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2018-03-29戎渊
戎 渊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共有学生党员187万名[1]。 这些学生党员绝大多数都在高校,因此,要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就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党员越来越多的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7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指出,要创新党员教育方式载体,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确保外出实习、毕业班求职学生党员等流动党员正常接受教育。[2]如何按照这一标准,运用网络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值得深入探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从总体上谈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成果较多。如徐磊、储云峰、赵江的“‘微媒体’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途径微探”[3]和张自强、刘蓓蕾的“手机新媒体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4]等。涉及到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研究也有不少,如张锦福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创新”[5]和徐孝蕾、焦爱华、杨聪聪的“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中的运用研究”[6]。然而,具体到运用手机新媒体进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文章还十分鲜见。孙显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从制度、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利用手机媒体保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提出可以搭建手机媒体平台做好这项工作的设想[7]。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拟就如何具体运用手机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主体的固化和客体(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互动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的主体以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为主,学生党员被视为教育的客体,这种固化的主客体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当前的学生党员基本都是“95”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强烈,崇尚自我,个性张扬”[8]他们一味地服从权威甚至崇尚挑战权威,渴望平等,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基于这样的特点,他们不愿意完全被动的接受教育管理,希望能与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平等对话,在党内生活、党的组织活动、党的建设和党内民主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总体来说,主体意识和互动性需求日益增强。
(二)内容的僵化和学生党员个性化、趣味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高校党员教育以党的基本知识和实时发布一些通知文件为主,这些知识相对来说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语言正统严谨,多以文字为主。这样的内容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来说显得枯噪乏味,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而学生党员受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喜欢彰显个性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他们喜欢独特个性的创意、幽默诙谐的语言、动感跳跃的画面以及能够将图文声形貌结合起来的内容,对个性化和趣味性的要求比较高。
(三)途径的简化和学生党员多样化、时代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最常见的途径有会议、讲座、座谈、党课等,以教育者宣传灌输、学生党员聆听接受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在当今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学生党员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等,海量信息和资源供他们选择吸收,传统教育途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党员的需求了。
(四)功能的弱化和全面从严治党强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轻发展后的继续教育。在发展为预备党员之前,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和考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校学习,集中教育。而对已经发展为党员的学生,面对选课时间的不同、实习见习的制约、求职就业的影响等现实问题,除了偶尔的开会外,继续教育很少开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成为高校党组织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综上所述,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如何运用手机新媒体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二、运用手机新媒体,开展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融合,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越来越多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生活方式深受手机新媒体的影响,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也要因势而新、积极探索与手机新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开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强参与性和高互动性,提高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手机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好互动交流得以实现,他们分别处在手机的两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是相对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关系可以减轻面对面交流的固有戒备和隔阂,有效增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信任,有利于增强教育对象主体感觉,提高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这里,“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亲切、自然,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传统党员教育‘生’灌‘硬’输的做法,特别是主体对客体的教育引导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9]
(二)以丰富内容和齐全功能,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形式于一身,功能涵盖电话、短信、网站、常用的社交软件、特定主题的APP等。施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党员的喜好和使用习惯,通过不同的功能制作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同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以广受众面和高使用率,拓展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党员是“95”后一代,他们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在职业结构上,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10]。在手机普及率极高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手机新媒体用户群。手机新媒体丰富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载体,成为高校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的高效途径。
