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月才子方玮德交游及其诗歌艺术

2018-03-29牛传琦王永兵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意象爱情诗歌

牛传琦,王永兵

诗人方玮德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中坚力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诗坛上崭露头角并颇具影响。英华早逝使得方玮德存世作品并不多,但其才华早已展露无遗,无论是对于新月诗派还是现代诗坛,方玮德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结合其成长、求学、交游等经历,深入探究其诗作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与特色,总体把握其艺术成就,以期对方玮德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

一、交游:出身名门英华早逝

作为“桐城派”始祖方苞的后裔,方玮德自幼泛览四书五经,11岁丧母,祖父方守敦亲加垂教,为其打下坚实的古文根基。稍长,进入桐城中学,兼学英文。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专攻英国文学。1929年徐志摩任教于中央大学讲授欧美诗歌,方玮德受徐志摩诗歌理论的影响,开始用新格律写诗,并与陈梦家、九姑方令孺和表兄宗白华等一道,在南京结成小文会,相互切磋启发,小文会的几个成员,再加上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诗歌的中央大学学生沈祖牟、梁镇、俞大纲、孙询侯和后来为《诗刊》撰稿的在北京的林徽音、卞之琳、孙毓棠、曹葆华等诗人,后来形成了新月派后期的诗人群即第二代诗人群,而陈梦家和方玮德则是这一诗人群中的最为重要的两人,成就可观,影响颇大,闻一多、徐志摩等对其非常赞赏。

深厚的古文功底加上现代新诗思潮、理论的影响使方玮德的新诗创作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期间逐渐进入高峰期并逐渐趋于成熟。此时的方玮德正值青春,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憧憬常常流露于他的作品中,也构成了这一时期他作品的主要基调。方玮德1932年夏于中央大学毕业,是年秋同九姑方令孺到古都北平游赏,住在他的八姑方令英家,在朋友家宴会上偶然得见聪颖秀丽的黎宪初小姐。方玮德对她一见倾心,魂牵梦系,此后怀抱美好爱情理想的方玮德对黎小姐展开了热烈追求,《丁香花诗集》即为黎小姐而作。而黎小姐对他却态度冷淡,不为所动。方还曾写信给自己的九姑方令孺,向她坦露心事,求她做一次自己的“军师”来化解自己心中的愁苦心情。这位翩翩少年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发自自己内心的如汹涌波涛的爱之呼唤,然而他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

短暂的相逢引发了方玮德对于理想爱情的无限憧憬,热烈的追求却得到黎小姐不置可否的冷淡反应,于是求之不得的惆怅和苦闷始终萦绕着方玮德。方玮德和黎宪初见面并不多,尽管方热烈追求黎小姐,黎小姐对于这位潇洒倜傥的年轻诗人也有爱慕之意,但是面对其狂热又不免心存疑虑,所以表现得相对冷淡。加上日本侵华形势的日益严峻,华北地区逐步被占领,北平处于危急状态,黎小姐为避战乱便匆匆回她湖南的老家去了。黎小姐回京之时,方玮德却已应邀去厦门集美学校教书了。分别后的两人只能靠书信往来,传情达意,“在信札里建筑起一种良好的友谊。两人纯洁的爱恋用文字堆砌得日益高深,成了不可一日或缺的恩物。”他们的信写的饱含真挚与深情,其表兄宗白华称他们的信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他们两个都是理想爱情的信徒,在鱼雁往还中逐渐至于精神上的契合,虽皆表示愿意永远相爱,但始终未曾见面,甚至即使不见面也过得去。距离会产生美,自然也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误会或伤害。

