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性探析

2018-03-29曲欣欣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个体生活化

曲欣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最大限度运用好网络这一新时代最大变量,需要把大学生身边“网络”和“文化”这两个最有影响力元素的育人功能发挥好。习总书记提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习总书记还强调,“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如果将这两个元素有效融合起来,在网络育人中添加文化育人的元素,在文化育人中插上网络育人的翅膀,势必更加放大两者的独特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势必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赢得和影响当下大学生。

一、微传播:文化育人的网络搭载

“文化育人”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从早期发源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时期的“自由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到19世纪初出现在美国的“通识教育”,以及我国“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其要旨都在保证学生得到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的相关论述,教育就是文化“内化”和人“文化化”的过程。文化育人,既是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个体的塑造和养成,是将积极的精神、做人之道、处事之法,融合渗入个体灵魂深处,内化凝结为个体的精神气质。[1]文化育人的旨归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一致,文化育人较早就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文化育人的实施,在网络这个新的时空环境中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育人话语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以及个体接受思维和方式的重构。所谓话语(discourse),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纽带、是思想交流的介质。[2]话语是重要的教育工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多从教育话语创新发起。作为一种表征,话语总是与特定的历史和时空相联系,话语总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迭,这其间既有旧话语消逝,也有新话语在生成。[3]文化育人话语在网络时空中也必然面临着改革的趋势。各类新媒体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定制式、推送式信息服务,特别是各类便捷的APP成为人们躲避互联网大量而繁杂信息的避难所,使人们不再长期暴露于铺天盖地的无用信息之中。[4]圈群化生存、个性化定制、碎片化拾取、点对点传播,是95后大学生获取资讯、塑造人格、沟通世界的主要方式。[5]这其中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微”“小”和“快”,人类已步入微交往、微传播、微循环的新时代。[6]新媒体重构了交往时空和交往载体,也带来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变革,微文化也由此乘势而起。文化育人在此背景下应当对文化的宏大内容进行收敛和通俗化处理,将文化意义微小化,将呈现形式短平化,以微传播方式实现快速而精准的送达。

“微”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且赋意广泛,不仅在信息传播领域,在教育、宣传等各方面也都适用,他是既小切口,也是小体现,但渗透的是大意义,起到的是大作用。微时代来临,严肃且缺乏交流的话语体系,使得当下已经适应新媒体生存的大学生感到望而生畏,对教育者缺乏设计话语的“拒载”将是必然结果。微传播所讲究的,是用小的方面达到大的效果,其过程是循序渐进式,特别在通过调动对象主体思维而产生引导和劝服效果方面较为明显。微传播的设计,既有来自传播者的,也有来自受传者的,让受教育对象自我设计教育内容,如此实现的教育过程不仅是单向传播而且做到了双向互动与交流。特别是在各类“圈群式”交往与信息获取环境中,以微传播推进微信息实现微渗透,在微作用中达到大效果,将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微传播的信息体量要微小,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个体接受信息时间较长、空间较小的特点,将一些较宏大的内容作分散化、连续化处理,以实现单次少量信息传播、长期信息暴露的效果;其次是传播信息载体要微小,将文化“大意义”压缩进手机这个小载体所能承载的“小事件”中,从学生关心的事、身边的事入手,通过内隐、含蓄、熏陶等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思考、反思、内省中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

二、生活化:网络育人的文化注入

网络肢解了人们生存与交往的时空,产生了新的空间格局,各种后现代的理论、思潮,以及非主流文化借时空变化而不断兴起,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冲击,网络育人在此过程被发掘出来。所谓网络育人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育人,运用网络平台在形成信息、传播信息方面的独特功效,使教育对象在网络生活中获得教育内容、接受思政教育。自互联网进入之初,一些基础较好的高校就开展了“网络育人”的探索,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应用,加强各类网络平台建设,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平台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网络育人实施,除要大力发挥网络在育人方面的正面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价值是要把网络的负面影响减少控制到最小。[7]网络空间是各类信息活动的天堂,价值观传输往往与信息传播同步实现,一些信念和价值观在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潜入到了个体的大脑,固化为个体的认知,落实在了个体的行为上。[8]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基础。[9]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注重经验论的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即是生活、生长,是经验的改造。[1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日常生活,以生活化的话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2]。95后大学生是网络原居民,以网络为生活空间。面对广大而无形的网络,既然不能把学生喊出网络空间,也难以将不良信息完全赶出网络空间,我们就应当将优秀的文化成果注入学生网络生活的点滴之中。据此,关心关爱学生的各类网络行为,关注关照学生的各类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地开展到学生各类生活空间中。生活是多彩的,也总是多变的,这也是生活作为教育载体而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下95后的学生各类行为多发生或行成于网络空间,将网络育人进行网络空间的生活化考量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创新的深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网络化拓展。针对95后大学生生活场景的变化,将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育人有效结合,既是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也是网络育人的新设计。

基于网络空间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其主题和载体应当是文化。文化是生活多彩的源泉。网络信息千变万花,不断迭代更替,虽然形式多样,其中最为主导应该还是文化,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最为深沉和持久的。文化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潜课程”,既是传统的传承,也是未来的昭示,她是一种无形但却无处不在的教育力量,能够时刻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形塑着师生的心灵。[13]网络育人的生活化,要善于以网络空间生存的学生为主体,以微博、微信以及各类APP应用等互动化数字化媒体为载体,把文化通过网络注入学生生活,不断向学生教育输送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广大在网络空间生活的大学生个体自觉或不自觉接收文化的熏陶,感觉文化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目的与生活化的隐性手段有效融合起来,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功效。生活化的教育还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诉求结合起来,体现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注重关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困惑,让学生不仅感受文化育人震撼心灵的力量,也享受到生活化教育托底的关怀。

