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习作指导探究
2018-03-29戴新莲
戴新莲
滨海县实验小学 江苏盐城 224500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及语文学习特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意识。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准确,指导时存在忽视典型课例的仿写、没能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画面、在教室的限制下弱化习作实践等不足,不利于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急需改进。建议如下:
一、仿写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
好的作文应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其清晰的层次,而语文教材中的典型课例就是绝佳范文[1]。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经典文本,在积累语言和修辞等知识的同时学习经典文本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和详略处理、表达方式等习作技巧,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自觉仿写,学习优秀课文的谋篇布局,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例如对于优美的诗歌《秋天》,学生在学习之后反复阅读、背诵,积累描写秋天的词句,同时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即总说——分述——总结的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浓浓的秋情诗韵,丰收美景仿佛尽收眼底。这首诗一共有七节,首尾两节相互呼应,总体概况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二到六节则分别从各个角度描绘秋天的活泼可爱、成熟丰收以及多姿多彩等特征。诗歌想象奇特、语言活泼,学生们兴致盎然,教师趁兴指导他们仿写秋天,取得良好习作教学效果。巧妙的布局和结构反映作者逻辑思维高度,对小学生而言则通过有效的仿写掌握习作技巧,为习作训练奠定坚实基础。
二、回忆画面,指导学生写出具体内容
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画面对新课标下的习作指导有特殊意义。如今市场上不断涌现优秀的作文书,小学生在习作中经常利用作文书里面的内容,试图投机取巧、走捷径,写出一些空话作文、套话作文,或直接把他人的习作东拼西凑,构成一篇作文,习作训练失去意义,无法表达真情实感,也无法反映真实的生活,读起来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鼓励学生们说真话、写真事,回忆画面则能有效杜绝学生胡编乱造,通过语言再现真实的、特殊的回忆,赋予作文个性特点。
例如在关于写景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发现有一名学生围绕“我家的仙人球”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两处关键性内容写得并不具体,分别是:我一回家就去阳台上看美丽的仙人球、当下雨时我会把仙人球捧进客厅。教师可以提问,启发学生回忆当时的画面:你放学回家看到仙人球时有没有发现它的变化?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仙人球的美丽?下雨时你除了把仙人球捧进客厅以外还会做什么?这名学生只想了几秒钟就兴奋地说道:我每一次回到家就去看仙人球,本来没觉得有什么改变,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仙人球的顶端裂了一条缝,还有小黄点,我以为长虫子了,凑近了仔细看才知道是花蕾,我居然见到开花的仙人球,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是多么的美丽。教师让学生再回忆一下下雨时的细节,这名学生说下雨时会先把仙人球捧进客厅,然后清理花盆四周的尘土,清除一些细小的垃圾,让仙人球更美丽。由于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物,因而可以畅所欲言,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笔下的仙人球美丽动人。
三、走出课堂,指导学生强化习作实践
新课标提出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要密切结合课程和生活,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不例外,要求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见闻、想法和感受[2]。这能有效克服教师为作文而教习作的弊端,建立开放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表达、去创造,充分张扬个性,明白作文即生活感受。小学生很多时候在教室和习作的字数、结构、命题、格式等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失去自信和灵气,缺乏习作兴趣,加上他们的生活很单纯,需要教师带领他们走出课堂,多参加习作实践活动,把生活作为源头活水,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例如教师可每月安排一个主题,在三月让学生进入社会,找寻雷锋的影子;在五月找寻身边的劳动小标兵;在六月找寻快乐童年;在十月享受国庆欢乐等等,让他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带领学生进入大自然,在习作课上设定主题“自由寻找秋天”,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的秋景,一边看一边说,相互补充。不过教师不能在学生的观察中对他们放任自流,要有组织、有重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导游,负责介绍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其他成员补充、提问,加深对景物的印象,获得合作探究与相互学习的机会,强化习作实践锻炼。
总之,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仔细研读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据此开展习作教学活动,通过采取仿写课文、回忆画面、走出课堂等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写出具体内容,强化习作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水平,提高习作指导效果。