在厦门教书期间,方玮德仍坚持诗歌创作和翻译,并结识了谢冰莹、游介眉等人,还一同创办刊物《灯塔》。他曾向谢冰莹袒露过他自己对于黎小姐无法自拔近乎痴迷的爱恋,把黎小姐比作上帝,生命的主宰和源泉,但他自己对于两人的未来却悲观不已,“我和他将来是一幕大悲剧,我明知道她不是属于我的,可是我要热烈地追求,死心塌地的去爱她……”,可见他当时的心情是略带消沉、颓废的。如果爱情之路的坎坷带给方玮德的折磨是精神上的,那厦门湿热的天气和水土的不服则让他的身体备受煎熬。1934年方玮德返回南京,他的九姑方令孺也曾劝他放弃厦门的职业,安心养病。此时黎小姐已被方玮德打动,答应与方玮德订婚,于是方玮德带病北上,途中奔波之苦却让他抵达北平后再次发病,自此总是辗转于不同医院之间。不过这段时间虽然肉体上痛苦不已,但他却与自己心爱的人交游,得以体会到了人间的真爱与美,尽管美好的时光十分短暂,但这给予方玮德精神上以极大的安慰与满足。

1935年5月方玮德终因病情恶化,终至不治而与世长辞。他的爱人黎小姐、六姑等一直在他身边守护,让他在弥留之际被爱包围,这或许是他短暂而凄凉的一生中十分难得的些许慰藉。方玮德的早逝让亲友们悲恸不已,也让学界同人扼腕叹息。方令孺曾写道“玮德的死,不止是我们个人心里极大的创伤,也是这个时代的损失。”[1]6此语诚哉。

二、诗歌风格与特色

作为诗人,方玮德的创作生涯仅延续了五、六年的时间,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就其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风格来看,方的诗作自始便遵循新月派的诗路,讲究格律运用和形式美等的追求,而且他对于李白、托尔斯泰、拜伦十分崇拜,于是也使得方玮德在文学创作中既富浪漫情思又时常关照现实,轻逸潇洒灵动、韵律和谐则是他诗的主要风格。

(一)主题:“爱的理想”

方玮德自幼便才华出众,为人潇洒,性格率真,拥有一颗美丽天真的心灵,在他饱受病痛折磨之际仍乐观处之,有说有笑,和医生打趣诙谐百出。其表兄宗白华称“这真是象征了一个美丽天真的心灵对这残酷世界的超越与胜利。”[3]流露于他诗作中的则是对于爱的憧憬和对美的追求,可以说爱与美构成了方诗作中十分重要的主题。

方玮德的爱首先表现在青年时期对于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他在校期间发表的多首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爱情理想,《丧裳》和《脱逃》便作于在校期间也是可见的最早的诗作。“姑娘,我昨夜偷偷地徘徊在你家门外,/我偷偷地踱进去又踱了出来;/一天的北风正带着雪花儿乱舞,/我抵住风抵住雪在你门外徘徊。”(《丧裳》)从小便缺少温暖的母爱,父爱和爱情便成了少年方的寄托和追求,风雪之中徘徊心中装的是理想的爱人的倩影,少年的羞怯心理也表露无遗。《脱逃》则在斥责中充满关爱,表达了对于女性心理的揣摩和分析,和渴望获得异性的理解与爱慕,表现了对知己的渴求。而在《秋夜荡歌》中则通过“盖妮,你的影子在我心上。/盖妮,你的名字在我嘴上/盖妮,你分明在我的身上。”层层递进,表达出对于心上人的无限爱恋而心上人却又遥不可及的忧伤惆怅和些许凄凉的心境。还有不少作品也有关于爱情这一主题,而他和黎小姐坎坷的爱情经历也给予他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灵感。

除了男女之爱,自然之爱也流露与方玮德诗作中。在《十四行诗一首》中将自己比作一条野河,充满原始的活力与能量,即使闯下过灾祸被人斥责也要冲破一切流向爱的海洋。《古老的火山口》中对于火山喷发时的想象和赞美,“你可知道这美丽是歇了多久?/别再梦想那五千年前的嘶吼/”“你得猜这光采定得不朽”,历史的厚重感与自然力量迸发的永恒光采相交错。在北平西山夕阳下俯瞰紫禁城时所写的《煤山》中也有对于松柏、白杨、长藤萝、五百年的槐树等自然生物的描写,思古的同时表达对于顽强生命力的欣赏,也寄托着自己的青春向上的抱负。而在《我爱赤道》中则更直接地表现了这种对自然万事万物的爱。“我爱赤道。我爱赤道上/烧热的沙子;我爱椰子,大橡树,/长藤萝,古怪的松林;我爱/金钱豹过水,大鳄鱼决斗,/响尾蛇爬;我爱百足虫,/大蜥蜴的巢穴,我爱/……”众多的物象不是简单的罗列,而都是极富活力地表达,更显示出了方对于世间一切所持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自然的爱,这也是他美好心灵和生存观的体现。

