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土家族茅古斯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
2018-03-29秦田宇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方智超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秦田宇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方智超 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是由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能够给用户带来时间上的迅速、空间上的便捷,极大的提升了传播效果。
部分传者由于过度追求媒介技术的传播效果,而忽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特质性和独特性,文化的泛化、文化娱乐化现象明显。在新兴媒介技术的传播下,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本文通过对永顺县实地走访调查所得出数据,对当地茅古斯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作出分析。
一、永顺县及茅古斯舞基本情况
(一)永顺县地理位置与人口概况
永顺县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代管县,位于自治州北部,从地理位置来说,永顺县是中国东部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向西部高山高原暗针叶林转变的过渡带,为云贵高原、鄂西山地黄壤岩溶山原的东缘。
辖区总面积3810.632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7个行政村。2016年,永顺县总人口53.82万人,常住人口44.85万人。
(二)永顺县茅古斯舞传播生态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原始而古老的舞蹈,是土家族为了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从戏剧发生学来说,茅古斯是中国戏曲的一条古根。因此,有些戏曲专家赞它为“中国戏曲的最远源头”。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国家政府的大力帮扶,永顺县茅古斯舞的传播正逐渐朝良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当地进行的走访调查笔者获知茅古斯舞在当地的知晓程度较高。
二、永顺县茅古斯舞保护与传承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茅古斯舞的传承现状堪忧,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茅古斯舞传承与保护的现状有以下特点:
(一)茅古斯舞在当地的知晓程度相对较高
2006年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永顺县正是处于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中。在历史文化传承和当地政府以及民间组织的宣传下,茅古斯舞在当地有着相对较高的知名度。笔者在前往当地发放的问卷调查(2)中得出,当地大约67.66%的人知道并了解茅古斯舞,并且茅古斯舞州级传承人彭英宣老先生表示,“慕名来主动学习茅古斯舞的青年人有很多,我们这里的很多老人小孩都会表演茅古斯舞,我们会教给他们,都是从基本从步伐开始,并且传承教学工作也由各级传承人负责,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二)国家对当地茅古斯舞传播扶持力度较大但不全面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民族文化机理和文化基因谱系的断裂,因此其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出台政策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其民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加之茅古斯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对茅古斯舞的保护传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州级传承人彭英宣老先生说:“从中央到县里都十分重视茅古斯舞,并加以保护。我们土家族聚居区设有专门的传习所(摆手堂),同时传承人由国家拨款进行补贴,省级每月5000元、州级每月3000元,我现在一年的补贴就有26000元了,国家这样做其实为的就是让我们能够将茅古斯舞传承下去。”
虽然国家为当地茅古斯舞的传承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但从现状来看,传承队伍处于萎缩状态,后备人才仍然不足,更是急需对茅古斯舞做体系化的对内宣传工作,以期待尽可能的增强当地的文化认同感,为保存和传承茅古斯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存在商业化使文化变异现象
通过与当地非遗办副主任交谈,笔者了解到永顺县辖区人流量较大的芙蓉镇、老司城等景区都设有茅古斯舞表演项目,但景区里的表演与原始村寨的表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与原始的茅古斯舞相比,景区的更加简单,缺少其独有的韵味。茅古斯舞作为当地一项极富感染力的特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被作为向外来游客展示本土文化的表演项目,必然需要将商演中的茅古斯舞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额外的加工以迎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同时也删减了部分与生殖崇拜有关的舞蹈内容。例如过去的茅古斯有一个耍神棒的场面,扮演毛古斯的人每人配备一根一尺多长的粗木棍,上面以草绳缭绕,顶端染成红色,系在下腹,象征男根,称为神棒。演出时茅古斯以神棒为主要道具,夹在胯下,奔赴呼叫,模拟的做爱动作非常常见,而现在已基本不再表演。
在商业逻辑下,大众传媒一方面在努力回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播,同时更倾向于将意义复杂、存在多元解读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各种“加工”而增强其传播力。(3)茅古斯舞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上述问题,商业逻辑中的茅古斯文化沦为社会消费品,导致茅古斯舞缺乏深度展示其内涵的传承表演。
(四)新媒体传播机制不健全
随着新媒体以及其载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便捷度、内容表现多样性上吸引人们更多地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所以,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新媒体传播渠道也在逐渐的丰富。而笔者在永顺县宣传部了解到,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发展停滞以及资金短缺的影响,导致当地新媒体传播渠道较为单一,政府中也仅有少数几个单位在运营微信公众号,并且在运营中大多以文字、图片形式进行推送,影像传播缺失严重。
