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物流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与对策

2018-03-29李雯雯刘良宏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育毕业生职工

李雯雯,刘良宏

一、物流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部门,已成为本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0余万。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及《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中指出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最高,就业率为96.6%。在物流就业前景喜人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物流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

相比于物流专业毕业的男生而言,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形成了鲜明反差。有新闻报道称,刚大学毕业的吉林籍女孩马玉在京应聘快递,试用两天后遭拒,于是马玉起诉了“北京市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认为其在招聘时存在性别歧视。马玉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目前市场上需求数量最大的是物流操作人员,如报关报检员、进出口操作员、货代操作员、物流客服人员等,工作内容单调枯燥,岗位强调体力劳动[1],很多物流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将女性拒之门外,尤其是女毕业生找专业对口工作时,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往往不得不转而谋其他专业工作。

据实际调查,去年某学院2016届物流管理专业共50人,其中26名女生,在毕业前后的求职过程中,90%的女生均不同程度遭遇到就业困难,普遍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为:应聘的物流企业面对女毕业生,拒绝提供面试机会,即便优秀的女生通过努力争取到了面试的机会,在后续的录用阶段也会被无情地淘汰,相反物流专业的男生,虽然大学期间成绩、表现一般,但因性别优势,在和同班女生竞争的过程中,最后往往都能轻易取得成功。

二、物流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公布2016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765万人。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当下,虽然物流专业就业率高,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仍难逃“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冰火两重天”状况,尤其是物流专业女毕业生。遭遇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实践能力弱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2]。众多学校跟风开设了物流相关的专业,但是由于仅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甚至连基本的物流设备和操作流程都不了解。女毕业生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实战少、无经验,到了工作岗位不能立马上手,以致于纸上谈兵、无所适从。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要。

(二)物流行业高低层次人才需求和供给矛盾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的是懂物流实际操作、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并具备一定的从业证书的高层次专业人才[3],而高校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缺乏实践经验, 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急需的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等,综合素质要求较低,工作条件和环境艰苦,适合体力劳动占优势的男性,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胜任。物流专业女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低层次的操作岗位也不占优势,处境比较尴尬。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狭隘,期望值过高

毕业生当中抱有过时的精英心态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大学学生阶段专业课成绩较男生更为优秀的女生。有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总想一步到位,一味追求环境舒适、待遇优厚、轻松稳定的管理层工作,而女毕业生又相对更“娇贵”,大多不愿意从苦累的基层业务做起,不愿意接受薪资低的岗位[4],不愿意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物流企业工作,宁可在家待业。主观上决定了物流专业的女毕业生就业更难。

(四)女毕业生就业存在各方面的阻力

1.传统落后观念影响。现在有个说法,企业招人“宁选武大郎不找穆桂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女性被惯认为应当在家中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而不是在外打拼,争做“职场女强人”。被贴上“弱势群体”标签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这里要专门提出来谈论的是新实施的“二胎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抛开孕期减员的影响外,女性升级做妈妈后关注重心的偏移也是增加雇主顾虑的因素之一。女毕业生出现群体性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进入婚育期的女性承担着孕育子女的责任,孕产假客观上推高了其所在单位的用人成本。加上今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女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到处碰壁就不足为奇了。

2.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局限。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理差距,故大多数女性的体力和精力都不如男毕业生。尤其是女性思维和男性有明显差异,擅长的领域多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艺术表现等方面,而在抽象逻辑、空间推理等方面明显弱于男性[5]。另外一方面,女性较男性而言,心理较敏感脆弱,尤其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情感起伏等不稳定性,很难胜任压力大、需吃苦的工作。不克服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女毕业生很难在职场站稳脚跟。