方玮德的作品多为情诗,但也有关注社会现实,体现出自己民族意识的作品,饱含家国之爱。《悔与回》中表现的是对于朋友的赤诚和真心认同、鼎力支持,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青春豪情,愿凭信心做拯救曾辉煌繁荣的华夏文明之努力,强烈深沉的民族意识洋溢于字里行间。面对日军对南京下关车站的炮轰,方玮德内心煎熬,写下《问》这首诗。国家遭到蹂躏,自己扪心自问又能做些什么,内心充满不安与焦急,“我真想一刀了结自己,/这一股执着的不争气!”(《问》)显示了拳拳爱国之心,却又无法付诸行动时的自责,于是希望煎熬的日子过得快些,思考人生之意义就该像火柴一样,总得放一次光。“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好友陈梦家要南下宣传抗日,方翻译Gibson的诗《他是走了》以壮行色,并在附言中写道:“区区微命于必要时,亦愿手格一二倭奴。”爱国之情,洋溢其中。

(二)意象:古典加现代

后期新月诗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追求将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化为具体的物象,使其变得直观可感。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序》可以说是后期新月诗派的理论宣言,而这本集子中所选多为抒情诗,陈梦家也表示个人喜欢抒情诗,“抒情诗的好处,就是那样单纯的感情单纯的意象,却给人无穷的回味。”[4]21作为后期新月诗派代表之一的方玮德,其诗作中既有古典意象又有现代意象。

对于中国传统古典意象的钟爱一方面源于方扎实的古文功底,对古诗精华的汲取,另一方面也与新月派一贯的理论主张有关,新月诗派从一开始便致力于“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5],方深受新月理论的影响,进行新诗创作,所以古典意象常见于他的作品中。《一只燕子》中燕子的意象,就是典型的爱情的象征,燕子掠过水面,轻盈地飞行,男女之间的对话,表现的是一对恋人对于爱情的倾吐。燕子最早被视为图腾的文化象征,后来象征爱情和婚姻,一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诗经·国风·燕燕》中便有:“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6]以双燕齐飞表现美好的爱情,方玮德也正是借用了这种美好象征寓意,其中天河的意象也是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具有古典意趣。雁子在古代多被寄予着羁旅思乡之情,在方的《秋夜荡歌》中“八月的天掉下一些忧伤,/雁子的翅膀停落在沙港,/”同样暗含思乡之情和羁旅孤苦之感,同时也有对爱人的惦念,和青年豪情壮志的一面,“露水也笑我心事的狂妄”“落叶太息我模糊的癫狂”,寄予着自己的思绪万千。幽子在古代多指隐士,无论是韩愈的《别赵子》诗中“海上诸山中,幽子颇不无。”还是刘克庄《水调歌头·次夕觞客湖上赋葛仙事》词中“回首愧幽子,隐约海中山。”都不外乎此意。方诗《幽子》中的幽子则是理想爱人的化身,每到夜晚在梦中隔着天河似乎看到幽子,渴望船夫渡她过河,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渴望。

具有现代意味意象也同样见于方的诗作中。在《丧裳》中,“丧裳”这个有古典意味的词却象征着青年爱情的不可得,充满现代气息。大海虽然在古代常被用到,但在《十四行诗一首》中“爱,我要来,你是我的大海”,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彼岸——爱的海洋,凸显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和爱,大海暗含的意义变得丰富。古诗中少有将钥匙作意象的作品,方《海上的声音》中则明显象征着爱情“她给我一贯钥匙一把锁,/她说:‘开你心上的门,让我放进去一颗心!’”钥匙可以打开男女心上的心结,排除顾虑,为男女开启通往甜蜜爱情的最后屏障。

