨。工匠精神得以形成和保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因为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用工匠精神去做产品做服务,是市场逼迫企业必须作出的唯一行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工匠精神”的是市场的制度和体制。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例,它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制度创新。因为早在产业革命之前,英国就出现了大工厂,产业革命背后真正的动力和根源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发生的市场制度革新。因此,要让全社会形成工匠精神的气候,前提是建立一个劳动者愿意提高劳动技能、精益求精的制度环境。

(三)世界趋势:经济全球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的职业范围将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制造业主体要想在当今世界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塑造竞争力,将自身的职业行为日益纳入国际化的外在规范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比拼产品质量。通过传承、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养

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重建社会文化体系的过程,也是构建工业软实力的过程。由于行业协会、学会相对弱小,政府的政策引导往往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换言之,工匠精神的培养既需要企业主体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来买单。具体来说:

(一)完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建立与工匠精神配套的工匠制度。如果每个工匠都能被合理的制度所激励,都能被公正的法律所保护,又何愁没有工匠精神。[2]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企业主体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来进一步激励工匠,引导从业人员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激励政策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等。通过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员工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成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匠。

(二)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认识。对年轻一代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展示提高工匠们的职业尊重,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

(三)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是传承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专业教师要研究和分析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培育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要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弘扬工匠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90后大工匠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工匠赞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