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策略的创新
2018-03-29刘妍
刘 妍
(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1],语言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必须使用的载体,辅导员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恰当的话语策略,很有可能会造成教育结果的无效性或者效果不显著。当今的大学教育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信息的日新月异,网络思想与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情绪变化、思想动态已经不再受教师的主宰,而辅导员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这一工作在当前信息繁杂的时代很具有挑战性,而辅导员所使用的教育载体——语言就成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有利武器,所以研究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话语策略选择与创新具有很高的价值。
1 话语策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1.1 话语策略
“话语就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决定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么说的一种无形制约机制[2],所以简单的概括话语就是指“人类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而话语策略则是让话语更为有效的方法或方式”[3],成功地运用话语策略可以提高听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增强交流与教育的有效性。辅导员运用正确的话语策略可以减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话语误差,同时能够强化话语的引导作用,进而提高了教师的话语权,从而提高了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然而高校辅导员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话语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话语不可同一而论。当前很多辅导员所学专业并不是思政教育,非专业出身会导致辅导员不能像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那样传授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界定包含了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必须思考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策略。
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话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通过一定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5],通过文献的研读,笔者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思想政治话语的目的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使用怎样的语言,其目的就是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其次就是在进行这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或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
从以上两者的界定来看,思政教育话语策略的选择和创新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实践,保持着一颗与时俱进的心,积极探索工作中新的话语方式,同时也要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说话技巧,在与学生对话之时该“如何说话”,通过改进和创新说话技巧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辅导员话语策略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回收
2.1.1 问卷调查对象及编制 在本研究中,以安徽和江苏部分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发放调查问卷。大学生和辅导员是受教育和教育者的相对立的主体,从研究对象的主体出发,双管齐下,分别把学生和施教者都考虑在调查范围之内,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这里特此对为什么会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育主体发放问卷,一是让数据更加有说服力,不让问卷成为学生或教师的“一家之语”,从而提高问卷的有效性;二是提高问卷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性指的是虽然是不同的问卷形式和不同的调查对象,但是问卷的题号及对应的内容大致相同,这可以为问卷调查的结果的提供相互的参考。
2.1.2 问卷的构成 问卷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问卷由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构成,发放给辅导员的问卷包括15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选择题主要涉及与学生对话中的寒暄、词汇选择、修辞手法应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使用情况等信息的收集,问答题主要收集辅导员对话语策略本身的认识及应用;发放给学生的问卷与教师问卷相对应,即网络词汇的使用、是否支持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使用、寒暄问候语等使用情况的收集。
2.1.3 样本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共发放500份问卷,其中调查对象是辅导员的有100份,收回100份,调查对象是学生的有400份,收回397份,共收回497份问卷,经过筛选,共有340份学生问卷和100份教师问卷为有效问卷。
2.2 高校辅导员选择话语策略的问题
2.2.1 辅导员对话语策略的认知 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繁琐的业务工作占据了其很多时间,对创新思政教育话语策略并没有重视,甚至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辅导员根本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有效的话语策略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更多的话语内容是固有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生活化的随意性话语,所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话语策略的选择及效果并不明显。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线上教育时主要采用微信、QQ、微博等新兴的通讯软件,进行线下教育时,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等形式,笔者对目前话语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言说性的说教方式,缺少人文关怀。
问卷显示几乎所有的辅导员在进行线上教育时,都使用过QQ、微信等软件中所提供的表情包,进行线下教育时只有32%的辅导员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辅助语言,但是有超过90%的辅导员非常赞同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比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此外近九成的辅导员经常使用“不能”“必须”等词汇,表明态度上的强制性;辅导员对于话语语境的“热身”持赞同态度,比如开场的寒暄和问候语等,但只有约一成的辅导员会有意识地在交流前进行问候或寒暄,这就体现出辅导员在施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
在学生的心中,辅导员一般都是以言说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说教,常常对学生是耳提面命、发号施令,而忽视受教育者是否存在话语权,致使学生与辅导员处于一种对立状态。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只能被动的作为受话者,受教者,学生可能并非听得进去,并非接受这种受教方式,最终结果可能也是适得其反。辅导员的话只是冷冰冰的一段文字,没有温度、没有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并没有情感的输入。其实思政教育就是一种情怀教育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没有情感的共鸣,辅导员的说教方式并未见任何成效。另外,这种言说性、灌输式的话语方式是基于教育的内容,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难以量化的对受教者政治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二,控制话语权,地位的不平等
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方针政策的宣传与传达、文件的传达以及日常管理类的通知等,其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决定辅导员在工作时控制着主要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样使得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学生会直接屏蔽辅导员的语言,或者左耳进右耳出,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作为辅导员其实与已经有认知能力的大学生之间,就地位上其实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平等的关系。现在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考虑到这点,辅导员才更容易与学生达成共识,把学生对辅导员的逆反心理降至最低。
在调查的100辅导员中,只有不到10位辅导员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选择话语策略。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很复杂,大部分的辅导员并非学习语言出身的,甚至对于什么是话语策略也是一无所知,更无从谈起正确的选择与应用正确的话语策略了。
3 话语策略的创新
3.1 词汇的创新
第一,网络用语的使用。
网络用语是当今网络时代的集中体现之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际用语,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很受大学生的欢迎。要想做到与学生全面互通,相互了解、学习,那么必须建立一个和学生共境的话语。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更倾向于在平时工作学习中使用网络用语的辅导员,他们认为会使用网络用语的辅导员在网络时代就有一种地位的平等感,而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使得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共同语言减少,反而通过关注使用网络用语,辅导员还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最近流行什么电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歌曲,使辅导员更有人性化。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生很赞同辅导员在平时的交流教育中使用网络语言。比如,在网络用语的老师对同学的称呼语,可以使用“童鞋”“童鞋们”,仅仅是称呼上的不同,也会让他们感觉到与辅导员的亲近,从而对辅导员的话语更加信任和支持。