由此可以看出,方玮德的诗受到古诗追求通过意象象征丰富含义、营造独特意境的启发,同时又借助现代新诗的表现手法,传达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将古典意象和现代感情融聚一处,并赋予其现代内涵,同时又丰富了现代诗的意象,开拓了现代诗的意境。

(三)艺术特色

方玮德的诗歌具有既古典雅致又极具浪漫情怀与现代气息,显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规范对他的塑造和影响,他又成长于五四文坛变革的时代,逐渐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等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让他十分理解反对白话文运动的吴宓,吴宓强调知旧才能言新,方玮德作新诗也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熟稔旧诗等中国传统又融汇西方现代技巧理念,形成了他轻逸的风格,古典淡雅的意境,并且十分注重诗歌的诗艺特征的特点,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方玮德表达感情的方式源自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避免感情的过分泛滥和不加节制地直抒胸臆,而更多是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间接含蓄地传达主体感受。如《丧裳》中通过踱步徘徊的动作描述表现主人公焦灼急切的心情,用“缟素的丧裳”来象征其内心的悲伤和孤苦。《海上的声音》中:“成天我在海上找寻,/我听到云里的声音——/要我的心,要我的心。”通过生动的呼喊声,来暗示对于爱人变心的无奈悲伤之感。

在《幽子》中从梦中对爱人的急切渴盼,“我向船夫呼唤:/快摇幽子渡河。”到醒来时“我向自己发笑:/幽子不来也好。”传达的情感含蓄又理性。《微弱》中将对爱人的思念变为向星星和江水发问,不得回答徒留一片沉默在心上。《脱逃》中看似是在斥责,摆出一副铁石心肠的姿态,实则是通过这种方式劝慰对方不要过于纠结和伤悲,流露出自己的不舍、牵挂和无限关爱,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理性自我抑制的。

2.意境。敛抑的表情方式则让方的诗歌有一种轻灵飘逸的意境,同时也与中国传统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追求相吻合,但流露出的情感真实诚挚,显示出方玮德的至情至性。

在《海上的声音》中虽是表现恋人变心的伤感却通过大海、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轻逸超凡空灵的氛围,“成天我在海上找寻,/我听到云里的声音:/要我的心,要我的心。”《幽子》中对于梦境中天河的描写也给人神游万仞的灵动之感。《一只燕子》里选取的飞燕、流星、天河都是轻盈的物象,“爱颗不粘着的心”则代表了所追求的既浪漫又不过分纠缠的爱恋状态,洒脱超逸的气度。

即使在抒发内心的悲痛和沉闷不快时,诗歌也没有陷入感时伤怀的滥觞。《秋夜荡歌》中单纯用忧伤、仓皇、凄凉、癫狂都会让人感觉情绪的低落,氛围的沉闷,情绪的不可掌控,但是不断摇荡中的“我”听到虫子们的合唱,露水笑“我”心事的狂妄,“落叶太息我模糊的癫狂”,“我”虽害相思之苦几近疯狂却是只在大自然的物象中疲倦地摇荡,不致绝望。《一只野歌》则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沉重而有感而发,想象着有一天要杀人放火,描写完火海中哭喊求救的人群,便是“我一把抓住你,/我的大眼睛”,原来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我的大眼睛”,它既是连接梦境和现实的媒介,又具有空灵的属性,让人感受到内心的重负,情绪的释放,释放之后又拉回现实而不致失控,堕入感触肆意爆发的境地。

总之,方玮德诗歌抒情时所创造的意境是轻灵的、飘逸的,乐而不至于肆意张扬,而多以潇洒冲淡来收束。表现沉重也尽量避免进入感伤哀叹之境,情绪的收放张弛有度,适时而收。

3.语言格律。中国新诗在新月派之前并未“规范化”,前期新月的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对新诗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从前期到后期的新月派诗人一直在秉持这一理念进行创作,对于中国新诗贡献巨大。后期新月派仍然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4]17。

