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路径探索

2018-03-29余义兵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办刊学报学术

余义兵

(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池州247000)

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在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生与90年代的后期21世纪初期的短暂繁荣之后便提早开始面对衰退的威胁。2007年,时代集团旗下的Life杂志和老牌电影杂志Premiere在美国本土取消纸质版的发售,2009年8月24日拥有全球销售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宣布破产。全球著名的各大报纸杂志集团正在积极推行新媒体战略,欧美国家期刊业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暗示中国期刊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境。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大数据将会造就全新意义上的学术期刊。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件(教社科[2015]1号)指出:“推动符合高校实际的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高校学报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学报肩负的多重历史使命决定其综合性发展。在现有体制下,如何突破这一局限,该文件明确了改革方向和基本理念:以“业务为纽带、跨学校、跨地区、跨媒体发展,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是大数据时代期刊发展的基本趋势。

1 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困境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学术期刊办刊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术创新模式、学术研究范式、知识形态、知识获取、知识交流以及处理机制的改变给传统的办刊带来巨大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正改变世界,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个性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便捷、多样、准确、及时,而且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学报作为学术传播的平台,受到直接的影响。传统的办刊模式老化、获取信息手段落后、出版过程滞后、审稿方式单一,传统的纸质载体为渠道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大数据正改变学报出版的边界。传统学报传播方式有限,缺乏互动性,不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数字化、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学术发布和传播的平台。高校学报只有积极融入出版大数据产业链和新的出版业态,打破学报传统出版流程,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索适合新环境下学报编辑出版、传播交流的新模式,这是高校学报应对大数据时代和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否则将直接影响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

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报发展趋势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期刊进入了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和集群化发展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发展、集群化经营已经成为高校学报未来发展的方向。大数据对出版业的影响首先是对编辑出版过程的再造。地方高校学报只有在数字化平台中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建立集群化战略联盟,才能共谋生存与发展。地方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存在“全、散、小、弱”等不足。“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等批评不绝于耳。尽管高校有丰富的学术资源、科研资源、学者资源和教育资源等,现行的评价体制以及较为落后的办刊理念很难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单个地方高校学报正是由于出版力量单薄、分散,内容保罗万象,缺乏学科特色,很难做强做大。而且高校学报出版模式传统,基本是采用纸介质出版,出版周期长;纸质期刊发行量小,发行渠道狭窄,只是学报之间的交流;传播速度慢,效果不够理想。这种状况完全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2.1 数字化编辑出版流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改革的方向:“鼓励高校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学术数字出版平台,创新高校期刊出版体制。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形成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数字化是新闻出版的发展方向,高校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高校学报面临的新课题。与迅猛的数字出版相比,高校期刊的数字出版远远落后了。虽然很多学报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但内容单薄,仅是一些常规性介绍和在线编辑系统等,缺少互动、在线服务、超级链接以及网上营销等等,可以说数字化出版才刚刚起步。目前,期刊的竞争已是出版集团与出版集团之间的竞争,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单打独斗”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只有联手组团,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改变办刊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把分散的出版格局重新组合,形成良好的期刊信息服务特色和广泛的读者群体的网上期刊出版群,地方高校学报才能走上“专、大、特、强”出路。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少学报开设自己的门户网站,开通在线采编系统,但大多是简单地将期刊“搬”上网,没能在理解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对新媒体深入研究,从而体现出新性格和新形态。国内期刊在建立新媒体时如果仅仅像过去建立一个简单的官方网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数字出版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亮点。目前,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呈现出内容服务互动化、数字媒体移动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制作方便、成本相对低廉,省去了传统的印刷和装订,节约资源。第二是缩短出版周期,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组稿编辑等都数字化操作,极大缩短了期刊文献的编辑出版时滞。第三是发行便捷,省去了邮寄、运输等过程,读者只需一个联网的终端,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增强期刊的互动性。第四是强大的搜索引擎和超文本链功能,可以瞬间获得更多相关信息。尤其是数字出版的交互形式,带来新型的学术交流方式,也给传统期刊的交流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很多业态和人们的行为模式,传统的纸质出版体系变成了基于网络数字化交流系统,数字化的信息成为主流的信息资源。学术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效率,打破时空限制,学术信息更方便地获取和共享,互动性和协作性更强。因此,传统期刊在编辑出版模式、服务模式也将随着数字化迎来了发展机遇。

2.2 组建学报战略联盟

高校学报的运作模式受到数字化的挑战,期刊编辑、出版和传播等环节,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深刻变革。高校学报数字化不仅仅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稿件采编功能、学术交流功能、编者作者读者互动功能,更要发挥数字化出版功能,走规模化、集成化道路,以适应地方高校学报发展与竞争的现实需要。自2012年8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来,高校学报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学报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积极适应国家报刊改革发展新形势,迎难而上,创新办刊思路,拓宽办刊途径,学报才能获得长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数字化地方高校期刊群是本着自愿原则,组建期刊出版战略联盟,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信任、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放大、增强学术集聚力。利用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打破各高校学报“孤军奋战”局面,推动业务重组,打造共同市场,使集群成员期刊在集群的不同结构中形成不同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做大做强,共同发展,进一步为学报获得长足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高校学报是综合性期刊,研究领域重复交叉、办刊定位不清、缺乏特色、服务落后、管理经营不善、专门人才匮乏。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学报组建期刊群可以突破上述局限性,单打独斗不能做的,依靠期刊群的力量可以实现,这也是数字化带来的发展优势。

(1)资源共享优势。期刊群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协同各个期刊研究优势、信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等,斥为共享资源,扬长避短,共同发力,从而形成高校学报的增长点和发展潜力。

(2)特色品牌优势。期刊群可以充分利用利用成功期刊的影响带动其他期刊成员成长。一流期刊具有学术声誉好、学术质量高、学术影响大等特征,由此带来的品牌价值,品牌影响力、品牌忠诚度。这种特色品牌效应在数字化平台合作中带来更大的学术辐射效应,推动期刊共同发展。

(3)学术竞争优势。高校学报期刊集群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刊群的实力,数字化合作出版又使传统纸质期刊出版走出了局限性,学术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个性化服务以及学术互动模式使得期刊学术成果影响力更强。

3 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集约化、专业化办刊,数字化发展,是处在小而散困境中的高校纸质学报提升层次、办出特色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学报要联合搭建网络平台(网刊),开设专门的期刊检索入口。为确保办刊水平,增强期刊的吸引力、凝聚力,各学报成员要紧密协作,互相学习,整合栏目资源,科学谋划专题,实现专业化办刊。同时实现审稿专家库共享、稿源库共享,互相支持特色栏目、重点栏目,整体性、同步性、实实在在地提高纸质和数字期刊的影响力。走出“一流论文走国外,二流论文投专业期刊,三流论文才给学报”怪圈,走出“全、小、弱、散”的局面。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学术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