三、自信性:文化育人的网络考量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曾提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4]人类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了文化层面的规定。人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模塑了人。[15]人的生存与发展又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下,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比,对个体价值观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给了多元信息生成与传播的空间,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各类思潮、思想、观念在此过程中此起彼伏,诸多带有各类不良倾向且迎合现代社会浮躁表征的非主流文化不断兴起,侵蚀价值判断,渗入精神深处,滋生错误的情感体验以及负面的网络情绪,让一些人不知不觉丧失理想信念,放松道德约束,扭曲价值观念,并将在网络中形成的不良因素带入现实社会。

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推动的主体,既追逐新技术也追逐新文化,并借此体现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网络各类应用掌握最为彻底,网络不良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最能够迅速到位。在网络育人过程中,围绕学生个体四周的,其正面影响的发力点是文化,其负面作用的主要来源也是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和自信程度,是一个人选择和接受的前提。文化与网络虽然同时暴露给青年大学生,但两者对接受对象在接受和理解上所需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网络技术放大了不良文化精准浸染大学生的可能,而主流文化的送达和发生效应却需要接收者的积极作为,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某些小众、非主流的文化得以集结,助推了一些亚文化圈子的形成。这些文化既有舶来品,也有内生品,既有外在强加,也有大学生自我制作出来的。

影响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性建设,网络文化的多元复杂是一个重要关系,当然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由多元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文化虚无主义。这些文化虚无主义,裹挟着“娱乐”“解构”“批判”等所谓的“正作用”“正能量”元素而来,让大量不明真相的人迅速中枪。各类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制造文化现象或网络活动,刻意抹黑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英雄和传统,蓄意制造思想和舆论的混乱,打击国人文化自信,挑战民族自尊,进而形成整体的文化不自信,深度影响作为网络空间主体的大学生。如果文化不自信,何谈文化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培育,是文化育人的前提条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逻辑起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文化自信的培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被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文化力量一旦释放,其对一个人的影响最为持久。

文化育人的实施,离不开受教育者对文化这一教育本体的自信。自信是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是文化育人效果的重要支撑。面对文化在网络空间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既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信仰者也做忠实传播者。要在网络育人中破除虚无主义,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形成文化自信,并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坚强的理想和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化解大学生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文化焦虑,有利于大学生在多种文化冲击中保持文化定力,更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正确向上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文化育人的内存要求。

四、主体性:网络育人的文化要义

主体性(subjectivity)是人的本质性规定,是个体立足社会的前提,体现了人对外在的物与他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16]一直以来,技术或工具对人的主体性既是支撑也是肢解。互联网也同样如此,他拓展了人类的“延展认知”,让生物个体与网络技术实现多渠道的嵌入与融合,帮助个体强化了对自身及外在环境的能动性。从延展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技术是依赖人的主体性而存在,然而技术在帮助人类“延展认知”的同时,却在悄悄地侵蚀着人的主体性。

网络强大的体验快感让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他们的主体性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创造性。在不断更新的技术面前,他们的主体性正面临丧失危机,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及自主行为时刻被技术“绑架”,让“行”不由“心”,让大量的个体在无思考中自然接受外在各类信息,甚至在一些网络活动中被带动、被裹挟从而形成较为负面的影响。随机性获知肢解了整体思维,碎片化阅读抛弃了深刻钻研,使得大学生越发对网络二手三手信息感兴趣,逐渐丧失了对各类信息原貌的探求。思考一旦萎缩,主体性就会萎缩,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就会乘虚而入。如何将网络育人的器物效应与文化育人的根本效应有效融合起来,才可避工具极度扩张下的紧张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育人就要注重平衡技术发展与育人使命的不协调,让大学生既享受网络技术所创造出的各类便捷,也要帮助大学生最大可能地摆脱对技术的依附、对网络的沉迷。现实的人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双重存在物。[17]对器物功能的追求,既是个体的理性行为,也是人的本性,但人与器物主客体关系一旦错乱,非理性的成份必然就会被无限放大。网络育人,既强调要对网络进行充分使用,也强调教育对象主体性要充分实现。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心理学认为,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身份有塑造作用,这样的塑造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在负向方面,表现为丧失性建构,他可能让大学生在越发偏离的道路上形成强烈的主体性认知。比如,长期浸淫于网络亚文化,青年网民可能遭遇主体性迷失的风险。[18]与此同时,大量正能量的、先进的网络文有设计地进入大学生网络空间,改变或塑造了大学生的个体认知或行为,也是个体的主体性建构的主要方面。在这一点上与文化育人所追逐的以及网络育人所反对的内容呈现一定的趋同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不管是作为教育者的主体人,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人,都是共同生活于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人。思政工作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训导和强制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要进一步强化对教育对象的个体生命特征及主体意识的关注,也要进一步放大文化育人的力量,让文化锁住网络空间大学生个体可能面临丧失的主体特性,让工作的过程成为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建构过程,满足受教育者的生存体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此外,要通过文化力量建构一些让大学生膜拜的“虚拟主体”[19],进一步强化文化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召唤作用,让文化渗透的力量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充当起引领和模范作用,以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标杆,进而形塑出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价值观。

On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OnlineCultivationinUndergraduatesEducation

Qu Xinxin

Abstract: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online education are crucial to under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which culture is fundamental while the other is variable.Internet can show its cultural inclusiveness through micro dissemination and its life base demands cultural nourishment.To strengthen education confidence,we need to focus internet on cultural education; to underline entity importance,we should emphasize cultural duty in internet cultivation. All these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internet education.We should deep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undergraduates trend at its core and reform education contents depending on students' demand so that our education can bring up time-required elites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culture;internet;education;association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个体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