3.用人单位关注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以自身利益为上,尽一切可能减少成本。但大多数年轻女性职工,尤其是女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得不面临生育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得解雇女性职工,女性职工产假也有原来的90天延长为150天,这些虽然从法律层面保护了女性权益,但同时也变相让企业更加不情愿招聘女性职工。除此之外,有的行业需要出差或者户外、野外的工作,一次出差可能不止派一个人去,性别的差别会带来很多不便,女性职工一天多出的住宿费至少就要几百元,而出于安全考虑,有女性职工出差公司会避开夜班航线,多出的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法律规定男性退休年龄是60岁,女性为50岁和55岁,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提前10年和5年退休,但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要长。职工退休之后,企业要支付其养老金等福利成本。因此,从长远看,雇佣女性职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综上所述,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会选择尽量规避招聘女毕业生。

4.相关法律法规及生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工会法》等法律都不同程度地针对就业性别歧视作了一些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文件并不完善,过于笼统,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对法律中某些相应条款做进一步的细化与解释。

我国现行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要缴纳生育职工的一切生育费用,包括基本工资和医疗福利,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埋单”,企业“负担”,这就诱导了企业在招聘职工时采用性别歧视的用工态度,阻碍了社会公平与平等就业政策的实现。

三、解决物流专业女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实践能力

作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选用具有专业前瞻性的理论教材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物流操作软件,合理安排实训环节,使实训与教学进度一致,做到“理论学习一个,物流实践一个”[6],在教学过程中增强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其次,高校应致力于积极联系物流企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接,采用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的基层一线去接触、去感受、去锻炼,比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寒假暑假社会实践等,这样毕业生才能对物流工作岗位的要求有直观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在挑选合作企业时,应结合女性物流人才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大型的物流企业,因其分工细化,有助于女毕业生找准自身定位[5]。

(二)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调整就业心态

高校应重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明确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就业发展通道[7]。同时要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邀请知名物流企业家讲座、多举办物流企业与毕业生面对面双向选择的宣讲会、招聘会,引导物流专业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调整消极的就业心态,客观评价自身并准确定位。作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更要有就业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主动适应一线物流岗位需求,愿意服务基层,到偏远地区就业。只有综合素质高,不怕苦不怕累,才具备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新型生育保险机制

我国应完善和细化《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工会法》等法律中有关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条款,明确如若不遵守相关法律条款将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或者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实际可操作性。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填补我国法律中缺少专门的关于就业性别歧视法律的空白。新制定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要针对就业性别歧视明确其判断标准,细化法律规章条款,使该法实施起来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刚刚毕业的高校女毕业生,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对于用人单位对女性进行性别歧视要制定相应明确的惩罚措施,规定其承担相应明确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障部门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为生育的女性提供社会补助和救济,改革女性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由国家给予企业补贴和优惠政策,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女性职工的生育基金应由企业、商业保险业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具体做法可以是:一部分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一定比例向商业保险公司缴纳,作为生育保险基金;另一部分由政府从社会发展福利资金中抽取,两部分共同构成女性职工的生育基金。此外,国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的方式来弥补企业的“性别亏损”。按照企业男女职工的比例征税,对女性职工人数多、比例大的企业降低税收标准,使其获得一定的减税额度,补偿女性在生育、哺乳期的效率损失,从而鼓励企业招聘女性职工[8]。要将用人单位之前承担的过多的职工生育成本转移到国家社会保障上来,减轻职工生育造成人力成本压力,由政府承担起原本缺失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鼓励女毕业生增强维权意识,提升自身素质

在物流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我们发现“仅限男生”“男生优先”的字眼并不少见。作为物流专业的女毕业生不能知难而退,要勇敢地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增强维权意识的同时,女毕业生也要努力为自己争取机会。即便某些物流企业采用各种方式变相拒绝招聘、录用女生,作为女性要沉着冷静,与对方不懈周旋,积极展现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应聘岗位的特殊优势。机会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别人给的,更多时候是自己赢得的。作为物流专业的女生,要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坚定性别平等观念,考取物流专业的相关证书,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生育毕业生职工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