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伴着内涵发展绚丽绽放
——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创建之我见
2018-03-29应安泉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应安泉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但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激荡和价值多元冲击,也对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创新思路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突破,让高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地处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校之一,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加快校园文明创建,提升文明建设水平,不仅可以进一步擦亮三明文明城市品牌,对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论述,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重大论断,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遵循、新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创建实践、推动全局工作。
如何用新思想新理念统揽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校更好发展?笔者以为,学校发展可以体现在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层面,发力点不同成效迥异,即物质建设可以映衬学校外在美观程度,制度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文化建设所折射的是一所学校的品位和追寻的价值,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把文化建设贯穿校园建设和发展全过程,可以提升学校发展内涵,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从而打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高地、思想高地和文化高地。
一、优化环境,创设浓厚文化氛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古人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有着精辟论述。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大部分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校园里,校园环境作为物质文化的承载者所能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要让学校的办学精神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通过物化存在形式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让广大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一)大处着眼,整体规划
“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1]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不仅要有各具特色的建筑、完善的活动设施,更要有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这样才能让广大师生置身其间感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起到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作用。学院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丰富内涵,教育激励”总要求,认真设计构思校园的环境,时时处处凸显文化内涵,使校园建筑、景观设计、花卉苗木等与校园文化有机融为一体,着力打造一个充满园林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的校园环境,让浓郁的人文气息,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莘莘学子健康成长。
(二)细处着手,凸显特色
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要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还要在“小”处着眼,“细”处下功夫,力求突出特色和个性。学院机电系学生宿舍在校园下坡处一角,学生们到校上课经过一段上坡路,原先路边菜地种着各种蔬菜,夏天多蚊虫。学院在进行改造时设置了299级台阶,台阶中间是樟树,两侧是杜鹃、桂花树,路边的林地内种植了樱花等苗木,每当春回大地,这里一片姹紫嫣红,这段台阶从此有了“299登峰路”的美誉,蕴含着教育激励青年学子勇攀高峰的寓义,在学院耳熟能详。“299登峰路”的尽头是朱子文化广场,这里不仅古树葱茏、花香四溢,还能静静欣赏艺术楼内传来的阵阵悠扬琴声,各种场景的巧妙组合让这里成为学院标志性景点,每年毕业季,学子们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把对母校美好的记忆定格在一张张画图中。
二、秉承传统,彰显本土文化元素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个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二者一脉相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学院是三明高等教育发祥地,三明不仅是“闽师之源”,这里还是“闽江之源”“闽人之源”“闽学之源”,也是客家祖地、红军长征出发地和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祥地,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三明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勇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在探索和实践中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文化校园。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学院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按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和现代表达,然后根据校园环境特点,使本土文化与各种雕塑像、文化石等载体有机融合。学院朱熹楼和杨时楼大门分别陈列“观书有感”“程门立雪”裸眼3D屏风,“如梦令”和“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文化石巧妙融入校园,大型雕塑“三明故事文化墙”再现民三明的风土人情,一处处文化景观成为学院新的靓丽风景线。
(二)感悟厚重文化底蕴
学院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把以医者仁心为核心的医学文化融入医药卫生类专业教育中,把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师文化融入师范类专业教育中,把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文化融入机械、轻纺专业教育中,把闽商文化融入经管类专业建设中。天地大课堂,学院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特定的文化现场实地品味本土文化。学生们走进、三明博物馆、沙溪河畔十里文化长廊、三明钢铁厂等地,看实物、听讲解,三明闽学文化、客家文化、城市文明文化、红色文化、“医改”“林改”文化等本土文化,让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院《传承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校园》项目,获福建省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融入活动,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3]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进课堂、进网络,还要融入校园各项活动,让学生们在挥洒青春、绽放激情中传承文化,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开展形式多样活动
学院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努力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调动学生参与的交汇点,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为载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用优秀的中华文化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意识。目前,学院学生活动参与率达85%左右,向善向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凝心聚力的社会新风尚。
(二)塑造校园文化品牌
志愿服务散发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也彰显着城市文明的底色,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加入这一行列。学院共有注册志愿者4145人,有校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一个,二级院系“心光旅”“暖心”“新征程”“朝夕”“人仁”五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占在校生总数的95%以上,为三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各项活动作出了应有贡献,展示了青年大学生风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第四届福建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校园文化是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在实践中转化,提升了学院竞争力。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6%以上,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潜力年度报告(2016)》中,学院发展潜力在全省50多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14位。
精神文明创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助推精神建设只是其中路径之一。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让文明之花伴着学校内涵发展绚丽绽放,就可以为新时代高校建设再上台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黄进.新时期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05):55-5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3]余守萍.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