(四)以方便快捷和实时通信,保证教育功能的常态化
手机因其方便携带、使用快捷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高度依赖的必备工具。在互联网络覆盖面极高的今天,手机新媒体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将想要传播的内容传递到位。这一特性解决了以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受特定时间和空间限制而无法持续、高效开展的难题,学生党员处于不同课时段、实习见习阶段,甚至是求职就业期间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实时接收到相关信息。施教者利用手机多媒体定期开展教育活动,随时随地分享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内容,保证了学生党员教育功能的常态化运行。
三、运用手机新媒体,搭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掌上移动”新平台
前面提到的研究中,孙显水对搭建手机媒体平台做好保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的设想,但是他对于具体如何搭建并没有多做论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手机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搭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掌上移动”新平台。
(一)依托手机实时通讯功能,确保信息沟通及时性
一般情况下,依靠手机电话、短信功能基本可实现与学生党员的及时联系,将需要发布的通知信息,简短的告知到每位学生党员,提醒关注。手机飞信平台,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特别是飞信的文字和语音内容可以像短信、电话一样,无论手机是否连接网络都可以及时接收到通知消息和电话。施教者只要使用手机登录飞信平台,连接网络就可以直接呼叫目标个人的手机,发送想要传达的内容,防止出现使用者不打开平台就接收不到消息的情况,以利于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问题。飞信群聊功能,也可以做到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处一个网络空间,及时沟通信息。
(二)依托手机网站功能,拓展理论教育新空间
高校官方网站涵盖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一般也都包含党建工作专题。但是这些网站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许多红色教育网站只发布信息,功能偏少,缺乏互动,浏览者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交流。二是对浏览情况不能全面掌握,信息发布多而全,学生党员受教情况却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发挥,需要从内容到管理上对红色教育网进行改进。一是丰富内容。网站可涵盖“理论学习园地”“新闻资讯在线”“网上党校”“先锋形象展”“党员互动社区”“党内网站链接”等内容;二是示范引领。在网站展示先进学生党员个人及团体事迹、优秀的教育活动等,既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也让被展示的个人和团队产生自豪感,提高 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强互动。设立“党员互动社区”,可以由所有教师党员、学生党员都能在社区里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悟等等,为学生党员提供表达思想的自由空间,给予话语权;四是注重借力。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红色教育网”“大学生网络党校”等各大门户网站的链接放入网站,扩大教育内容的可选择范围,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五是强化监督。为每一位学生党员设立专用学习账号,通过账号记录学习时间、内容及互动情况等,实现对学生党员教育过程的全记录。
(三)依托手机APP聊天功能,实现日常教育工作常态化
传统条件下,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多以党课、会议、讲座和谈话的形式进行,易受时空限制,形式单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12月到2017年6月,以微信和QQ 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的用户渗透率超过九成,明显领先其他手机应用。[10]这就为我们利用手机新媒体做好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施教者可以通过手机QQ和手机微信的“一对一”聊天功能来解决培养人和培养对象在递交思想汇报、培养谈话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等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更畅通的交流,保障教育活动的持续性。通过手机QQ和手机微信的群聊功能,还可以开展在线语音视频会议、在线党课教育等活动。通过手机微博直播功能,邀请校园名人、资深教师等学生党员喜爱的对象主持直播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障教育活动的常态化运行,让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四)依托手机APP动态关注功能,提高教育工作针对性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高校学生乐于通过手机QQ空间动态、微博动态和微信朋友圈发布所见所闻所想,传达自身讯息,直接反映出个人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施教者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甄别,对症下药,以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提升教育工作效果。
(五)依托手机推送功能,增强教育工作导向性
学生党员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时候,容易出现困惑、盲从甚至是过激行为。施教者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微博客户端,及时发布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信息,并根据学生党员的互动留言,掌握其认知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党员之间也可以互相辩论,及时化解思想问题,防患未然。手机微信公众号、手机QQ空间和手机微博可以将理论性较强、文字篇幅较大的知识和文件等内容,以图片、语音、视频、动漫等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出来,引导学生党员学习、讨论、留言,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党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党员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转化、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以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手机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效果。如,可以将线下的党组织常规活动和主题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和过程在手机新媒体平台发布,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转发、点赞、评论、投票等功能,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六)依托手机应用开发功能,增加教育工作吸引力
除以上几类常见的手机应用外,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党员的兴趣爱好,开发受欢迎的手机应用,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生活查询、风采展示、互动交流等融合在一个手机应用内,方便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针对大学生喜爱网络游戏的特点,开发以党的基本知识为内容的闯关游戏,以红色故事、红色经典、革命战争为主题的对抗联机游戏等,以新颖的形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