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型道路研究
——以长治市为例
2018-03-29王俊安
王俊安
(长治市教育学院 基础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据山西国土资源厅公布,山西煤炭资源累计查明储量为2674吨,几乎占有全国1/3的煤炭储量。长治市并不例外,“一煤独大”局面显而易见,最新数据显示,在2018年1-2月,长治市四大支柱行业(煤炭、焦炭、电力等)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88.7%。①数据来自长治市统计信息网,统计分析《1-2月长治市工业经济简析》。但这种局面明显不利于长治市整体经济推进,长治市的发展转型势在必然。
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大背景下,学者的研究与认识不断深化,可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发展模式。第一方面,强调对原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周璞、刘天科等(2017)重点从资源深度挖掘不足的角度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瓶颈性,以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第二方面,是以城市个性化优势为依托,重塑城市产业特色与城市功能。[1]张米尔、孔令伟(2003)认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应当立足比较优势,再造竞争优势[2]。因此,本文将借鉴SWOT分析模式,总结长治市实现向旅游型城市发展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长治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是优势分析(Strengths)、劣势分析(Weaknesses)、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和威胁分析(Threats)的简称,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环境特点,以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结论、发展战略和决策等。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长治市北与晋中地区、南与晋城、西与临汾、东与河北邯郸、河南安阳等相邻,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长治市境内构成“四纵四横”的公路构架,且有王村机场,能够基本满足交通需求。
2.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核心。长治市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在于:(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山脉、高原、盆地等多种地形的组合使得长治的自然景观呈现出多样化与丰富性。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壶关大峡谷秀美神奇,地质资源丰富;漳泽水库中迷人的生态景观和湿地风光与高达70%的森林覆盖率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展现了长治生态旅游的特色。(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长治”,长治市地面古建筑雄踞全国地级市首位;我们所熟知的“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皆发源于此;以上党梆子、潞安大鼓、民间剪纸、舞龙舞狮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潞城甩饼、壶关羊汤、长子猪头肉等特色美食也为长治旅游增添一抹亮色;同时,长治市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场之一,在此地发展出来的“太行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积淀,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自然风景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有利于使游客获得更加全面的旅游体验,拓宽旅游受众面。[3]
3.经济基础优势。目前,长治市已成为成熟型资源城市,经济总量始终居于山西省各地市前列。2017年,长治市GDP达1477.5亿元,位列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太原市),且其GDP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②数据来自山西省统计信息网。在以煤、焦、冶、电等为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发展基础上,长治市正在逐步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劣势分析
1.旅游产业收入同比偏低。尽管近年来长治市旅游业逐步发展,但与太原市相比,旅游产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较弱。[4]
2.缺乏有效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第一,长治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当分散,缺乏整合和联系;第二,资金投入较少,配套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旅游体验一般;第三,没有鲜明的旅游主题和特色,附加产业发展缓慢,缺乏体系性与思路性。
3.专业人才缺乏,管理缺失问题严重。
(三)机遇分析
1.转型迫切性。伴随绿色发展模式的兴起和能源衰竭等问题,煤炭资源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态势转缓,亟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刺激经济发展。
2.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二○○九年十二月一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认为,因此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5]
3.其他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示例。河南省焦作市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城市转型,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其旅游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巨大,被称为“焦作现象”③“焦作现象”指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而且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转型,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这种发展模式对长治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6]
4.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正处在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休闲意识增强、基础设施完善、旅游规划服务改善等因素促使旅游需求迅速增加,为长治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威胁分析
1.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从2010年开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到2015年,该增速已从2010年的10.4%降至6.7%左右。④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我国正处在结构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原有的粗放式的单一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必然会带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形势的下行,影响理性经济人对未来的预期。
2.全国其他省市、境外旅游蓬勃发展。
二、SWOT组合分析与战略选择
综合分析适用于在情况复杂时进行权衡取舍。根据上文分析,长治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弱点、机会、威胁因素同时存在,需进行SWOT组合分析。
(一)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该分析方法将重点放在“内部优势”和“外部优势”方面。由上文叙述可知,长治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旅游产业发展先天优势,也有着特殊时代背景下转型的迫切性要求,将二者结合分析,我们认为,最理想的发展战略即是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的转型。在该过程中,既要把握现有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更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有目标、有条理地进行长治市经济转型工作。
(二)WO战略(弱点-机会战略)
该分析方法强调运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在国家政策支持与转型迫切性影响要求下,可着重弥补长治市旅游发展的弱点。一方面,可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治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完善的旅游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长治市政府可加强监督力度,确保资金的精准使用与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提高长治旅游的知名度,实现长治市旅游收入的增长。
(三)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该方法认为应当通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来减小或规避威胁的影响。例如,尽管其他临近省市旅游业的蓬勃态势对长治市旅游业发展存在威胁,但通过长治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形成自身特色,可以有效减轻同质性威胁,规避威胁因素的影响。
综上可知,我们认为可以将长治市旅游业发展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采用SO增长型战略,发挥长治市旅游发展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同时注重WO与ST战略的兼顾,以机会因素弥补自身弱点,以优势减轻威胁因素,实现长治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具体意见建议如下。
1.政府层面,意识为先。思想是引领行动的重要动力,“如何转型”的第一步是想清楚“为什么要转型”,而政府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的统筹者,应从宏观层面考虑。在加强宣传力度基础上,政府更应凝聚企业、人民、社会团体等的力量,形成支持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旅游发展规划部门,技术为主。相关旅游发展规划部门应当通力合作,从具体层面着手发展旅游业。第一,因地制宜,调查长治市旅游资源情况与现状。长治市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水平。旅游发展规划部门应在突出资源优势的同时,分析个性化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第二,进行专业旅游发展规划,明确长治市旅游产业主题及特色,加强官方媒体的宣传。如设立红色旅游专线、神话之旅、历史文化名城等,同时注重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如增加特色文化纪念品宣传等。第三,大力引进旅游规划人才,推陈出新,熟练运用规划方法,努力创新规划方案。可以与高校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激励创新发展。[7]
3.人民层面,支持为重。应当加强官方媒体的宣传力度,广泛传播长治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如煤炭产业的弊端与衰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等,凝聚共识,积聚力量。同时,经济转型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在改革转型过程中,居民更应当树立大局意识与核心意识。
我们坚信,长治市将逐步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的转型,展现出新的经济发展面貌。
参考文献:
[1]周璞,刘天科,王昊.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思考[J].资源与产业,2017,19(5):9-14.
[2]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9-31+39.
[3]王瑞祥,朱鑫,李玉萍.基于SWOT分析的长治市旅游发展研究 [J]. 山西农经,2016,(13):135-136.
[4]赵志成.长治市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及效益的评价[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3,(13):13-14.
[5]姜艳鑫.“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126-127.
[6]王林峰,黄艳丽,关中美,顾羊羊,张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9):1127-1130.
[7]代嗣俊,董殿文,芦清文.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8,(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