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阈下高校新闻传播路径研究
2018-03-29薛冬雪沈阳体育学院薛丹阳东北师范大学
薛冬雪 沈阳体育学院 薛丹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年6月,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和中宣部决定在有关高校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全国高校顺势而动,成效显著。习总书记说:“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①新闻传播的媒介形态和传媒方式无时不刻不再发生变化,传统新闻传播路径影响力逐渐弱化,新兴新闻传播路径逐渐占领主要传媒阵地,与此同时各种“新型媒体”路径融合进程加快。高校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由于自身是大学生群体聚集地,信息交汇激烈等特点,高校的新闻传播路径出现了众多新的变化亟待我们进行深入探究。研究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推进作用。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面临着诸多挑战
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是指传媒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所有依托数字化手段的媒介,包含着新闻传播的诸多方面,如传统媒体的发生数字化变革淘汰落后的传播路径,转而使用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终端,自媒体等。新时代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大数据背景下受“自媒体”和“微时代”多种新型传媒共同存在影响的新时代。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当前是以网络为主要新闻传播方式的也不时的更新出新的形态。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越来越依赖手机终端,单个信息辐射多个接收方到现在已经变成以每个人成为新闻传播载体的自媒体时代。当前信息碎片化爆炸型传播,所以新闻传播也不同以往单纯的停留在定时浏览。不同以往,信息传播采用“短小精悍”的方式迅速传播,不仅目的性直接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每个人还在不经意见无时不刻不再接受者新闻的传播。在这个时代中更能体现出新闻传播者的普泛化,自主化,广播化。高校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追赶时代的发展,克服困难不断革新。
不仅当前科技发展催生了新时代新闻传播整体背景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5后,自成长伊始就处于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阶段,对比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更为开放,价值观多元化,对于新闻信息可接受性更强。随着新闻传播逐渐普泛化,大众化,自主化,大学生参与者的“主人翁”逐渐形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受到外界的冲击,作为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一方开始也具有转向“传播者”的倾向和特性。并且从接收效果的角度来讲传统的新闻传播路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效果愈来愈小。高校新闻传播不再单纯的作为媒介,而且是一种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掌握新时代新闻传播路径的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高校传统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特点
(一)高校新闻传播信息大量产生
新时代互联网的技术极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增加传播时间大大缩短,不仅仅是新闻在电脑和不同的移动网络之间可以共享,而且相互之间产生联系进而实现新的交叉共享,在此过又新生大量数据,积累效应形成往复增加。这其中包含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多样信息。对于高校新闻传播来说,这些海量数据都是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偏好筛选过后的有价值信息。海量新闻信息对于新闻传播途径而言要求更高,并且在新闻传播途径革新背后更是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考和再出发的过程。所以,新闻信息大量产生对于以往只有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的高校新闻传播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积极的融入到这一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潮流中,通过高校自带的优势平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广泛精准地传播到大学生的手中、心中、脑中,并且通过编辑和筛选等技术手段同时可以过滤掉不良信息、虚假信息,抵御外来不良思想对高校新闻传播侵袭。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的信息关联性增强
当前社会早就进入了“网络2.0”时代,这一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明显增强。高校大学生作为新闻接受者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不仅仅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同时也通过网络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这样的互联互通让大量数据集成,大量的接受方加入到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通过传播路径的多元化改变从而改变原有的信息内容,把没用的信息传送到大学生手中,将有用的信息淡化和过滤掉。举例来说,以前在只有纸媒和广播的技术条件高校新闻传播的路径就是从学校新闻中心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各个新闻接受方也就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很少产生。而如今,大学生不再只接受学校新闻传播这一个信息源,而是通过互联网广泛接受,在经过各人的转发和传播给其他同学,在进行网状的互联。所以这种相互干扰也会弱化学校新闻传播效果。对于此高校新闻传播要转变工作理念,不应该在单纯以信息的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强调一个价值取向引导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也就是高校新闻传播不仅重视占领新闻传播阵地,更重要的转变工作定位,作为“把关人”的身份去过滤信息和筛选信息顺应时代技术发展大势而为。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实时性”至上