第二,使用富有激励性、正能量的词汇。
大学生是一群挥洒青春、热血沸腾的有志青年,他们充满着正能量,所以辅导员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尽量使用一些能够激励学生斗志的语言词汇,就像演讲一样,让他们听了之后深受感染。在他们的心目中,辅导员如同班主任一般,好像任何事情都要管教一番,所以给他们的印象也无非就是严厉的教师形象。高校辅导员善于使用一些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热情洋溢、富于情感的词汇会对他们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肯定、被关心、被帮助、被尊重,让他们有了良师益友,也让辅导员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人生引领者和精神导航仪。
第三,使用幽默的语言词汇。
幽默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如果能把教育的内容以幽默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样可接受性就非常强,但辅导员切记要把握好幽默的度,要注意场合和分寸,过度幽默有损辅导员的形象,使其陷入嬉皮笑脸的小丑角,毕竟辅导员承担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稍有大意就会损害辅导员的形象和权威性。辅导员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的语言是干巴巴的,如果把干巴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适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同时还能缓和教育气氛,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教育和进步。
第四,使用生活化的语言。
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从生活中产生,并为生活服务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尽可能的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词汇,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去倾听和接受,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另一方面,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大学生面临的很多其他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比如学生会受到学习生活这样的现实世界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网络这样的虚拟世界的影响,后者更困扰着当前的大学生,而且更容易让人忽略,然而辅导员能够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把学生从虚拟的世界中解救出来,让学生重新重视学习,重视现实生活。
3.2 内容的创新
内容创新的第一点指的就是辅导员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挖掘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典案例,认真解读有效的网络事件,把要传授的内容以故事、案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第二点指的是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从网络上接收到的观念和学习的知识并不比课堂上要少,他们思想活跃,但辨析是非能力并非很强,加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鱼龙混杂的网络内容,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这时候就需辅导员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上来。
3.3 方式的创新
首先平等的教育理念的树立。在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学生,他们是被教育的主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平台,比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上充分把握自己的话语权,因此辅导员要树立一个平等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听听学生怎么说。在教育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坐下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慢慢切入到所要教育的内容,打开学生的心扉,做一个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
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不妨把枯燥而又干瘪、学生不愿意听的教育内容以案例等方法导入,善于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同时在话语中适当使用与学生寒暄,采用互动交流这种现代化的交际模式。如果是线上教育,辅导员要适当加入QQ、微信表情包,这些微信表情包实际上是注入情感的表达方式,一般在朋友间使用频率较高,适当使用这个有情感的辅助语言,能够营造良好的话语氛围。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通向学生心中的桥梁,它能让学生和辅导员间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平台。
3.4 使用肢体语言和表情包
有情感的语言才会打动学生的心,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辅导员却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充满情感的进行教育。如何进行有情感的教育?辅导员在话语中要注重一些辅助语言的运用,比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量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露出微笑、或者拍拍学生肩膀等动作,这些面对面的表情、手势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辅导员感情距离的设定,有利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另外,如果不具备面对面教育与交流的条件,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及线上教育时,要善于使用表情包。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一种方式,从效果上来看,他在线上交流时的作用和线下教育中的肢体语言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比如辅导员在线上教育时,适当加入QQ、微信表情包,即使没有面对面他们也能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注、关爱和关心,也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他们觉得辅导员虽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并没有扮演一个居高临下、传统说教的人。辅导员要善于把感情这张牌打好,让学生感受到真情实意。
综合使用多种话语策略,根据教育的场合,把握分寸,并且照顾到学生的感受,使用适当的语言词汇,适当的情感投入,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变换说话的内容,使教育的内容具有感染力和活力。
3.5 非语言性语境的改变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在当今时代已经是平等的,教师并不是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地位。当今时代,受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学生也不例外,高校倡导学生本位便有此意。当前大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在他们这样的年纪,接受的网络知识非常多,他们也很想表达,所以更想要一个能够和辅导员对话的平台,同时想要一定的话语权,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语境的改变影响了辅导员话语方式的改变,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辅导员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在网络交际环境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际方式更倾向于线上交际,创新言语交际模式,让这种虚拟交往模式更应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如今,网络很大地影响了给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学生已不是单一地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只要学生愿意去学,十秒之内他就能通过网络找到他的答案,他的思想、他的主体意识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不受控制的形成,自然他们的话语就不代表权威性,所以当今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更要相互学习。这种概念意识的转变有利于辅导员在教育过程话语策略的创新,高校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题,以共同话题为入口做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
4 小结
新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位辅导员应该思考的问题和不断践行的实际工作。结合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目的,辅导员利用思政教育学科理论、网络文化等因素,将传统教育和新型教育因素相结合,并考虑当前学生实际,不断提高说话技巧,创新话语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从内心就对辅导员肃然起敬。然而并非所有辅导员在一开始就能意识语言艺术的魅力,并非所有的辅导员都是善于运用语言,并非所有的辅导员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都会把这些话语策略使用的淋漓尽致。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的的分析和研究,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提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达成,新时代已到来,辅导员更要与时俱进,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及三观的冲击力都是无法估量的,学生通过网络空间或其他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教育者如果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其教育方式不与时俱进,那么学生只会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更加漠视,甚至采取敌对的态度。高校辅导员应使用好语言这个载体,创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让创新性的话语策略把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有效教育之桥搭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