当地茅古斯舞的传播主要依靠宣传部下设的今日永顺(jrys5238112)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在2018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共发文33篇,仅有1篇与茅古斯相关,并且从内容上看,该平台多以图文形式的当地新闻推送,无单独茅古斯舞专栏,甚至连有关茅古斯舞的新闻都寥寥无几。虽有专门的传播渠道,但内容并不是单一的传播茅古斯舞,而是依托新闻网,若有关于茅古斯的稿件便有微信推送,若无则无。同时,根据笔者前往当地调查得出,34.73%当地居民观看茅古斯舞都是到现场观看。
彭英宣说:“我们这儿传统茅古斯舞表演都是在正月初五、初七等单数日子,一个寨子跳一个晚上,六月六在拜菩萨后也会进行,盛大的茅古斯舞都是在双凤村举办,那个村子在山上,现在基本没人住在那里,都是有表演的时候才过去。”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表演地点位于远离城区的土家族原始村落,因此当地普通群众想要观看也较难到场,所以大众传媒的必要性也呼之欲出。作为“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茅古斯舞即便是在永顺当地也处于相对边缘、非主流的地位,更何况将视野扩展到全国乃至世界,所以这样不健全的新媒体传播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三、茅古斯舞传播策略探析
众媒时代,茅古斯舞的传播无疑已经走到一个分岔口,究竟是维持现状还是推陈出新,如何将茅古斯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成为了很多土家族民众心中解不开的心结。
而从走访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茅古斯舞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和丰富的内容可供挖掘,在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也可以通过下列举措将茅古斯舞更好的向外传播: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推送
上文提到永顺县宣传部创办了今日永顺(jrys5238112)微信公众号,但是由于媒介平台内容的多元化,有关茅古斯舞的新鲜内容较少,导致微信公众号原有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应注重微信、QQ空间、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着重对推送内容的更新和形式的转变,有助于在外务工或求学的民众及时了解家乡和民族近况,有利于凝聚民族自豪感,提升凝聚力。
(二)用影像手段对茅古斯舞进行记录
影像是最好的媒介之一。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现有的媒介中与茅古斯舞有关的信息极少,土家族人民不会主动的在媒介中收集相关信息,同时,78.1%的当地居民表示,若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了解茅古斯舞,更希望是视频形式,所以可以在县级的广播电视系统中增加与茅古斯舞有关内容的比例。
也可以通过对重要仪式(主要指土家族传统节日的茅古斯舞表演,例如正月初五、正月初七等单数日子)进行记录,对仪式进行记录使得茅古斯舞得以影像的形式进行保存。随着现代土家族人民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内涵的忽视,这些节日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通过对传统的仪式进行记录、还原,让后代能够真正的了解仪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片面的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促进对茅古斯舞的保护和传承,和让外界能够了解土家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文化,从而将土家族茅古斯舞传播出去。
(三)茅古斯舞宣传应全面综合并深挖其内涵价值
茅古斯舞文化的传承在如今商品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不能也无法仅依靠简单的舞蹈表演的图文视频这样简单肤浅的内容形式进行传播。应当认识到只有浅显的内容而无茅古斯舞文化内涵价值的挖掘,无法在商业化社会的今天生存下去,乃至出现文化宣传流于形式,受众对茅古斯舞根本无深刻印象更何谈了解并喜欢上这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文化。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流传至今的古老表演艺术之一,是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既有舞蹈的雏形,蕴涵着诸多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茅古斯舞在传播宣传过程中应将舞蹈的文化及故事背景的深入介绍搭配舞蹈表演的图文视频,也可依托当地茅古斯舞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宣讲活动,例如建立茅古斯舞传承文化中心,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就文化和传播的关系做了表述,即“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4)。文化离不开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媒介载体,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茅古斯舞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增长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在茅古斯舞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茅古斯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间的融合和冲突对抗的现象。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不但需要本民族同胞主动地对本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还需要得到更多其他方面的资源来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来形成土家族茅古斯舞域内域外传播的良性循环。
注释: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2)调查问卷于2018年7月20-25日在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发放,发放纸质版180份,电子版93份,共计273份,回收率100%,其中电子版主要发放在本地大学生之间,纸质版主要发放在当地年龄较大居民之间.
(3)龙丽双.传承还是消解——大众传媒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问题与思考[J].新闻界,2013(16);47-50.
(4)爱德华·霍尔,何道宽译:《无声的语言》[M],第99-1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