网络技术的实时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优点之一,无论是高校内外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最容易接受高科技新鲜事物的群体,受这一特点影响最深,所以高校大学生对于新闻传播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新闻传播实时性要求不代表对于新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提高,尤其高校大学生群体处在价值观养成的最后时期,对新闻信息的辨别能力还不成熟,所以他们对新闻实时动态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对于新闻背后的形成过程真是程度也并不关注。所以当前很多信息传播将一些虚假新闻在大学生群体中出传播带来了不良影响。诸如“标题党”的频繁出现,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煽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的路径变化分析和启示
(一)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路径方式多样化但是仍然强调效果
新闻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传统的新闻传播在高校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校园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则出现了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账号,学校自己研发使用的新闻传播APP等新形式。传统新闻传播利用文字和图表的方式,进入到动画和视频时代到现在的“直播”时代,摆脱单一黑白进入到色彩时代,听从唯“单一”渠道到现在手机电脑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传统传播路径通常都要经历四个环节,采访、编辑、发行和实现传播到对象,但是现在新闻传播甚至可以直接省去了采访编辑和发行环节,直接从信息的采取到信息的直接传送。举例来说,当前“直播”这种新媒体形式的崛起,大部分高校也纷纷采用,实现对校园大事的直播,直接省去了编辑工作,即时传播新闻消息。对于传播路径的有效性考量,仍然使用阅读量,发行量等统计性量化概念,用以来体现出校园新闻的受众喜爱程度和影响程度。
(二)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新闻传播路径不可全部抛弃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路径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的纸媒等为要代表的传统传播路径完全抛弃,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开创新的传播路径。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导向性,时效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新闻的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信息传受的“门禁”②,传统纸媒仍然有其客观公正的公信力。纸媒在时效性上对于新媒体等方式而言确实有无法企及的劣势,但是纸媒对于纠正受众导向,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信息传播却有着重要作用。精心的筛选新闻并编辑过后,纸媒的新闻传播发挥出影响力最大化实现。高校大学生生群体的舆论导向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纸媒的公信力和信息正确性没有消逝,而且还要继续在高校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此,纸媒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也成为了重要难题还需要相关高校新闻传播工作者进行改进和创新。
(三)占领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利用“微传播”平台挖掘高校新闻传播背后的巨大能量
所说的“微传播”平台就是包括了微信和微博这一类的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也是新闻传播的平台。对于高校创新新闻传播路径来说,不仅要利用这种传播形式,而要注重平台背后所蕴藉的巨大潜在能量。对于每个高校而言,了解自己学校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喜爱偏好,依据其关注的热点创建新闻资讯门户,极大发挥高校新闻传播的服务学生群体的功能。通过平台背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本校大学生关于新闻传播的“用户粘性”,透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和宣传。“微平台”互动性和实时性强,接受和传送速度快,对于重大事件具有即时播报功能,高校也要利用这一优势开展积极引导,处理突发事件。
(四)转变高校新闻传播工作定位,高校应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而非被动接受
当前新媒体进入到高校新闻传播领域之后,高校要利用这些新传媒手段而不是被新传媒手段控制。其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要做的是利用新媒体手段了解学生群体,进而引导学生群体。但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的新闻传播很难即时做到更新和调整,这就会出现一种工作的无效感。针对这个问题,高校新闻传播路径的变革重在改进工作定位先于改进工作具体操作方法。负责进行高校新闻传播的部门做好新闻的制作和筛选工作,高校承担“把关人”的责任,夯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强化大学生自己筛选有效新闻的能力。
四、结语
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给高校传统新闻传播路径带来了危机,同时也给新闻传播路径带来了变革和创新。③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新闻传播路径的探索是必然趋势,要不断经过创新和变革来发展新闻传播路径,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新闻传播路径的多样化,完善高校新闻传播工作,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跃升。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3月26日。
②余秀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革新,新闻大学,[J],2015年第4期,136。
③尹璐,刘博然,祛婷婷,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路径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0期,104。
[1]刘娜.自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
[2]陈坤,李佳.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着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