方的诗无论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美的追求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选择词语时注重词的凝练和简洁性,不拖沓累赘。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自如,比喻、拟人、想象都十分常见,韵脚的选择也注意符合他表达的情绪,如激昂时多用阳平韵脚,悲切时则用阴平等韵脚注意不同章节之间形式的整齐统一,追求一种建筑美。同时他也十分注意诗歌本身的特点,化用古诗词中的词语来增强诗性、诗意,如丧裳、幽子、灵迹等,有种古典的韵味。在《海上的声音》中通过两节结尾处的复沓“请你收存,/请你收存。”“要我的心,/要我的心。”加强语势抒发感情,有种回环美。《一只野歌》中同样两节结尾处采用复沓形式,给人以情绪的延宕感,收效明显。

但正如陈梦家所言“我们绝不坚持非格律不可的论调,因为情绪的空气不容许格律来应用时,还是得听诗的意义不受拘束的自由发展。”[4]15格律的追求并未成为方表达情绪的障碍,而是对于情绪的诗意化表达运用更加自如,表现出理性的诗意美。

三、结语

方玮德生于世家古文功底扎实,成长于五四中西文化碰撞,文坛变革时代,在中国新诗坛崭露头角,深受新月诗派理论影响,成为新月诗派后期颇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轻逸灵动,陈梦家曾评价道“玮德的诗是我朋友间所最倾爱的,又轻活,又灵巧,又是那么不容易捉摸的神奇。”[4]28方很好地对于中国古典诗文进行继承和借鉴,从中也不难看出桐城派的影子,“桐城派”讲究“文学韩柳,严于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讲究谋篇布局,文字的典雅素洁。他的诗歌意象也集古典与现代于一处,节制理性的抒情方式即是对新月诗歌理论的身体力行,也造就了他特有的轻灵的诗歌意境,对诗性的追求,讲究格律也并未成为他抒情的羁绊,而是在试探中逐渐自如,同时他也有对于诗体形式试验的贡献,如对于“十四行体”的创作。他的诗创作一直是在情感的“放”与“收”之间寻找平衡与和谐。此外,他论诗的文章虽不多,却也有着深刻的见地。

不过他的诗作也同样存在诸多瑕疵和继续提高的空间。如诗歌的内容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力度广度深度等还不够,有时会表现出对于黑暗、沉重现实的逃避,这也常见于新月派后期其它诗人的作品中。意象和情感多较为单纯,意义不具层次性,思想上有时会流露出虚无、幻灭感,而这多源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约在1927年左右或稍后几年初露头角的一批诚实和敏感的诗人,所走道路不同,可以说是植根于同一个缘由——普遍的幻灭。面对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工夫多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了出路。”[7]方玮德正是卞之琳所谓的后一类人,只可惜方玮德才华出众却如一颗流星倏然而逝,否则定会有更多华彩篇章和更加圆熟的诗作存世。对于方玮德进一步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新月诗派的贡献,同时也是研究中国新诗必不可少的一环。

OntheIntercourseandPoemCharacteristicofTalentedWriterofCrescentSchoolFangWeide

Niu Chuanqi, Wang Yongb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etry contribution of FangWeide , the la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moon school", by studying his intercourse and making a close reading of his poetry text, we can find that although his creative career was short-lived, his influence cannot be ignored, he always followed the "ideal of love" rationally to helped him to form his light, smart and free poetic style and realm with his modern and classical imagery. He had his own practices and contributions for the emphasis on poetry characteristics, " Three Beauties Priciple " and the trials of poetic forms advocated by the Crescent School,further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s required for Fang Weide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poetry.

Keywords:Fang Weide; Intercourse; Late-period Crescent School; Poem Characteristic

猜你喜欢

意象爱情诗歌
诗歌不除外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抚远意象等
不谈爱情很幸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